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十一 ▪第2页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續本經文上一頁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食訖已還歸于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彼池岸上。有一梵志。名奢羅浮。在大衆中。唱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教法。我所知者。出過于彼。善哉世尊。唯願當往彼池岸。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後圍繞。往詣于彼須摩竭陀池。時奢羅浮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尋白佛言。可就此坐。佛即便就座。坐已而告之曰。汝實作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過于彼。如是說不。時彼梵志默然而住。佛複告曰。何故默然而不答我。汝若解者。隨汝意說。若不解者。吾當爲汝分別宣說。令汝具足。汝今若能具足說者。吾助爾喜。梵志當知。世若有人說言。如來非阿羅呵叁藐叁佛陀者。如是說者。我稱善哉。當問彼言。汝以何事。說言如來非阿羅呵叁藐叁佛陀。此衆生等。于理不決。不能正答。更說世間其余談論。以諸雜語間錯其中。憍慢矜高。生毀害心。以不能答如斯問故。默然而住。慚愧低頭。失于機辯。奢羅浮。汝今亦爾。設複有人作如是言。沙門瞿昙能善顯示是有過法。如是說者。我亦稱善。當問于彼。以何智知如斯之事。彼不能答。更說其余世間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于機辯。亦如汝今無有異也。若複說言。沙門瞿昙。所有弟子。無善回向。不具持戒。我亦稱善。而問于彼。汝以何法。驗知斯事。彼不能答。更說世間其余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于機辯。汝今亦爾。當于爾時。奢羅浮同梵行者。語奢羅浮。汝今何故默然不答。汝昔日時。恒于大衆多人之中而言。我所知見。出過瞿昙所有教法。汝今宜問沙門瞿昙。雲何乃使沙門瞿昙反問于汝。诘汝使說。作如是言。汝所說者。若能具足。吾助爾喜。稱慶善哉。如其不具。吾當爲汝分別宣示。令得具足。時奢羅浮聞斯語已。亦複默然。無所陳說。爾時世尊在須摩竭陀池岸。作師子吼已。即從坐起還王舍城。佛去不久。彼諸同行。種種呵責。作如是言。汝于今者。如截角牛在屏處吼。汝亦如是。于閑靜處。作師子吼。于沙門瞿昙前。默然無所說。亦如童女。欲作男子聲。然不能作。還爲女聲。汝亦如是。欲學瞿昙作師子吼。而不能成。亦如雌野幹欲作師子吼。然其出聲故作野幹。終不能成師子之聲。諸同行者。如是種種呵責奢羅浮已。各四散而去
(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有梵志。名曰重巢。居在于彼須摩竭陀池岸上。于彼衆中作是唱言。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爲其而作弟子。時諸比丘食時已到。著衣持缽。入王舍城次第乞食。乞食已訖。即便還歸于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岸。聞彼梵志作是語已。即還僧坊。收攝衣缽。洗手足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須摩竭陀池岸。有重巢梵志。作如是語。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爲彼而作弟子。唯願世尊。往至彼池。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後圍繞。往詣彼池。爾時重巢梵志。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語佛言。瞿昙。可就此座。于時如來即就其座。而告之曰。雲汝自言。我所作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爲彼而作弟子。爲有是不。梵志對曰。實爾瞿昙。佛複告曰。汝所作偈。今當爲我誦其章句。吾當爲汝分別解說。爾時重巢梵志複敷高床而坐其上。自說偈言
若是比丘 釋種子者 應當如法
清淨活命 不宜娆害 于諸衆生
宜應遠離 不善諸法 守意清淨
護所受戒 如是調伏 隨順定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稱如是外 隨順而履行
于善丈夫中 汝得爲最勝
比丘處閑靜 清淨自調順
不惱害衆生 遠離一切惡
如是調伏者 隨順于定智
柔和善濡心 身口不造惡
能攝叁業者 亦名順定智
爲世福田故 持缽諸家乞
撿心修念處 謙下處卑劣
除欲棄貪求 故獲無所畏
爾時重巢梵志聞斯偈已。即生念言。沙門瞿昙實知我心。我今宜應歸依叁寶。作是念已。即白佛言。唯願如來。聽我出家。佛即聽許。出家爲道。受具足戒。便成沙門。精勤修習。斷諸煩惱。得阿羅漢。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當于是時。摩竭提國諸外道輩。相與聚集須摩竭陀池上。作斯論言。此是婆羅門谛。此是婆羅門谛。爾時如來在于精舍。以禅淨天耳。聞其所說。即從定覺。往詣于彼須摩竭陀池上。諸婆羅門遙見佛來。悉從座起。爲佛敷座。白佛就座。佛即就坐。而告之曰。汝等聚集作何談論。諸婆羅門各白佛言。瞿昙當知。我等今日共相聚集。作是說言。此是婆羅門谛。此是婆羅門谛。佛告之曰。如是如是。我昔求道初成正覺。已證知竟。取要言之。一切世間不過叁谛。吾當分別。何等爲叁。所謂一切不殺。此語是實。非虛妄說。此事若實。應勤精進。于諸衆生。恒生慈心。此是婆羅門初谛。我知是已廣爲人說。複次婆羅門。一切苦集是生滅法。如斯之言。真實不虛。此事若實。應勤精進。于其中間常宜修心作生滅相。應如是住。是名婆羅門第二谛。我以知此生滅相故。成等正覺。常爲衆生。說如是法。複次婆羅門第叁谛者。離我我所。真實無我。若離如是叁法相者。便能遠離一切諸惡。此事若實。應勤精進。求離衆惡。應如是住。佛說是已。衆多外道。聞佛所說。默然而坐爾時世尊而作是念。斯愚癡人。常爲諸魔之所覆蔽。是大衆中乃至無有一人能信斯語。生志學想。修持梵行于時如來作斯念已。從坐起去。佛去不久。爾時須摩竭陀池神。而說偈言
譬如畫水欲求迹 下種鹵地求苗稼
如以芳香熏臭穢 水浸注波求濡弱
吹彼鐵杵求妙聲 如于盛冬求野馬
彼諸外道亦如是 雖聞妙法不信受
爾時諸婆羅門聞此池神說是偈已。競隨佛後求索出家。佛即聽許。既出家已。精勤修道。得阿羅漢果。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
爾時尊者阿難。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時有梵志。名曰聞陀。詣阿難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汝以何事。于彼沙門瞿昙法中。出家學道。阿難答言。我今爲欲斷惡生善。以是義故。于佛法中。出家學道。梵志複言。斷何等惡。阿難答言。我今欲爲斷除貪欲嗔恚愚癡。梵志複言。汝等亦知斷除貪欲嗔恚癡耶。阿難答曰。唯佛法中。有斷如是貪欲嗔恚愚癡之法。禁製身心。梵志又言。如此貪欲嗔恚愚癡。有何過患。汝等法中禁製之耶。阿難對曰。欲愛染著。能生惱亂。于現在世。增長惡法。憂悲苦惱。由之而生。未來世中。亦複如是。嗔恚所著。愚癡所著。能壞己心。亦壞他心。自他俱惱。于現在世。增長諸惡。未來世中。亦複如是。增長諸惡。複次若有染著此貪欲者。能令衆生盲無慧眼。貪欲因緣能令智慧微弱。損減諸善。不趣涅槃。不得叁明及六神通。離菩提道。如貪欲嗔恚愚癡亦複如是。我等見斯貪欲嗔恚愚癡。有如是過患。以是義故。禁斷貪欲嗔恚愚癡。梵志又問。頗複有道修集增廣。能斷貪欲嗔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有八聖道。所謂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定正念正志。能斷貪欲嗔恚愚癡趣向涅槃。梵志複言。如斯之道。極爲甚善。修集增廣。能斷貪欲嗔恚愚癡。阿難當知。我今緣務極爲猥多今欲還歸。阿難告曰。宜知是時。梵志聞阿難所說。歡喜而去
(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于時如來。爲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時舍利弗。見佛默然。即從坐起。頂禮佛足。還其所止。未到所住處。道逢梵志。名曰優陟。問舍利弗從何處來。舍利弗言。梵志當知。我于今日。詣世尊所。聽法來還。優陟複言。汝今故未難于教法。猶如孾兒未離乳耶。舍利弗言。我今聽法無有厭足。不同孾兒。何以故。孾兒轉大。則離母乳
優陟複言。我已久離聽法教誡。舍利弗言。如汝法中。雖複教誡。無有義利。行于非道。不名乘出不至菩提。是壞敗法。無有一法可恃怙者。汝之師尊。非是如來阿羅呵叁藐叁佛陀。汝今宜應速疾離彼邪師教法。譬如弊牛。志性輕躁。好爲抵突。加複少乳。所生犢子。其形甚小。數數離母。隨意放逸。如汝師尊。無義教法。亦複如是。志性輕躁。所有教法。無有義利。所有弟子。稚小無智。遠離其師。隨意放逸。各自說言。我已離于教誡之法。如來法中。有義教誡。有義教誡。有善乘出。趣向菩提。不爲邪見之所破壞。有諸善法。而可恃怙。我之世尊。是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諸弟子等。隨逐不舍。猶如善牛。志性不輕。不爲抵突。加複多乳。其犢身體。日日長大。隨逐其母。終不舍離。優陟梵志。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獲善利。所受教誡。是出世法。趣向菩提。有善乘出。至于涅槃。不可沮壞。有所依憑。汝師世尊。是如來阿羅呵叁藐叁佛陀。作是語已。各還所止
(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優陟。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昙于昔日時。諸外道等。相與聚集彼大講堂。作種種論。沙門瞿昙。在于閑靜。修攝其心。智慧辯才。我于是時。亦共論議。作如是言。此相應。此不相應。譬如老牛。加複無目。我等亦爾。所有教法。甚爲鄙陋。盲無慧眼。沙門瞿昙有大智慧。在于閑靜。修攝其心。瞿昙。汝今雲何教諸弟子。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童男童女。共相聚會。歡娛燕會。隨意舞戲。是名相應。譬如有人。年過八十。頭白面皺。牙齒墮落。然猶歌舞。作木牛馬。作于琵琶箜篌筝笛。亦作小車及蹹毱戲。如斯老人。作如是事。名不相應。其有見者。當名此人爲作智人。爲作癡人。梵志對曰。如是之人。名爲嬰愚。無有智慧。佛告之曰。我佛法中。相應相順。如童子戲。梵志當知。聖賢法中。如童子戲。優陟白佛。雲何比丘。修集善法。佛告之曰。比丘之法。應當遠離…
《別譯雜阿含經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