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壹阿含經》

「阿含部」經文125卷02頁碼:P0549
東晉 瞿昙僧伽提婆譯

  《增壹阿含經》六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利養品第十叁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受人利養甚爲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爲之處。所以然者。若修羅陀比丘不貪利養者。終不于法中。舍叁法衣而作居家

  修羅陀比丘大作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或正中食。樹下露坐。樂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叁衣。或樂冢間。勤身苦行。行此頭陀。是時。修羅陀比丘常受蒲呼國王供養。以百味之食。日來給與

  爾時。彼比丘意染此食。漸舍阿練若行。到時乞食。一處一坐。正中食。樹下露坐。閑居之處。著五納衣。或持叁衣。或樂冢間。勤身苦體。盡舍此已。去叁法衣。還爲白衣。屠牛殺生。不可稱計。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比丘。以此方便。知利養甚重。令人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養。製令不生。已生。求方便使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滅一法。我證汝等成果神通。諸漏得盡。雲何爲一法。所謂味欲。是故。諸比丘。當滅此味欲。我證汝等成神通果。諸漏得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衆生著此味  死墮惡趣中

  今當舍此欲  便成阿羅漢

  是故。諸比丘。常當舍此味著之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于舍衛城內。有一長者。適喪一子。甚愛敬念。未曾能舍。彼見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來。不停一處。若見人時。便作是語。頗有見我兒乎

  爾時。彼人漸漸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爾時。彼人白世尊曰。瞿昙沙門。頗見我兒乎

  世尊告長者曰。何故顔貌不悅。諸根錯亂

  爾時。長者報瞿昙曰。焉得不爾。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舍我無常。甚愛敬念。未曾離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問沙門。見我兒耶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問。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愛離苦.怨憎會苦。子舍汝無常。豈得不念乎

  爾時。彼人聞世尊所說。不入其懷。便舍而退去。前行見人。複作是語。沙門瞿昙說言曰。恩愛分別。便有快樂。如沙門所說。爲審爾不

  前人對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

  當于爾時。去舍衛城不遠。有衆多人而共博戲。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此諸男子聰明智慧。無事不知。我今當以此義問彼諸人

  爾時。即詣博戲所。問衆人曰。沙門瞿昙向我說曰。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者快樂。諸人等今于意雲何

  是時。諸博戲者報斯人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言快樂者。此義不然

  是時。彼人便作是念。審如來言終不虛妄。雲何恩愛別離。當有樂耶。此義不然

  爾時。彼人入舍衛城。至宮門外稱。沙門瞿昙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者快樂

  爾時。舍衛城及中宮內。普傳此語。靡不周遍。當于爾時。大王波斯匿及摩利夫人。共在高樓之上相娛樂戲。爾時。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門瞿昙審有斯語。恩愛離別.怨憎之會。此皆快樂

  夫人報曰。吾不從如來聞此言教。設當如來有此教者。事亦不虛

  王波斯匿告曰。猶如師教弟子。爲是.舍是。弟子報言。如是。大師。汝今摩利亦複如是。彼瞿昙沙門雖作是說。汝應作是言。如是不異。無有虛妄。然卿速去。不須在吾前立

  爾時。摩利夫人語竹膊婆羅門曰。汝今往詣祇洹精舍。到如來所。持我名字。跪如來足。複以此義具白世尊雲。舍衛城內及中宮人有此言論。沙門瞿昙言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皆快樂。不審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所有說者。汝善承受。還向我說

  是時。竹膊婆羅門受夫人教敕。尋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問訊。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

  時。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禮世尊足。問訊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乎。訓化盲冥。得無勞耶

  複作是語。此舍衛城內普傳此言。沙門瞿昙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樂快哉。不審世尊有是言教耶

  爾時。世尊告竹膊婆羅門曰。于此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喪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東西馳走。見人便問。誰見我子。然婆羅門。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皆無有歡樂。昔日此舍衛城中。複有一老母無常。亦複狂惑不識東西。複有一老父無常。亦複有兄弟姊妹皆悉無常。彼見此無常之變。生狂失性不識東西。婆羅門。昔日此舍衛城中有一人。新迎婦。端正無雙。爾時。彼人未經幾時。便自貧窮。時。彼婦父母見此人貧。便生此念。吾當奪女更嫁與余人。彼人竊聞婦家父母欲奪吾婦。更嫁與余家。爾時。彼人衣裏帶利刀。便往至婦家。當于爾時。彼婦在牆外紡作。是時。彼人往至婦父母家問。我婦今爲所在。婦母報言。卿婦在牆外陰中紡作。爾時。彼人便往至婦所。到已。問婦曰。雲卿父母欲奪汝更余嫁耶。婦報言。信有此語。然我不樂聞此言耶。爾時。彼人即拔利劍。取婦刺殺。複取利劍。自刺其腹。並複作是語。我二人俱取死。婆羅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會苦。此皆愁憂。實不可言

  爾時。竹膊婆羅門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諸惱。實苦不樂。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舍我無常。晝夜追憶。不離心懷。時我念兒。心意狂惑。馳走東西。見人便問。誰見我兒。沙門瞿昙今所說者。誠如所言。國事煩多。欲還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竹膊婆羅門即從坐起。繞佛叁匝而去。往來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緣具白夫人

  時。摩利夫人複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問。唯願大王事事見報。雲何。大王。爲念琉璃王子不

  王報言。甚念。愛愍不去心首

  夫人問曰。若當王子有遷變者。大王。爲有憂也

  王複報言。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問曰。大王當知。恩愛別離。皆興愁想。雲何。大王。爲念伊羅王子乎

  王報言。我甚愛敬

  夫人問曰。大王。若當王子有遷變者。有愁憂耶

  王報言。甚有愁憂

  夫人報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無有歡樂。雲何。大王。念薩羅陀刹利種不

  王報言。甚愛敬念

  夫人言。雲何。大王。若使薩羅陀夫人有變易者。大王爲有憂耶

  王報言。吾有愁憂

  夫人言。大王。當知恩愛別離。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愛念汝

  夫人言。設當我身有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設汝身有變易。便有愁憂

  大王。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無歡樂心

  夫人言。雲何。大王。念迦屍.拘薩羅人民乎

  王言。我甚愛念迦屍.拘薩羅人民

  夫人言。迦屍.拘薩羅人民設當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迦屍.拘薩羅人民當有變易者。我命不存。況言愁憂乎。所以然者。我因迦屍.拘薩羅國人民力。當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況不生愁憂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愛別離。皆有此苦。無有歡樂

  爾時。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說。甚奇。甚奇。彼世尊而說此法。若當彼沙門瞿昙來者。爾乃可得共言論

  複語夫人。自今以後。當更看汝勝于常日。所著服飾與吾無異

  爾時。世尊聞摩利夫人與大王立此論本。告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聰明。設當王波斯匿問我此語者。我亦當以此義向彼王說之。如夫人向王所說而無有異

  又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得證優婆斯。笃信牢固。所謂摩利夫人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拔只國屍牧摩羅山鬼林鹿園中

  爾時。那憂羅公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複抱病。多諸憂惱。唯願世尊隨時教訓。使衆生類長夜獲安隱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依憑此身者。正可須臾之樂。此是愚心。非智慧者所貴。是故。長者。雖心有病。令心無病。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說斯言。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爾時。長者複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問斯義。舍利弗去彼不遠。在樹下坐。是時。那優羅公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舍利弗問長者。顔貌和悅。諸根寂靜。必有所因。長者。故當從佛聞法耶

  時。長者白舍利弗言。雲何。尊者舍利弗。顔貌焉得不和悅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舍利弗言。雲何。長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懷

  長者報言。于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我白世尊曰。年朽長大。恒抱疾病。多諸苦痛。不可稱計。唯願世尊分別此身。普使衆生。獲此安隱。爾時。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長者。此身多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長者當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須之樂。不知長夜受苦無量。是故。長者。此身雖有患。當使心無患。如是。長者。當作是學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見溉灌

  舍利弗言。雲何。長者。更不重問如來此義乎。雲何身有患心無患。雲何身有病心無病

  長者白舍利弗言。實無此辯重問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無患。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辯。願具分別

  舍利弗言。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對曰。如是。舍利弗。從彼受教

  舍利弗告長者曰。于是。長者。凡夫之人不見聖人。不受聖教。不順其訓。亦不見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彼計色爲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會一處。彼色.我色以集一處。色便敗壞。遷移不停。于中複起愁憂苦惱。痛.想.行.識皆觀我有識。識中有我。我中有識。彼識.我識合會一處。彼識.我識以會一處。識便敗壞。遷移不停。于中複起愁憂苦惱。如是。長者。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長者問舍利弗曰。雲何身有患心無患耶

  舍利弗言。于是。長者。賢聖弟子承事聖賢。修行禁法。與善知識從事。…

《增壹阿含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