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十九 ▪第2页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衆多比丘入舍衛城。時。衆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猶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異學村與共論義
是時。衆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已。在一面坐。爾時。異學問道人曰。沙門瞿昙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比丘。盡當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我等亦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盡當而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沙門瞿昙與我等有何等異。有何增減。所謂彼說法。我亦說法。彼教誨。我亦教誨
爾時。衆多比丘聞此語已。亦不言是。複不言非。即從坐起而去。爾時。衆多比丘自相謂曰。我等當以此義。往白世尊
爾時。衆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食已。收攝衣缽。以尼師檀著左肩上。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衆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問者。汝等當以此語報彼曰。爲一究竟。爲衆多究竟乎。或能彼梵志平等說者。應作是說。是一究竟。非衆多究竟。彼究竟者。爲是有欲究竟。爲無欲究竟。所謂彼究竟者。謂無欲究竟。雲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爲無恚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恚究竟。非有恚究竟。雲何有癡究竟。無癡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癡究竟。雲何彼究竟者。爲是有愛究竟。爲無愛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愛究竟。雲何彼究竟者。有受究竟。爲無受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受究竟。雲何彼究竟者。爲是智者。爲非智者。所謂智者所究竟。此究竟者。爲是怒者所究竟。爲非怒者所究竟。所謂此究竟。彼當作是說。非怒者所究竟
比丘。有此二見。雲何爲二見。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此二見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嗔恚心.有愚癡心.有愛心.有受心。彼是無知。彼有怒心。不與行相應。彼人不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辛酸萬端不脫于苦。諸有沙門.婆羅門如實而知之。彼便無愚癡.嗔恚之心。恒與行相應。便得脫生.老.病.死。今說苦之元本。如是。比丘。有此妙法。斯名平等之法。諸不行平等法者。則墮五見
今當說四受雲何爲四受。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若有沙門.婆羅門盡知欲受之名。彼雖知欲受之名。複不相應者。彼盡分別諸受之名。先分別欲受之名。而不分別見受.戒受.我受之名。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此叁受之名。是故。或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此諸受。彼便分別欲受.見受。不分別戒受.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二受。若使沙門.婆羅門盡能分別諸受。或複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別欲受.見受.戒受。不分別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我受故。是故。複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諸受。然複有不具者。此名四受
有何等義。雲何分別。所謂四受者。由愛而生。如是。比丘有是妙法所應分別。若有不行此諸受。此不名爲平等。所以然者。諸法之義難了難解。如此非法之義者。非叁耶叁佛之所說也。比丘當知。如來盡能分別一切諸受。以能分別一切諸受。則與相應。則能分別欲受.見受.我受.戒受。是故。如來盡分別諸受。則與法共相應。無有相違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愛而生。由愛而長。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于諸受。以不起諸受。則不恐懼。以不恐懼。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實而知之。具足諸法.法行之本。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極微妙故。諸佛之所說。則于諸行無有缺漏。于是。比丘有初沙門.第二沙門.第叁沙門.第四沙門。更無複有沙門出此上者.能勝此者。作如是師子之吼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長者曰。雲何。長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長者白佛。貧家恒行布施。又飲食粗弊。不與常同
世尊告曰。若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複不發願。複無信心。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意不貪樂。意亦複不樂著于好衣裳。亦複不樂著好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仆從奴婢。亦複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若長者布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廢後世橋梁。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七財具足。心恒樂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恒受其教。所以然者。由于中發歡喜心故
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毗羅摩。饒財多寶。真珠.虎珀.砗[(王*巨)/木].瑪瑙.水精.琉璃。好喜布施。爾時。布施之時。用八萬四千銀缽盛滿碎金。複有八萬四千金缽盛滿碎銀。作如是施。複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施。複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皆作如是布施。複以八萬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複以八萬四千臥具。皆用氍氀文繡毾[登*毛]自覆。複以八萬四千衣裳布施。複以八萬四千龍象布施。皆用金銀挍飾。複以八萬四千匹馬布施。皆用金銀鞍勒自副。複以八萬四千車布施。作如是大施。複以八萬四千房舍布施。于四城門中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與之
長者當知。彼毗羅摩雖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此福不可計量。正使彼作如是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叁自歸佛.法.聖衆。此福不可稱計。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叁自歸。雖有此福。猶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叁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衆生。此福功德不可稱計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叁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愍衆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起于世間不可樂想。此福功德不可稱量。然彼所作功德。我盡證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叁自歸。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彈指之頃。慈愍衆生。我亦知此福。須臾之間。起于世間不可樂想。我亦知此福
爾時。彼婆羅門作如是大施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也。所以然者。爾時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所作功德。信心不斷。不起著想。是故。長者。若欲布施之時。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歡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長者當獲無窮之福。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初出之時。人民之類普共田作。百鳥悲鳴。嬰姟哀喚。我今。比丘當知。此是譬喻。當解其義。此義雲何當解。若日初出之時。此譬如來出世。人民之類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百鳥悲鳴者。此高德法師之喻。能與四部之衆說微妙之法。嬰姟喚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是故。諸比丘。如日初出。如來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明。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诃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诃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雲何爲四。于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複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踴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複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複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爲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叁法。具足六度
複次。彌勒。菩薩摩诃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衆生之類。菩薩最爲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诃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诃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世有四無所畏。如來得此四無所畏。便于世間無所著。在大衆中而師子吼轉于梵輪
雲何爲四。我今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衆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無所畏。是爲第一無所畏
如我今日諸漏已盡。更不受胎。若有沙門.婆羅門。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
我今已離愚闇法。欲使還就愚闇之法者。終無此處。若複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我還就愚闇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叁無所畏
諸賢聖出要之法。盡于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衆生之類。在大衆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衆之中。能師子吼轉于梵輪。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聰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雲何爲四。比丘多聞博古明今。在大衆中最爲第一。比丘尼多聞博古明今。在大衆中最爲第一。優婆塞多聞博古明今。在大衆中最爲第一。優婆斯多聞博古明今。在大衆中最爲第一。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在大衆中最爲第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勇悍無所畏 多聞能說法
在衆爲師子 能除怯弱法
比丘戒成就 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有信 優婆斯亦爾
在衆爲第一 若能和順衆
欲知此義者 如日初出時
是故。諸比丘。當學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金翅鳥。雲何爲四。有卵生金翅鳥。有胎生金翅鳥。有濕生金翅鳥。有化生金翅鳥。是四種金翅鳥。如是比丘。有四種龍。雲何爲四。有卵生龍。有胎生龍。有濕生龍。有化生龍。是謂。比丘。有四種龍
比丘當知。若彼卵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裏。下有四種龍宮。有卵種龍。有胎種龍。有濕種龍。有化種龍。是時。卵種金翅鳥。以大翅搏水兩向。取卵種龍食之。設當向胎種龍者。金翅鳥身即當喪亡。爾時。金翅鳥搏水取龍。水猶未合。還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胎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裏。搏水下至值胎種龍。若值卵生龍者。亦能捉之銜出海水。若值濕生龍者。鳥身即死
比丘當知。若濕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彼若得卵生龍.胎生龍.濕生龍。皆能捉之。設值化生龍者。鳥身即死
若。比丘。化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裏。搏水下至值卵種龍.胎種龍.濕種龍.化種龍。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頃。還上鐵叉樹上
比丘當知。若使龍王身事佛者。是時金翅鳥不能食啖。所以然者。如來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鳥不能食龍。雲何爲四等。如來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護心
是謂。比丘。如來恒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壞。以是之故。金翅之鳥不能食龍。是故。諸比丘。當行四等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知識惠施之時。有四事功德。雲何爲四。知時而施非不知時。自手惠施不使他人。布施常淨潔非不淨潔。施極微妙不有穢濁。善知識惠施之時。有此四功德
是故。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時。當具此四功德。以具此功德。獲大福業。得甘露滅。然此福德不可稱量。言當有爾許福業。虛空所不能容受。猶如海水不可計量。言一斛.半斛.一合.半合。稱數之名。但其福業不可具陳。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稱計。獲大福業。得甘露滅。言當有爾許福德。是故。比丘。善男子.善女人當具此四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種之人。可敬可貴。世之福田。雲何爲四。所謂持信.奉法.身證.見到
彼雲何名爲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誡。有笃信心。意不疑難。有信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恒信他語。不任己智。是謂名爲持信人
彼雲何名爲奉法人。于是。有人分別于法。不信他人。觀察于法。有耶。無耶。實耶。虛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來語。此是梵志語。以是知如來諸法者。便奉持之。諸有外道語者。而遠離之。是謂名爲奉法人
彼雲何爲身證人。于是。有人身自作證。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語。諸尊所說言教亦複不信。但任己性而遊。是謂名爲身證人
彼雲何名爲見到人。于是。有人斷叁結。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彼有此見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父。有母。有阿羅漢等受教者。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是謂名爲見到人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當念除上叁人。念修身證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增壹阿含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