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二十叁 ▪第2页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是時。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嗔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
爾時。佛告比丘。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幹沓惒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若刹利四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爲衆生善知識。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雲何爲四。一者當恭敬于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祐。度人無量。當求于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複當方便供養衆僧。如來衆者。恒共和合。無有诤訟。法成就.戒成就.叁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衆。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複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無染無汙。寂靜無爲。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恭養叁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行迹。雲何爲四。有樂行迹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迹。複有樂行迹所行速疾。複有苦行迹所行愚惑。複有苦行迹所行速疾
彼雲何名爲樂行迹所行愚惑。或有一人貪欲熾盛。嗔恚.愚癡熾盛。所行甚苦。不與行本相應。彼人五根愚闇亦不捷疾。雲何爲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定根。若以愚意求叁昧盡有漏者。是謂名爲樂行迹鈍根得道者也
彼雲何名爲樂根行迹速疾。或有一人無欲.無淫。然于貪欲。恒自偏少不殷勤。爲嗔恚.愚癡極爲減少。五根捷疾無有放逸。雲何爲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五根。然得五根成于叁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爲利根行于道迹也
彼雲何名爲苦行迹行于愚惑。或有一人淫意偏多。嗔恚.愚癡熾盛。彼以此法而自娛樂。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爲苦行迹鈍根者也
雲何苦行迹行于速疾。于是。或有一人少欲少淫。無有嗔恚。亦不起想。行此叁法。爾時。有此五根。無有缺漏。雲何爲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爲五。彼以此法得叁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苦行迹利根者也
是謂比丘有此四行迹。當求方便。舍前叁行迹。後一行者當共奉行。所以然者。苦行迹叁昧者難得。以得便成道。久存于世。所以然者。不可以樂求樂。由苦然後成道。是故。諸比丘。恒以方便。成此行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處。作是論議。此伺命來時不避豪強。各共隱藏。使伺命不知來處
爾時。一梵志飛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終。第二梵志複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于彼命終。彼第叁梵志欲得免死。入須彌山腹中。複于中死。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剛際。欲得免死。複即彼而命終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終。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止不受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處。欲得免死。各歸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諸比丘。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雲何爲四。一切行無常。是謂初法本。當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謂第二法本。當共思惟。一切法無我。此第叁法本。當共思惟。滅盡爲涅槃。是謂第四法本。當共思惟。如是。諸比丘。當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叁十叁天有四園觀。諸天于中而自娛樂。五樂自娛。雲何爲四。難檀槃那園觀.粗澀園觀.晝夜園觀.雜種園觀。然四園之內有四浴池。極冷浴池.香味浴池.輕便浴池.清徹浴池。雲何爲四。一者難陀浴池。二名難陀頂浴池。叁名蘇摩浴池。四名歡悅浴池
比丘當知。四園之內有此四浴池。令人身體香潔無有塵垢。何以故名爲難檀槃那園。若叁十叁天入難檀槃那園已。心性喜悅。不能自勝。于中而自娛樂。故名爲難檀槃那園
複以何故名爲粗 澀園觀。若叁十叁天入此園中已。身體極粗。猶如冬時以香塗身。身體極粗。此亦如是。若叁十叁天入此園中已。身體極粗不與常同。以是之故。名爲粗澀園觀
複以何故名爲晝夜之園。若使叁十叁天入此園中已。爾時諸天顔色各異。作若幹種形體。猶如婦女著種種衣裳。不與本形同。此亦如是。若叁十叁天入此園中已。作若幹種色不與本同。以是故名爲晝夜之園
複以何故名爲雜種之園。爾時。最尊之天及中天.下天。入此園已。皆同一類。設複最下之天大不得入余叁園中。猶如轉輪聖王所入之園。余王不複得入園中浴洗。人民之類正可得遙見耳。此亦如是。若最尊神天所入園中浴洗。余小天不複得入。是故名爲雜種浴池
複以何故名爲難陀浴池。若叁十叁天入此池中已。極懷歡悅。是故名爲難陀浴池
複以何故名爲難陀頂浴池。若叁十叁天入此池中已。兩兩捉手摩其頂而浴洗。正使天女亦複如是。以是之故。名爲難陀頂浴池
複以何故名爲蘇摩浴池。叁十叁天入此池中已。爾時諸天顔貌。盡同人色。無有若幹。是故名爲蘇摩浴池
複以何故名爲歡悅浴池。若叁十叁天入此池中已。盡無憍慢上下之想。望意偏少。爾時盡同一心而浴洗。故名爲歡悅浴池。是謂。比丘。有此因緣。便有此之名
今如來正法之中亦複如是。有四園之名。雲何爲四。一者慈園。二者悲園。叁者喜園。四者護園。是謂。比丘。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
複以何故名爲慈園。比丘當知。由此慈園生梵天上。從梵天終。當生豪尊之家。饒財多寶。恒有五樂自娛。未曾離目。以是之故。名爲慈園
複以何故名爲悲園。比丘當知。若能親近悲解脫心。生梵光音天。若來生人中。生豪族家。無有嗔恚。亦饒財多寶。故名爲悲園
複以何故名爲喜園。若能親近喜園者。生光音天.若來生人間。國王家生。恒懷歡喜。故名爲喜園
複以何故名爲護園。若有人親近護者。生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若複來生人中。當生中國家。亦無嗔恚。恒護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爲護園
比丘當知。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使諸聲聞得遊戲其中。然如來此四園之中有四浴池。使我聲聞于中洗浴而自遊戲。盡有漏成無漏。無複塵垢。雲何爲四。一名有覺有觀浴池。二名無覺無觀浴池。叁名護念浴池。四名無苦無樂浴池
以何等故名爲有覺有觀浴池。若有比丘得初禅已。于諸法中恒有覺.觀。思惟諸法。除去結纏。永無有余。以是之故。名爲有覺有觀
複以何故名爲無覺無觀浴池。若有比丘得二禅已。滅有覺.有觀。以禅爲食。以是故名之爲無覺無觀
複以何故名爲護念浴池。若比丘得叁禅已。滅有覺.有觀。無覺.無觀。恒護念叁禅。以是之故。名爲護念浴池
複以何故名爲不苦不樂浴池。若有比丘得四禅已。亦不念樂。複非念苦。亦不念過去當來之法。但用心于現在法中。以是之故。名爲不苦不樂浴池
是故。諸比丘。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浴池。使我聲聞于中洗浴。滅二十一結。度生死海。入涅槃城。是諸比丘。若欲度此生死海者。當求方便。滅二十一結。入涅槃城。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四大毒蛇極爲凶暴。舉著一函中。若有人從四方來。欲令活.不求死。欲求樂.不求苦。不愚不闇。心意不亂。無所系屬
是時。若王.若王大臣喚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極爲凶暴。汝今當隨時將養沐浴令淨。隨時飲食無令使乏。今正是時。可往施行是時。彼人心懷恐懼。不敢直前。便舍。馳走莫知所湊深。複重告彼人作是語。今使五人皆持刀劍而隨汝後。其有獲汝者。當斷其命。不足稽遲
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複畏五人捉持刀劍者。馳走東西。不知如何。複告彼人曰。今複使六怨家使隨汝後。其有得者當斷其命。欲所爲者可時辦之。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複畏五人持刀杖者。複畏六怨家。便馳走東西。彼人若見空墟之中。欲入中藏。若值空舍。若破牆間無堅牢處。若見空器。盡無所有。若複有人與此人親友。欲令免濟。便告之曰。此間空閑之處多諸賊寇。欲所爲者今可隨意
是時。彼人複畏四大毒蛇。複畏五人持刀杖者。複畏六怨家。複畏空墟村中。便馳走東西。彼人前行。若見大水極深且廣。亦無人民及橋梁可度得至彼岸。然複彼人所立之處多諸惡賊。是時。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極爲深廣。饒諸賊寇。當雲何得度彼岸。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作栰。依此栰從此岸得至彼岸。是時。彼人便集薪草作栰已。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動
諸比丘當知。我今作喻。當念解之。說此義時。爲有何義。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雲何爲四大。所謂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謂四大。五人持刀劍者。此是…
《增壹阿含經二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