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别译杂阿含经》

「阿含部」经文100卷02页码:P0374
失译

  《别译杂阿含经》十一 ▪第2页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续本经文上一页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食讫已还归于其中。路经须摩竭陀池。彼池岸上。有一梵志。名奢罗浮。在大众中。唱如是言。我知释子所有教法。我所知者。出过于彼。善哉世尊。唯愿当往彼池岸。尔时如来默然许之。与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诣于彼须摩竭陀池。时奢罗浮遥见佛来。即从坐起。敷置高座。寻白佛言。可就此坐。佛即便就座。坐已而告之曰。汝实作是言。我知释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过于彼。如是说不。时彼梵志默然而住。佛复告曰。何故默然而不答我。汝若解者。随汝意说。若不解者。吾当为汝分别宣说。令汝具足。汝今若能具足说者。吾助尔喜。梵志当知。世若有人说言。如来非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者。如是说者。我称善哉。当问彼言。汝以何事。说言如来非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此众生等。于理不决。不能正答。更说世间其余谈论。以诸杂语间错其中。憍慢矜高。生毁害心。以不能答如斯问故。默然而住。惭愧低头。失于机辩。奢罗浮。汝今亦尔。设复有人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能善显示是有过法。如是说者。我亦称善。当问于彼。以何智知如斯之事。彼不能答。更说其余世间谈论。错乱其中。辞穷理屈惭愧低头。默然而住。失于机辩。亦如汝今无有异也。若复说言。沙门瞿昙。所有弟子。无善回向。不具持戒。我亦称善。而问于彼。汝以何法。验知斯事。彼不能答。更说世间其余谈论。错乱其中。辞穷理屈。惭愧低头。默然而住。失于机辩。汝今亦尔。当于尔时。奢罗浮同梵行者。语奢罗浮。汝今何故默然不答。汝昔日时。恒于大众多人之中而言。我所知见。出过瞿昙所有教法。汝今宜问沙门瞿昙。云何乃使沙门瞿昙反问于汝。诘汝使说。作如是言。汝所说者。若能具足。吾助尔喜。称庆善哉。如其不具。吾当为汝分别宣示。令得具足。时奢罗浮闻斯语已。亦复默然。无所陈说。尔时世尊在须摩竭陀池岸。作师子吼已。即从坐起还王舍城。佛去不久。彼诸同行。种种呵责。作如是言。汝于今者。如截角牛在屏处吼。汝亦如是。于闲静处。作师子吼。于沙门瞿昙前。默然无所说。亦如童女。欲作男子声。然不能作。还为女声。汝亦如是。欲学瞿昙作师子吼。而不能成。亦如雌野干欲作师子吼。然其出声故作野干。终不能成师子之声。诸同行者。如是种种呵责奢罗浮已。各四散而去

  (二○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有梵志。名曰重巢。居在于彼须摩竭陀池岸上。于彼众中作是唱言。我所说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别。显示其义。我当为其而作弟子。时诸比丘食时已到。着衣持钵。入王舍城次第乞食。乞食已讫。即便还归于其中。路经须摩竭陀池岸。闻彼梵志作是语已。即还僧坊。收摄衣钵。洗手足已。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须摩竭陀池岸。有重巢梵志。作如是语。我所说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别。显示其义。我当为彼而作弟子。唯愿世尊。往至彼池。尔时如来默然许之。与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诣彼池。尔时重巢梵志。遥见佛来。即从坐起。敷置高座。语佛言。瞿昙。可就此座。于时如来即就其座。而告之曰。云汝自言。我所作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别。显示其义。我当为彼而作弟子。为有是不。梵志对曰。实尔瞿昙。佛复告曰。汝所作偈。今当为我诵其章句。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尔时重巢梵志复敷高床而坐其上。自说偈言

  若是比丘  释种子者  应当如法

  清净活命  不宜娆害  于诸众生

  宜应远离  不善诸法  守意清净

  护所受戒  如是调伏  随顺定智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称如是外  随顺而履行

  于善丈夫中  汝得为最胜

  比丘处闲静  清净自调顺

  不恼害众生  远离一切恶

  如是调伏者  随顺于定智

  柔和善濡心  身口不造恶

  能摄三业者  亦名顺定智

  为世福田故  持钵诸家乞

  捡心修念处  谦下处卑劣

  除欲弃贪求  故获无所畏

  尔时重巢梵志闻斯偈已。即生念言。沙门瞿昙实知我心。我今宜应归依三宝。作是念已。即白佛言。唯愿如来。听我出家。佛即听许。出家为道。受具足戒。便成沙门。精勤修习。断诸烦恼。得阿罗汉。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中。当于是时。摩竭提国诸外道辈。相与聚集须摩竭陀池上。作斯论言。此是婆罗门谛。此是婆罗门谛。尔时如来在于精舍。以禅净天耳。闻其所说。即从定觉。往诣于彼须摩竭陀池上。诸婆罗门遥见佛来。悉从座起。为佛敷座。白佛就座。佛即就坐。而告之曰。汝等聚集作何谈论。诸婆罗门各白佛言。瞿昙当知。我等今日共相聚集。作是说言。此是婆罗门谛。此是婆罗门谛。佛告之曰。如是如是。我昔求道初成正觉。已证知竟。取要言之。一切世间不过三谛。吾当分别。何等为三。所谓一切不杀。此语是实。非虚妄说。此事若实。应勤精进。于诸众生。恒生慈心。此是婆罗门初谛。我知是已广为人说。复次婆罗门。一切苦集是生灭法。如斯之言。真实不虚。此事若实。应勤精进。于其中间常宜修心作生灭相。应如是住。是名婆罗门第二谛。我以知此生灭相故。成等正觉。常为众生。说如是法。复次婆罗门第三谛者。离我我所。真实无我。若离如是三法相者。便能远离一切诸恶。此事若实。应勤精进。求离众恶。应如是住。佛说是已。众多外道。闻佛所说。默然而坐尔时世尊而作是念。斯愚痴人。常为诸魔之所覆蔽。是大众中乃至无有一人能信斯语。生志学想。修持梵行于时如来作斯念已。从坐起去。佛去不久。尔时须摩竭陀池神。而说偈言

  譬如画水欲求迹  下种卤地求苗稼

  如以芳香熏臭秽  水浸注波求濡弱

  吹彼铁杵求妙声  如于盛冬求野马

  彼诸外道亦如是  虽闻妙法不信受

  尔时诸婆罗门闻此池神说是偈已。竞随佛后求索出家。佛即听许。既出家已。精勤修道。得阿罗汉果。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七)

  尔时尊者阿难。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时有梵志。名曰闻陀。诣阿难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而作是言。汝以何事。于彼沙门瞿昙法中。出家学道。阿难答言。我今为欲断恶生善。以是义故。于佛法中。出家学道。梵志复言。断何等恶。阿难答言。我今欲为断除贪欲嗔恚愚痴。梵志复言。汝等亦知断除贪欲嗔恚痴耶。阿难答曰。唯佛法中。有断如是贪欲嗔恚愚痴之法。禁制身心。梵志又言。如此贪欲嗔恚愚痴。有何过患。汝等法中禁制之耶。阿难对曰。欲爱染着。能生恼乱。于现在世。增长恶法。忧悲苦恼。由之而生。未来世中。亦复如是。嗔恚所著。愚痴所著。能坏己心。亦坏他心。自他俱恼。于现在世。增长诸恶。未来世中。亦复如是。增长诸恶。复次若有染着此贪欲者。能令众生盲无慧眼。贪欲因缘能令智慧微弱。损减诸善。不趣涅槃。不得三明及六神通。离菩提道。如贪欲嗔恚愚痴亦复如是。我等见斯贪欲嗔恚愚痴。有如是过患。以是义故。禁断贪欲嗔恚愚痴。梵志又问。颇复有道修集增广。能断贪欲嗔恚愚痴耶阿难答言。有八圣道。所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定正念正志。能断贪欲嗔恚愚痴趣向涅槃。梵志复言。如斯之道。极为甚善。修集增广。能断贪欲嗔恚愚痴。阿难当知。我今缘务极为猥多今欲还归。阿难告曰。宜知是时。梵志闻阿难所说。欢喜而去

  (二○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于时如来。为舍利弗。种种说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时舍利弗。见佛默然。即从坐起。顶礼佛足。还其所止。未到所住处。道逢梵志。名曰优陟。问舍利弗从何处来。舍利弗言。梵志当知。我于今日。诣世尊所。听法来还。优陟复言。汝今故未难于教法。犹如孾儿未离乳耶。舍利弗言。我今听法无有厌足。不同孾儿。何以故。孾儿转大。则离母乳

  优陟复言。我已久离听法教诫。舍利弗言。如汝法中。虽复教诫。无有义利。行于非道。不名乘出不至菩提。是坏败法。无有一法可恃怙者。汝之师尊。非是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汝今宜应速疾离彼邪师教法。譬如弊牛。志性轻躁。好为抵突。加复少乳。所生犊子。其形甚小。数数离母。随意放逸。如汝师尊。无义教法。亦复如是。志性轻躁。所有教法。无有义利。所有弟子。稚小无智。远离其师。随意放逸。各自说言。我已离于教诫之法。如来法中。有义教诫。有义教诫。有善乘出。趣向菩提。不为邪见之所破坏。有诸善法。而可恃怙。我之世尊。是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诸弟子等。随逐不舍。犹如善牛。志性不轻。不为抵突。加复多乳。其犊身体。日日长大。随逐其母。终不舍离。优陟梵志。赞舍利弗。善哉善哉。汝获善利。所受教诫。是出世法。趣向菩提。有善乘出。至于涅槃。不可沮坏。有所依凭。汝师世尊。是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作是语已。各还所止

  (二○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梵志。名曰优陟。往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昙于昔日时。诸外道等。相与聚集彼大讲堂。作种种论。沙门瞿昙。在于闲静。修摄其心。智慧辩才。我于是时。亦共论议。作如是言。此相应。此不相应。譬如老牛。加复无目。我等亦尔。所有教法。甚为鄙陋。盲无慧眼。沙门瞿昙有大智慧。在于闲静。修摄其心。瞿昙。汝今云何教诸弟子。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童男童女。共相聚会。欢娱燕会。随意舞戏。是名相应。譬如有人。年过八十。头白面皱。牙齿堕落。然犹歌舞。作木牛马。作于琵琶箜篌筝笛。亦作小车及蹹毱戏。如斯老人。作如是事。名不相应。其有见者。当名此人为作智人。为作痴人。梵志对曰。如是之人。名为婴愚。无有智慧。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相应相顺。如童子戏。梵志当知。圣贤法中。如童子戏。优陟白佛。云何比丘。修集善法。佛告之曰。比丘之法。应当远离…

《别译杂阿含经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