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住毗婆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21卷26页码:P0020
后秦 鸠摩罗什译

  《十住毗婆沙论》十二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赞偈品第二十四

  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应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又应以诸偈赞佛。如现在前对面共语。如是则成念佛三昧。如偈说

  圣主大精进  四十独有法

  我今于佛前  敬心以称赞

  如意及飞行  其力无边限

  于圣如意中  无有与等者

  声闻中自在  他心智无量

  善能调伏心  随意而应适

  其念如大海  湛然在安隐

  世间无有法  而能扰乱者

  诸佛所称叹  金刚三昧宝

  得之在胸中  如贤怀直心

  善知不定法  四无色定事

  微细难分别  尽知无有余

  众生若已灭  今灭及当灭

  唯独有世尊  智慧能通达

  善知不相应  非色法中事

  一切诸世间  悉皆不能知

  世尊大威力  功德不可量

  智慧无边际  皆无与等者

  于四问答中  超绝无伦匹

  众生诸问难  一切皆易答

  若诸世间中  欲有害佛者

  是事皆不成  以成不杀法

  若于三时中  诸有所说者

  言必不虚设  常有大果报

  凡有所说法  无非是希有

  义趣尚不谬  何况于言辞

  于三圣弟子  上中下差别

  四双八辈等  第一大导师

  身口意业命  毕竟常清净

  是故于此中  不复须防护

  自说一切智  心无有疑畏

  若人来难我  恐有所不知

  自说漏尽相  尽到无漏边

  心无有疑畏  余漏有不尽

  自说障碍法  于中无疑难

  虽有用此法  不能为障碍

  所说八圣道  心无有疑畏

  有言是八道  不能至解脱

  如实知是因  是果及与非

  故号一切智  名闻流无量

  三世所有业  是诸业定报

  及非定果报  种种皆悉知

  诸禅三昧中  粗细深浅事

  皆悉能了知  禅中无等者

  先知众生根  上中下差别

  种种乐及性  随宜而说法

  行道得诸利  兼以化导人

  是以弟子众  如实得善利

  宿命知无量  天眼见无边

  一切人天中  无能知其限

  住金刚三昧  灭烦恼及气

  又知人漏尽  故名漏尽力

  烦恼诸禅障  一切法障碍

  三碍得解脱  号无碍解脱

  四十不共法  功德不可量

  无能广说者  我已略说竟

  世尊若一劫  称说此佛法

  犹尚不可尽  况我无此智

  世尊大慈荫  无量业善集

  四功德处故  得佛无量法

  世尊所称说  四功德胜处

  我今还以此  称赞于如来

  三十二相具  相有百福德

  八十种妙好  三界谁能有

  三千大千界  众生所有福

  果报为百倍  相有如是德

  如此诸福德  并及其果报

  复以为百倍  成一白毫相

  三十相一一  福德及果报

  复以为千倍  成一肉髻相

  世尊诸功德  不可得度量

  如人以尺寸  量空不可尽

  从初发大心  为度众生故

  坚心无量劫  是故成佛道

  精勤欲成满  如此之大愿

  无量劫数中  行诸难苦行

  如诸往古佛  说四功德处

  无量劫乃成  今得安住中

  本为护实谛  舍身及亲爱

  财宝诸富乐  是故得具足

  无量劫数中  见闻觉知法

  每先善思惟  而后为人说

  若于不见等  及于中有疑

  而能如实说  所益无有量

  不说他匿事  嫌讥而拒逆

  念常在安慧  顺化令安隐

  第一真妙谛  涅槃实为最

  余者皆虚妄  世尊德具足

  饮食卧具等  堂阁妙楼观

  名好象马车  端严诸婇女

  金银珍宝等  聚落诸城邑

  国土及荣位  并以四天下

  爱子所亲妇  支节及头目

  割肉出骨髓  及以举身施

  怜愍诸众生  悉施无所惜

  为求出生死  不以求自乐

  虚空诸星宿  地上所有沙

  世尊菩萨时  布施数过是

  终不以非法  求财而布施

  无有不知施  无侵恼人施

  不贪惜好物  而以恶者施

  无谄曲心施  无惜而强施

  无恚无疑心  无邪无轻笑

  无厌无不信  [卑*页]面等布施

  无有分别心  此应彼不应

  但以悲心故  平等而行施

  不轻于众生  以为非福田

  见圣心恭敬  破戒者怜愍

  不自高其身  卑下于他人

  亦不为称赞  不求报等施

  无悔无忧愁  无恶贱心施

  无待急恨心  无法应当施

  无不敬心施  无弃着地施

  无求恼者施  无垢竞胜施

  无戏弄求者  无不自手施

  不轻于少物  以多自高施

  不以声闻乘  辟支佛乘施

  不限一世施  无有非时施

  世尊无数劫  行诸希有施

  皆为无上道  不为求自乐

  于诸佛法中  出家行远离

  修习诸佛法  为诸人天说

  说如是施法  于诸施中上

  犹如日光明  星月中殊胜

  如是胜舍处  超越诸天人

  犹亦如世尊  一切世间上

  是故能具足  如是胜舍处

  名闻无量劫  流布无穷已

  世尊无量劫  护持清净戒

  开诸禅定门  为得深寂处

  先离于五相  后行八解脱

  入净三三昧  亦住三解脱

  世尊善分别  六十五种禅

  无有一禅定  先来不生者

  于此诸定中  亦不受其味

  世尊因诸定  得三种神通

  以此度众生  是故一切胜

  世尊无量劫  等心弘慈化

  阿僧祇众生  令住于梵世

  能以巧方便  善说禅定故

  世尊菩萨时  常于无量世

  无贪烦恼缠  而往来世间

  过去得值者  无量生天上

  过去诸菩萨  所可行寂灭

  世尊菩萨时  亦等无有异

  是故于寂灭  胜处悉充满

  世尊菩萨时  所有诸智慧

  以慧求菩提  今成是慧报

  一切所资食  如人依地生

  世尊于世世  舍十闇恶道

  常行十善道  斯由慧气分

  舍五欲五盖  得种种禅定

  无量劫数世  不从他人受

  善哉大圣尊  悉是慧势力

  众生因世尊  无量生六天

  亦令至梵世  斯皆由慧力

  世尊于生死  苦乐所迷闷

  不失菩提心  斯皆是慧力

  世尊于生死  不乐而常在

  乐涅槃不取  斯皆是慧力

  安坐道场时  降魔及军众

  度脱诸群生  斯皆是慧力

  本求菩提时  集无量助法

  闻者常迷闷  何况能受行

  世尊能堪忍  斯皆是慧力

  经书诸技术  世世生自知

  亦能兼教人  斯皆是慧力

  亲近无量佛  悉饮甘露教

  种种咨请问  亦随而分别

  经法智慧中  未曾有吝惜

  乃至仆僮奴  亦咨受善语

  世尊以是故  慧胜处流布

  世尊于前世  求是菩提时

  于一切众生  行大慈悲心

  以第一智慧  常出大势力

  悉作无量种  希有诸难事

  一切诸世间  尽共无量劫

  说之不可尽  亦非算数及

  如是等诸事  超越于人天

  一切世间中  奇特无有比

  大业所获果  具足一切智

  能破生死王  安住法王处◎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萨应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不染着色身  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是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如说

  新发意菩萨  以十号妙相

  念佛无毁失  犹如镜中像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是故此人

  虽未有神通  飞行到于彼

  而能见诸佛  闻法无障碍

  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作障碍。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得见十方真实诸佛。问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

  亲近善知识  精进无懈退

  智慧甚坚牢  信力不妄动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亲近善知识者。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名为坚牢信根深固。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如是四法。能生三昧。复次

  惭愧爱恭敬  供养说法者

  犹如诸世尊  能生是三昧

  惭愧爱恭敬者。于说法者深生惭愧。恭恪爱乐供养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复次初四法者。一于三月未尝睡眠。唯除便利饮食坐起。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三于三月经行不息。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是为四。复有四法。一能见佛。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画像。二当善书写是三昧经。令信乐者得已诵读。三教增上慢人令离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当护持诸佛正法。是为四。复有四法。一少语言。二在家出家不与共住。三常系心取所缘相。四乐远离空闲静处。是为四。初五法者。一无生忍法。厌离一切诸有为法。不乐一切诸所生处。不受一切诸外道法。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二心常修习无量诸法定在一处。于诸众生无有嗔碍。心常随顺行四摄法。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四能多集佛所说法如所说行。五清净身口意业及见。是为五。复有五法。一乐如经所赞布施无有悭心。乐说深法无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欢喜。恶口骂詈鞭捶缚等。但推业缘不恚他人。三常乐听是三昧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令流布增广勤行修习。四心无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盖。五于佛法僧宝信心清净。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忆不忘。常住真实语中。是为五复次

  出家诸菩萨  所学三昧…

《十住毗婆沙论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