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四十六 ▪第2页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见扶两妇人肩上。当见之时。甚怀愁忧
世尊告曰。汝见已。为生何意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无量。自念我昔曾见与释提桓因共论。云何今日习欲为恶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夫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但今。阿难。勿怀愁悒。象舍利弗却后七日。当来至此间。尽有漏成无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牵。故致此耳。今行具满。当尽有漏
尔时。象舍利弗却后七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修沙门行。尔时。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门。寻于坐上得阿罗汉
尔时。象舍利弗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我等所行咒术。吾今当向城中人民说此沙门瑕[亿-音+(夫*夫)]。尔时。此梵志语城中人民曰。汝等诸人颇见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称言是阿罗汉。中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与五欲相娱乐。今复更作沙门。家家乞食。佯现贞廉。观诸妇人。兴欲情想。还至园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驴。不任负驮。寂然卧住。此释种子亦复如是。佯现乞食。观诸女色。思惟挍计
尔时。象舍利弗闻此梵志有恶声响。便生此念。此人极为愚痴。兴嫉妒心。见他得利养。起悭嫉心。若己得利养。便怀欢喜。至白衣家主行诽谤。吾今当制令不为恶。无令此人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空中。告梵志曰
无眼无巧便 兴意谤梵行
自造无益事 久受地狱苦
尔时。象舍利弗说此偈已。便自退还。还归所在
是时。城中人民闻梵志诽谤。又闻象舍利弗说偈。各生斯念。若当如梵志语者。然后现神足难及。又我等见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是时。众多人民各各相将至象舍利弗所。头礼足下。在一面坐。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象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以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时。诸人民复言。尊者先以是阿罗汉。复舍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 至竟不解脱
不得灭尽迹 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燃 无根枝不生
石女无有胎 罗汉不受漏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各各差别。今当说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尔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闻尊者所说。观外道异学。如观空瓶而无所有。今察内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来正法亦复如是。今彼梵志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虚空。结加趺坐。便说此偈
不解彼此要 习于外道术
彼此而斗乱 智者所不行
尔时。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说过多。实为难及。犹盲者得眼。耳聋者得听。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尔时。象舍利弗与诸人民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各从坐起。礼足而去
尔时。尊者阿难闻梵志谤象舍利弗。然无所至。尚不能熟视象舍利弗。况与共论。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夫论平等阿罗汉。当说象舍利弗是也。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成阿罗汉。昔所传罗汉名者今日已获。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所以然者。此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获六通。汝亦当学及象舍利弗。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因缘之法。善思念之。修习其行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忧.悲.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
彼云何名为无明。所谓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此名为无明
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是谓为行
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是谓为识
云何名为名。所谓名者。痛.想.念.更乐.思惟。是为名
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入。内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谓六入
彼云何名为更乐。所谓六更乐身。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更乐。是谓名为更乐
彼云何为痛。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
彼云何名为爱。所谓三爱身是也。欲爱.有爱.无有爱。云何为受。所谓四受是。云何为四。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彼云何为有。所谓三有。云何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彼云何为生。所谓生者。等具出家。受诸有。得五阴。受诸入。是谓为生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
云何为死。所谓彼彼众生。展转受形。身体无熅。无常变易。五亲分张。舍五阴身。命根断坏。是谓为死。比丘当知。故名为老.病.死。此名为因缘之法。广分别其义。诸佛如来所应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办。当念在树下露坐。若在冢间。当念坐禅。勿怀恐难。今不精勤。后悔无益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与诸比丘说甚深缘本。然我观察无甚深之义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勿兴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缘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又复。阿难。不但今日汝言因缘不甚深。昔日已来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过去世时。有须焰阿须伦王窃生此念。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极大。海水齐腰
尔时。彼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须焰阿须伦报曰。莫乐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极深且广。终不堪住海水中浴。时。拘那罗白言。我今观水齐大王腰。何以故复言甚深。是时。阿须伦王即取儿着大海水中。尔时。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尔时。须焰告其子曰。我先敕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欲洗
尔时须焰阿须伦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须焰者即我身是也。尔时阿须伦儿。即汝身是也。尔时海水甚深。汝言无苦。今复言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汝复言无是甚深。其有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缘。降伏魔官属。以除无明而得慧明。诸闇永除。无尘垢。又我。阿难。三转十二说此缘本时。即成觉道。以此方便。知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如是。阿难。当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缘之法。当念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罗。备知诸术。外道异学经籍所记。天文.地理靡不贯练。又复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异学之士。名曰翅宁。多有所知。为频毗娑罗王所见爱敬。随时供养给与梵志所须之施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出现世间。是时。翅宁梵志兴此念。如来名号甚为难闻。今我欲往问讯。亲近礼敬。是时。翅宁梵志便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刹利
梵志问曰。诸婆罗门各有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今。沙门瞿昙。欲何等论说
佛告之曰。梵志当知。其有婚姻嫁娶。便当求豪贵之姓。然我正法之中。无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复白言。云何。瞿昙。生处清净。然后法得清净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净。生处清净为乎
梵志又曰。诸婆罗门各兴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当刹利女适婆罗门家。设生男儿者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当言婆罗门种。所以然者。由父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若复婆罗门女出适刹利家。生男儿者彼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人当是刹利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与后皆不相应。云何。…
《增壹阿含经四十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