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增壹阿含经》

「阿含部」经文125卷02页码:P0549
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

  《增壹阿含经》六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利养品第十三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若修罗陀比丘不贪利养者。终不于法中。舍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罗陀比丘大作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或正中食。树下露坐。乐闲居之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行。行此头陀。是时。修罗陀比丘常受蒲呼国王供养。以百味之食。日来给与

  尔时。彼比丘意染此食。渐舍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正中食。树下露坐。闲居之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体。尽舍此已。去三法衣。还为白衣。屠牛杀生。不可称计。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比丘。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养。制令不生。已生。求方便使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果神通。诸漏得尽。云何为一法。所谓味欲。是故。诸比丘。当灭此味欲。我证汝等成神通果。诸漏得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众生着此味  死堕恶趣中

  今当舍此欲  便成阿罗汉

  是故。诸比丘。常当舍此味着之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于舍卫城内。有一长者。适丧一子。甚爱敬念。未曾能舍。彼见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来。不停一处。若见人时。便作是语。颇有见我儿乎

  尔时。彼人渐渐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尔时。彼人白世尊曰。瞿昙沙门。颇见我儿乎

  世尊告长者曰。何故颜貌不悦。诸根错乱

  尔时。长者报瞿昙曰。焉得不尔。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舍我无常。甚爱敬念。未曾离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问沙门。见我儿耶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问。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爱离苦.怨憎会苦。子舍汝无常。岂得不念乎

  尔时。彼人闻世尊所说。不入其怀。便舍而退去。前行见人。复作是语。沙门瞿昙说言曰。恩爱分别。便有快乐。如沙门所说。为审尔不

  前人对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

  当于尔时。去舍卫城不远。有众多人而共博戏。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此诸男子聪明智慧。无事不知。我今当以此义问彼诸人

  尔时。即诣博戏所。问众人曰。沙门瞿昙向我说曰。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者快乐。诸人等今于意云何

  是时。诸博戏者报斯人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言快乐者。此义不然

  是时。彼人便作是念。审如来言终不虚妄。云何恩爱别离。当有乐耶。此义不然

  尔时。彼人入舍卫城。至宫门外称。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者快乐

  尔时。舍卫城及中宫内。普传此语。靡不周遍。当于尔时。大王波斯匿及摩利夫人。共在高楼之上相娱乐戏。尔时。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门瞿昙审有斯语。恩爱离别.怨憎之会。此皆快乐

  夫人报曰。吾不从如来闻此言教。设当如来有此教者。事亦不虚

  王波斯匿告曰。犹如师教弟子。为是.舍是。弟子报言。如是。大师。汝今摩利亦复如是。彼瞿昙沙门虽作是说。汝应作是言。如是不异。无有虚妄。然卿速去。不须在吾前立

  尔时。摩利夫人语竹膊婆罗门曰。汝今往诣祇洹精舍。到如来所。持我名字。跪如来足。复以此义具白世尊云。舍卫城内及中宫人有此言论。沙门瞿昙言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快乐。不审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所有说者。汝善承受。还向我说

  是时。竹膊婆罗门受夫人教敕。寻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问讯。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时。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礼世尊足。问讯如来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乎。训化盲冥。得无劳耶

  复作是语。此舍卫城内普传此言。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乐快哉。不审世尊有是言教耶

  尔时。世尊告竹膊婆罗门曰。于此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东西驰走。见人便问。谁见我子。然婆罗门。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皆无有欢乐。昔日此舍卫城中。复有一老母无常。亦复狂惑不识东西。复有一老父无常。亦复有兄弟姊妹皆悉无常。彼见此无常之变。生狂失性不识东西。婆罗门。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人。新迎妇。端正无双。尔时。彼人未经几时。便自贫穷。时。彼妇父母见此人贫。便生此念。吾当夺女更嫁与余人。彼人窃闻妇家父母欲夺吾妇。更嫁与余家。尔时。彼人衣里带利刀。便往至妇家。当于尔时。彼妇在墙外纺作。是时。彼人往至妇父母家问。我妇今为所在。妇母报言。卿妇在墙外阴中纺作。尔时。彼人便往至妇所。到已。问妇曰。云卿父母欲夺汝更余嫁耶。妇报言。信有此语。然我不乐闻此言耶。尔时。彼人即拔利剑。取妇刺杀。复取利剑。自刺其腹。并复作是语。我二人俱取死。婆罗门。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会苦。此皆愁忧。实不可言

  尔时。竹膊婆罗门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诸恼。实苦不乐。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舍我无常。昼夜追忆。不离心怀。时我念儿。心意狂惑。驰走东西。见人便问。谁见我儿。沙门瞿昙今所说者。诚如所言。国事烦多。欲还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竹膊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而去。往来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缘具白夫人

  时。摩利夫人复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问。唯愿大王事事见报。云何。大王。为念琉璃王子不

  王报言。甚念。爱愍不去心首

  夫人问曰。若当王子有迁变者。大王。为有忧也

  王复报言。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问曰。大王当知。恩爱别离。皆兴愁想。云何。大王。为念伊罗王子乎

  王报言。我甚爱敬

  夫人问曰。大王。若当王子有迁变者。有愁忧耶

  王报言。甚有愁忧

  夫人报言。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无有欢乐。云何。大王。念萨罗陀刹利种不

  王报言。甚爱敬念

  夫人言。云何。大王。若使萨罗陀夫人有变易者。大王为有忧耶

  王报言。吾有愁忧

  夫人言。大王。当知恩爱别离。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爱念汝

  夫人言。设当我身有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设汝身有变易。便有愁忧

  大王。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无欢乐心

  夫人言。云何。大王。念迦尸.拘萨罗人民乎

  王言。我甚爱念迦尸.拘萨罗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萨罗人民设当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迦尸.拘萨罗人民当有变易者。我命不存。况言愁忧乎。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萨罗国人民力。当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况不生愁忧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爱别离。皆有此苦。无有欢乐

  尔时。王波斯匿右膝着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说。甚奇。甚奇。彼世尊而说此法。若当彼沙门瞿昙来者。尔乃可得共言论

  复语夫人。自今以后。当更看汝胜于常日。所著服饰与吾无异

  尔时。世尊闻摩利夫人与大王立此论本。告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聪明。设当王波斯匿问我此语者。我亦当以此义向彼王说之。如夫人向王所说而无有异

  又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牢固。所谓摩利夫人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拔只国尸牧摩罗山鬼林鹿园中

  尔时。那忧罗公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复抱病。多诸忧恼。唯愿世尊随时教训。使众生类长夜获安隐

  尔时。世尊告长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依凭此身者。正可须臾之乐。此是愚心。非智慧者所贵。是故。长者。虽心有病。令心无病。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说斯言。从坐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复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问斯义。舍利弗去彼不远。在树下坐。是时。那优罗公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舍利弗问长者。颜貌和悦。诸根寂静。必有所因。长者。故当从佛闻法耶

  时。长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颜貌焉得不和悦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长者报言。于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我白世尊曰。年朽长大。恒抱疾病。多诸苦痛。不可称计。唯愿世尊分别此身。普使众生。获此安隐。尔时。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长者。此身多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须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是故。长者。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如是。长者。当作是学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见溉灌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更不重问如来此义乎。云何身有患心无患。云何身有病心无病

  长者白舍利弗言。实无此辩重问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无患。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辩。愿具分别

  舍利弗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对曰。如是。舍利弗。从彼受教

  舍利弗告长者曰。于是。长者。凡夫之人不见圣人。不受圣教。不顺其训。亦不见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彼计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会一处。彼色.我色以集一处。色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痛.想.行.识皆观我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彼识.我识合会一处。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如是。长者。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长者问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无患耶

  舍利弗言。于是。长者。贤圣弟子承事圣贤。修行禁法。与善知识从事。…

《增壹阿含经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