《长阿含经》一 ▪第3页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有人死 知其复更生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 婇女众围绕
五欲以自娱 如彼天帝释
又于异时。复[来*力]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惟是为快。即[来*力]御者回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来*力]御者。赍吾宝衣并及乘轝。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着。是真出家。是真远离。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 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 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 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 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 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 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 起苦罗网本
以染着因缘 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 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 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 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 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 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 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 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 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 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 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 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 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 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 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 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 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 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 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 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 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 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 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 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 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辩才 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 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 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 则成等正觉
如鸟游虚空 东西随风游
菩萨断众结 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 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 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 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 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 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 如以镜自照
为世除忧恼 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宫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梵天王右膝着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请。殷勤恳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唯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请。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花.钵头摩华.鸠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着。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请。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内。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 自恣而游行
彼佛亦如是 游行无挂碍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輭。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 称赞于如来
毗婆尸成佛 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 往诣槃头城
为骞茶提舍 转四谛法轮
时骞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 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 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 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 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 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 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 智慧转法轮
观众平等法 息心无垢秽
以离生死扼 智慧转法轮
苦灭离诸恶 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 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 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 智慧转法轮…
《长阿含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