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二十三 ▪第2页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是时。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须浣之乃净。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之想。然后乃除。若嗔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痴之闇。以十二缘法然后除尽。比丘。何故不与优填王说法。设当与说法者。王极欢喜。正使极盛之火犹可灭之。何况人哉。尔时。彼比丘默然不语
尔时。佛告比丘。如来处世。甚奇。甚特。设天.龙.鬼神.干沓惒问如来义者。吾当与说之。若使国王.大臣.人民之类问如来义者。亦当与说之。若刹利四姓来问义者。亦当与说之。所以然者。今日如来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有怯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称计。行四等心。是故如来说法无有怯弱。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来说法亦无有难。汝今。诸比丘。当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护。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为众生善知识。遇及一切父母知亲。尽当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为四。一者当恭敬于佛。是时如来者。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当求于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秽恶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复当方便供养众僧。如来众者。恒共和合。无有诤讼。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所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此是如来圣众。可尊.可贵。世间无上福田。复当劝助使行贤圣法.律。无染无污。寂静无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恭养三尊。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行迹。云何为四。有乐行迹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迹。复有乐行迹所行速疾。复有苦行迹所行愚惑。复有苦行迹所行速疾
彼云何名为乐行迹所行愚惑。或有一人贪欲炽盛。嗔恚.愚痴炽盛。所行甚苦。不与行本相应。彼人五根愚闇亦不捷疾。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慧根.定根。若以愚意求三昧尽有漏者。是谓名为乐行迹钝根得道者也
彼云何名为乐根行迹速疾。或有一人无欲.无淫。然于贪欲。恒自偏少不殷勤。为嗔恚.愚痴极为减少。五根捷疾无有放逸。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五根。然得五根成于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利根行于道迹也
彼云何名为苦行迹行于愚惑。或有一人淫意偏多。嗔恚.愚痴炽盛。彼以此法而自娱乐。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苦行迹钝根者也
云何苦行迹行于速疾。于是。或有一人少欲少淫。无有嗔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尔时。有此五根。无有缺漏。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为五。彼以此法得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苦行迹利根者也
是谓比丘有此四行迹。当求方便。舍前三行迹。后一行者当共奉行。所以然者。苦行迹三昧者难得。以得便成道。久存于世。所以然者。不可以乐求乐。由苦然后成道。是故。诸比丘。恒以方便。成此行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处。作是论议。此伺命来时不避豪强。各共隐藏。使伺命不知来处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终。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于彼命终。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须弥山腹中。复于中死。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终。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止不受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处。欲得免死。各归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三天有四园观。诸天于中而自娱乐。五乐自娱。云何为四。难檀槃那园观.粗涩园观.昼夜园观.杂种园观。然四园之内有四浴池。极冷浴池.香味浴池.轻便浴池.清彻浴池。云何为四。一者难陀浴池。二名难陀顶浴池。三名苏摩浴池。四名欢悦浴池
比丘当知。四园之内有此四浴池。令人身体香洁无有尘垢。何以故名为难檀槃那园。若三十三天入难檀槃那园已。心性喜悦。不能自胜。于中而自娱乐。故名为难檀槃那园
复以何故名为粗 涩园观。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身体极粗。犹如冬时以香涂身。身体极粗。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身体极粗不与常同。以是之故。名为粗涩园观
复以何故名为昼夜之园。若使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尔时诸天颜色各异。作若干种形体。犹如妇女着种种衣裳。不与本形同。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作若干种色不与本同。以是故名为昼夜之园
复以何故名为杂种之园。尔时。最尊之天及中天.下天。入此园已。皆同一类。设复最下之天大不得入余三园中。犹如转轮圣王所入之园。余王不复得入园中浴洗。人民之类正可得遥见耳。此亦如是。若最尊神天所入园中浴洗。余小天不复得入。是故名为杂种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难陀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极怀欢悦。是故名为难陀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难陀顶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两两捉手摩其顶而浴洗。正使天女亦复如是。以是之故。名为难陀顶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苏摩浴池。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尔时诸天颜貌。尽同人色。无有若干。是故名为苏摩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欢悦浴池。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尽无憍慢上下之想。望意偏少。尔时尽同一心而浴洗。故名为欢悦浴池。是谓。比丘。有此因缘。便有此之名
今如来正法之中亦复如是。有四园之名。云何为四。一者慈园。二者悲园。三者喜园。四者护园。是谓。比丘。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园
复以何故名为慈园。比丘当知。由此慈园生梵天上。从梵天终。当生豪尊之家。饶财多宝。恒有五乐自娱。未曾离目。以是之故。名为慈园
复以何故名为悲园。比丘当知。若能亲近悲解脱心。生梵光音天。若来生人中。生豪族家。无有嗔恚。亦饶财多宝。故名为悲园
复以何故名为喜园。若能亲近喜园者。生光音天.若来生人间。国王家生。恒怀欢喜。故名为喜园
复以何故名为护园。若有人亲近护者。生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若复来生人中。当生中国家。亦无嗔恚。恒护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为护园
比丘当知。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园。使诸声闻得游戏其中。然如来此四园之中有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而自游戏。尽有漏成无漏。无复尘垢。云何为四。一名有觉有观浴池。二名无觉无观浴池。三名护念浴池。四名无苦无乐浴池
以何等故名为有觉有观浴池。若有比丘得初禅已。于诸法中恒有觉.观。思惟诸法。除去结缠。永无有余。以是之故。名为有觉有观
复以何故名为无觉无观浴池。若有比丘得二禅已。灭有觉.有观。以禅为食。以是故名之为无觉无观
复以何故名为护念浴池。若比丘得三禅已。灭有觉.有观。无觉.无观。恒护念三禅。以是之故。名为护念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若有比丘得四禅已。亦不念乐。复非念苦。亦不念过去当来之法。但用心于现在法中。以是之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
是故。诸比丘。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灭二十一结。度生死海。入涅槃城。是诸比丘。若欲度此生死海者。当求方便。灭二十一结。入涅槃城。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四大毒蛇极为凶暴。举着一函中。若有人从四方来。欲令活.不求死。欲求乐.不求苦。不愚不闇。心意不乱。无所系属
是时。若王.若王大臣唤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极为凶暴。汝今当随时将养沐浴令净。随时饮食无令使乏。今正是时。可往施行是时。彼人心怀恐惧。不敢直前。便舍。驰走莫知所凑深。复重告彼人作是语。今使五人皆持刀剑而随汝后。其有获汝者。当断其命。不足稽迟
是时。彼人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捉持刀剑者。驰走东西。不知如何。复告彼人曰。今复使六怨家使随汝后。其有得者当断其命。欲所为者可时办之。是时。彼人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便驰走东西。彼人若见空墟之中。欲入中藏。若值空舍。若破墙间无坚牢处。若见空器。尽无所有。若复有人与此人亲友。欲令免济。便告之曰。此间空闲之处多诸贼寇。欲所为者今可随意
是时。彼人复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复畏空墟村中。便驰走东西。彼人前行。若见大水极深且广。亦无人民及桥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复彼人所立之处多诸恶贼。是时。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极为深广。饶诸贼寇。当云何得度彼岸。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作栰。依此栰从此岸得至彼岸。是时。彼人便集薪草作栰已。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动
诸比丘当知。我今作喻。当念解之。说此义时。为有何义。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云何为四大。所谓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谓四大。五人持刀剑者。此是…
《增壹阿含经二十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