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一 ▪第3页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人死 知其複更生
靜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爾時。父王複問禦者。太子出遊。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樂。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今日不悅。得無爾乎。吾當更設方便。增諸伎樂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複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于是頌曰
童子有名稱 婇女衆圍繞
五欲以自娛 如彼天帝釋
又于異時。複[來*力]禦者嚴駕出遊。于其中路逢一沙門。法服持缽。視地而行。即問禦者。此爲何人。禦者答曰。此是沙門。又問。何謂沙門。答曰沙門者。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禦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絕塵累。微妙清虛。惟是爲快。即[來*力]禦者回車就之
爾時。太子問沙門曰。剃除須發。法服持缽。何所志求。沙門答曰。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生。無所侵娆。虛心靜寞。唯道是務。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尋[來*力]禦者。赍吾寶衣並及乘轝。還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調伏心意。舍離塵垢。清淨自居。以求道術。于是。禦者即以太子所乘寶車及與衣服還歸父王。太子于後即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及見沙門。廓然大悟。下寶車時。步步中間轉遠縛著。是真出家。是真遠離。時。彼國人聞太子剃除須發。法服持缽。出家修道。鹹相謂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國榮位。捐棄所重。于時。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求爲弟子。出家修道。佛時頌曰
撰擇深妙法 彼聞隨出家
離于恩愛獄 無有衆結縛
于時。太子即便納受。與之遊行。在在教化。從村至村。從國至國。所至之處。無不恭敬四事供養。菩薩念言。吾與大衆。遊行諸國。人間愦鬧。此非我宜。何時當得離此群衆。閑靜之處以求道真。尋獲志願。于閑靜處專精修道。複作是念。衆生可愍。常處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緣此苦陰。流轉無窮。我當何時曉了苦陰。滅生.老.死
複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是爲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爲苦集。菩薩思惟。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于時。菩薩複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是爲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時頌曰
此言衆中說 汝等當善聽
過去菩薩觀 本所未聞法
老死從何緣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觀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緣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從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轉更增有
是故如來說 取是有因緣
如衆穢惡聚 風吹惡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愛而廣普
愛由于受生 起苦羅網本
以染著因緣 苦樂共相應
受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觸生
觸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觸
如是思惟已 觸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緣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緣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從識生
識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識
如是思惟已 知識從行生
行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從癡生
如是因緣者 名爲實義因
智慧方便觀 能見因緣根
苦非賢聖造 亦非無緣有
是故變易苦 智者所斷除
若無明滅盡 是時則無行
若無有行者 則亦無有識
若識永滅者 亦無有名色
名色既已滅 即無有諸入
若諸入永滅 則亦無有觸
若觸永滅者 則亦無有受
若受永滅者 則亦無有愛
若愛永滅者 則亦無有取
若取永滅者 則亦無有有
若有永滅者 則亦無有生
若生永滅者 無老病苦陰
一切都永盡 智者之所說
十二緣甚深 難見難識知
唯佛能善覺 因是有是無
若能自觀察 則無有諸入
深見因緣者 更不外求師
能于陰界入 離欲無染者
堪受一切施 淨報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獲得決定證
能解衆結縛 斷除無放逸
色受想行識 猶如朽故車
能谛觀此法 則成等正覺
如鳥遊虛空 東西隨風遊
菩薩斷衆結 如風靡輕衣
毗婆屍閑靜 觀察于諸法
老死何緣有 從何而得滅
彼作是觀已 生清淨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滅老死滅
毗婆屍佛初成道時。多修二觀。一曰安隱觀。二曰出離觀。佛于是頌曰
如來無等等 多修于二觀
安隱及出離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斷除衆結使
登山觀四方 故號毗婆屍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爲世除憂惱 盡生老死苦
毗婆屍佛于閑靜處複作是念。我今已得此無上法。甚深微妙。難解難見。息滅.清淨。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衆生異忍.異見.異受.異學。依彼異見。各樂所求。各務所習。是故于此甚深因緣。不能解了。然愛盡涅槃。倍複難知。我若爲說。彼必不解。更生觸擾。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複說法
時。梵天王知毗婆屍如來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間便爲敗壞。甚可哀愍。毗婆屍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說。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宮忽然來下。立于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時。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以時說法。今此衆生塵垢微薄。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開化。畏怖後世無救之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閑靜處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爲彼說。彼必不解。更生觸擾。故我默然不欲說法。我從無數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無上行。今始獲此難得之法。若爲淫.怒.癡衆生說者。必不承用。徒自勞疲。此法微妙。與世相反。衆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觀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說法
時。梵天王複重勸請。殷勤懇恻。至于再叁。世尊。若不說法。今此世間便爲壞敗。甚可哀愍。唯願世尊以時敷演。勿使衆生墜落余趣。爾時。世尊叁聞梵王殷勤勸請。即以佛眼觀視世界。衆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譬如優缽羅花.缽頭摩華.鸠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汙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爲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界衆生。亦複如是
爾時。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是法深妙。難可解知。今爲信受樂聽者說。不爲觸擾無益者說
爾時。梵王知佛受請。歡喜踴躍。繞佛叁匝。頭面禮足。忽然不現。其去未久。是時如來靜默自思。我今先當爲誰說法。即自念言。當入槃頭城內。先爲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開甘露法門。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頃。于道樹忽然不現。至槃頭城槃頭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頌曰
如師子在林 自恣而遊行
彼佛亦如是 遊行無挂礙
毗婆屍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語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甯欲知不。毗婆屍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見卿等。宜知是時。時。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聞已。即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漸爲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爲患。贊歎出離爲最微妙清淨第一。爾時。世尊見此二人心意柔輭。歡喜信樂。堪受正法。于是即爲說苦聖谛。敷演開解。分布宣釋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出要谛
爾時。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猶若素質易爲受染。是時。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屍如來于槃頭城鹿野苑中轉無上法輪。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轉。如是展轉。聲徹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須臾之頃。聲至梵天。佛時頌曰
歡喜心踴躍 稱贊于如來
毗婆屍成佛 轉無上法輪
初從樹王起 往詣槃頭城
爲骞茶提舍 轉四谛法輪
時骞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于淨法輪中 梵行無有上
彼忉利天衆 及以天帝釋
歡喜轉相告 諸天無不聞
佛出于世間 轉無上法輪
增益諸天衆 減損阿須倫
升仙名普聞 善智離世邊
于諸法自在 智慧轉法輪
觀衆平等法 息心無垢穢
以離生死扼 智慧轉法輪
苦滅離諸惡 出欲得自在
離于恩愛獄 智慧轉法輪
正覺人中尊 二足尊調禦
一切縛得解 智慧轉法輪…
《長阿含經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