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十九 ▪第2页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时。众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异学村与共论义
是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已。在一面坐。尔时。异学问道人曰。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而说此法。汝等比丘。尽当学此法。悉当了知。以了知已。当共奉行。我等亦与诸弟子而说此法。汝等尽当而学此法。悉当了知。以了知已。当共奉行。沙门瞿昙与我等有何等异。有何增减。所谓彼说法。我亦说法。彼教诲。我亦教诲
尔时。众多比丘闻此语已。亦不言是。复不言非。即从坐起而去。尔时。众多比丘自相谓曰。我等当以此义。往白世尊
尔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食已。收摄衣钵。以尼师檀着左肩上。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问者。汝等当以此语报彼曰。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乎。或能彼梵志平等说者。应作是说。是一究竟。非众多究竟。彼究竟者。为是有欲究竟。为无欲究竟。所谓彼究竟者。谓无欲究竟。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为无恚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恚究竟。非有恚究竟。云何有痴究竟。无痴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痴究竟。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有爱究竟。为无爱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爱究竟。云何彼究竟者。有受究竟。为无受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受究竟。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智者。为非智者。所谓智者所究竟。此究竟者。为是怒者所究竟。为非怒者所究竟。所谓此究竟。彼当作是说。非怒者所究竟
比丘。有此二见。云何为二见。所谓有见.无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此二见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嗔恚心.有愚痴心.有爱心.有受心。彼是无知。彼有怒心。不与行相应。彼人不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辛酸万端不脱于苦。诸有沙门.婆罗门如实而知之。彼便无愚痴.嗔恚之心。恒与行相应。便得脱生.老.病.死。今说苦之元本。如是。比丘。有此妙法。斯名平等之法。诸不行平等法者。则堕五见
今当说四受云何为四受。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若有沙门.婆罗门尽知欲受之名。彼虽知欲受之名。复不相应者。彼尽分别诸受之名。先分别欲受之名。而不分别见受.戒受.我受之名。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别此三受之名。是故。或有沙门.婆罗门尽分别此诸受。彼便分别欲受.见受。不分别戒受.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别二受。若使沙门.婆罗门尽能分别诸受。或复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别欲受.见受.戒受。不分别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别我受故。是故。复有沙门.婆罗门尽分别诸受。然复有不具者。此名四受
有何等义。云何分别。所谓四受者。由爱而生。如是。比丘有是妙法所应分别。若有不行此诸受。此不名为平等。所以然者。诸法之义难了难解。如此非法之义者。非三耶三佛之所说也。比丘当知。如来尽能分别一切诸受。以能分别一切诸受。则与相应。则能分别欲受.见受.我受.戒受。是故。如来尽分别诸受。则与法共相应。无有相违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爱而生。由爱而长。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于诸受。以不起诸受。则不恐惧。以不恐惧。便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造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实而知之。具足诸法.法行之本。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极微妙故。诸佛之所说。则于诸行无有缺漏。于是。比丘有初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更无复有沙门出此上者.能胜此者。作如是师子之吼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邸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长者曰。云何。长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长者白佛。贫家恒行布施。又饮食粗弊。不与常同
世尊告曰。若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复不发愿。复无信心。由此行报。所生之处不得好食。意不贪乐。意亦复不乐着于好衣裳。亦复不乐着好田业。心亦不着五欲之中。正使有仆从奴婢。亦复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报。若长者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当至诚用心。勿有增损。废后世桥梁。彼若所生之处。饮食自然。七财具足。心恒乐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恒受其教。所以然者。由于中发欢喜心故
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真珠.虎珀.砗[(王*巨)/木].玛瑙.水精.琉璃。好喜布施。尔时。布施之时。用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有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作如是施。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施。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复以八万四千卧具。皆用氍氀文绣毾[登*毛]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布施。复以八万四千龙象布施。皆用金银挍饰。复以八万四千匹马布施。皆用金银鞍勒自副。复以八万四千车布施。作如是大施。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于四城门中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与之
长者当知。彼毗罗摩虽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此福不可计量。正使彼作如是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归佛.法.圣众。此福不可称计。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三自归。虽有此福。犹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受持五戒。虽有此福。故不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福功德不可称计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归。奉持五戒。及弹指之顷。慈愍众生。虽有此福。故不如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此福功德不可称量。然彼所作功德。我尽证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归。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我亦知此福。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我亦知此福
尔时。彼婆罗门作如是大施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也。所以然者。尔时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所作功德。信心不断。不起着想。是故。长者。若欲布施之时。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欢喜惠施。勿起想着。手自布施。莫使他人。发愿求报。后求受福。长者当获无穷之福。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日初出之时。人民之类普共田作。百鸟悲鸣。婴姟哀唤。我今。比丘当知。此是譬喻。当解其义。此义云何当解。若日初出之时。此譬如来出世。人民之类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百鸟悲鸣者。此高德法师之喻。能与四部之众说微妙之法。婴姟唤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是故。诸比丘。如日初出。如来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明。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着想。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发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着
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发此誓愿。具足诸行。如是。弥勒。当作是学
尔时。弥勒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世有四无所畏。如来得此四无所畏。便于世间无所著。在大众中而师子吼转于梵轮
云何为四。我今已办此法。正使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蜎飞蠕动之类。在大众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无所畏。是为第一无所畏
如我今日诸漏已尽。更不受胎。若有沙门.婆罗门。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诸漏未尽者。此事不然。是谓第二无所畏
我今已离愚闇法。欲使还就愚闇之法者。终无此处。若复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还就愚闇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三无所畏
诸贤圣出要之法。尽于苦际。欲使不出要者。终无此处。若有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如来不尽苦际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四无所畏
如是。比丘。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之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是。比丘。当求方便。成四无所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聪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云何为四。比丘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比丘尼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优婆塞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优婆斯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在大众中最为第一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勇悍无所畏 多闻能说法
在众为师子 能除怯弱法
比丘戒成就 比丘尼多闻
优婆塞有信 优婆斯亦尔
在众为第一 若能和顺众
欲知此义者 如日初出时
是故。诸比丘。当学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金翅鸟。云何为四。有卵生金翅鸟。有胎生金翅鸟。有湿生金翅鸟。有化生金翅鸟。是四种金翅鸟。如是比丘。有四种龙。云何为四。有卵生龙。有胎生龙。有湿生龙。有化生龙。是谓。比丘。有四种龙
比丘当知。若彼卵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下有四种龙宫。有卵种龙。有胎种龙。有湿种龙。有化种龙。是时。卵种金翅鸟。以大翅搏水两向。取卵种龙食之。设当向胎种龙者。金翅鸟身即当丧亡。尔时。金翅鸟搏水取龙。水犹未合。还上铁叉树上
比丘当知。若胎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搏水下至值胎种龙。若值卵生龙者。亦能捉之衔出海水。若值湿生龙者。鸟身即死
比丘当知。若湿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彼若得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皆能捉之。设值化生龙者。鸟身即死
若。比丘。化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搏水下至值卵种龙.胎种龙.湿种龙.化种龙。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顷。还上铁叉树上
比丘当知。若使龙王身事佛者。是时金翅鸟不能食啖。所以然者。如来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鸟不能食龙。云何为四等。如来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护心
是谓。比丘。如来恒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坏。以是之故。金翅之鸟不能食龙。是故。诸比丘。当行四等之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知识惠施之时。有四事功德。云何为四。知时而施非不知时。自手惠施不使他人。布施常净洁非不净洁。施极微妙不有秽浊。善知识惠施之时。有此四功德
是故。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时。当具此四功德。以具此功德。获大福业。得甘露灭。然此福德不可称量。言当有尔许福业。虚空所不能容受。犹如海水不可计量。言一斛.半斛.一合.半合。称数之名。但其福业不可具陈。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称计。获大福业。得甘露灭。言当有尔许福德。是故。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当具此四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种之人。可敬可贵。世之福田。云何为四。所谓持信.奉法.身证.见到
彼云何名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诫。有笃信心。意不疑难。有信于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亦信如来语。亦信梵志语。恒信他语。不任己智。是谓名为持信人
彼云何名为奉法人。于是。有人分别于法。不信他人。观察于法。有耶。无耶。实耶。虚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来语。此是梵志语。以是知如来诸法者。便奉持之。诸有外道语者。而远离之。是谓名为奉法人
彼云何为身证人。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说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谓名为身证人
彼云何名为见到人。于是。有人断三结。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彼有此见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有父。有母。有阿罗汉等受教者。身信作证而自游化。是谓名为见到人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当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证之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增壹阿含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2】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