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21卷26頁碼:P0020
後秦 鸠摩羅什譯

  《十住毗婆沙論》十二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贊偈品第二十四

  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應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又應以諸偈贊佛。如現在前對面共語。如是則成念佛叁昧。如偈說

  聖主大精進  四十獨有法

  我今于佛前  敬心以稱贊

  如意及飛行  其力無邊限

  于聖如意中  無有與等者

  聲聞中自在  他心智無量

  善能調伏心  隨意而應適

  其念如大海  湛然在安隱

  世間無有法  而能擾亂者

  諸佛所稱歎  金剛叁昧寶

  得之在胸中  如賢懷直心

  善知不定法  四無色定事

  微細難分別  盡知無有余

  衆生若已滅  今滅及當滅

  唯獨有世尊  智慧能通達

  善知不相應  非色法中事

  一切諸世間  悉皆不能知

  世尊大威力  功德不可量

  智慧無邊際  皆無與等者

  于四問答中  超絕無倫匹

  衆生諸問難  一切皆易答

  若諸世間中  欲有害佛者

  是事皆不成  以成不殺法

  若于叁時中  諸有所說者

  言必不虛設  常有大果報

  凡有所說法  無非是希有

  義趣尚不謬  何況于言辭

  于叁聖弟子  上中下差別

  四雙八輩等  第一大導師

  身口意業命  畢竟常清淨

  是故于此中  不複須防護

  自說一切智  心無有疑畏

  若人來難我  恐有所不知

  自說漏盡相  盡到無漏邊

  心無有疑畏  余漏有不盡

  自說障礙法  于中無疑難

  雖有用此法  不能爲障礙

  所說八聖道  心無有疑畏

  有言是八道  不能至解脫

  如實知是因  是果及與非

  故號一切智  名聞流無量

  叁世所有業  是諸業定報

  及非定果報  種種皆悉知

  諸禅叁昧中  粗細深淺事

  皆悉能了知  禅中無等者

  先知衆生根  上中下差別

  種種樂及性  隨宜而說法

  行道得諸利  兼以化導人

  是以弟子衆  如實得善利

  宿命知無量  天眼見無邊

  一切人天中  無能知其限

  住金剛叁昧  滅煩惱及氣

  又知人漏盡  故名漏盡力

  煩惱諸禅障  一切法障礙

  叁礙得解脫  號無礙解脫

  四十不共法  功德不可量

  無能廣說者  我已略說竟

  世尊若一劫  稱說此佛法

  猶尚不可盡  況我無此智

  世尊大慈蔭  無量業善集

  四功德處故  得佛無量法

  世尊所稱說  四功德勝處

  我今還以此  稱贊于如來

  叁十二相具  相有百福德

  八十種妙好  叁界誰能有

  叁千大千界  衆生所有福

  果報爲百倍  相有如是德

  如此諸福德  並及其果報

  複以爲百倍  成一白毫相

  叁十相一一  福德及果報

  複以爲千倍  成一肉髻相

  世尊諸功德  不可得度量

  如人以尺寸  量空不可盡

  從初發大心  爲度衆生故

  堅心無量劫  是故成佛道

  精勤欲成滿  如此之大願

  無量劫數中  行諸難苦行

  如諸往古佛  說四功德處

  無量劫乃成  今得安住中

  本爲護實谛  舍身及親愛

  財寶諸富樂  是故得具足

  無量劫數中  見聞覺知法

  每先善思惟  而後爲人說

  若于不見等  及于中有疑

  而能如實說  所益無有量

  不說他匿事  嫌譏而拒逆

  念常在安慧  順化令安隱

  第一真妙谛  涅槃實爲最

  余者皆虛妄  世尊德具足

  飲食臥具等  堂閣妙樓觀

  名好象馬車  端嚴諸婇女

  金銀珍寶等  聚落諸城邑

  國土及榮位  並以四天下

  愛子所親婦  支節及頭目

  割肉出骨髓  及以舉身施

  憐愍諸衆生  悉施無所惜

  爲求出生死  不以求自樂

  虛空諸星宿  地上所有沙

  世尊菩薩時  布施數過是

  終不以非法  求財而布施

  無有不知施  無侵惱人施

  不貪惜好物  而以惡者施

  無谄曲心施  無惜而強施

  無恚無疑心  無邪無輕笑

  無厭無不信  [卑*頁]面等布施

  無有分別心  此應彼不應

  但以悲心故  平等而行施

  不輕于衆生  以爲非福田

  見聖心恭敬  破戒者憐愍

  不自高其身  卑下于他人

  亦不爲稱贊  不求報等施

  無悔無憂愁  無惡賤心施

  無待急恨心  無法應當施

  無不敬心施  無棄著地施

  無求惱者施  無垢競勝施

  無戲弄求者  無不自手施

  不輕于少物  以多自高施

  不以聲聞乘  辟支佛乘施

  不限一世施  無有非時施

  世尊無數劫  行諸希有施

  皆爲無上道  不爲求自樂

  于諸佛法中  出家行遠離

  修習諸佛法  爲諸人天說

  說如是施法  于諸施中上

  猶如日光明  星月中殊勝

  如是勝舍處  超越諸天人

  猶亦如世尊  一切世間上

  是故能具足  如是勝舍處

  名聞無量劫  流布無窮已

  世尊無量劫  護持清淨戒

  開諸禅定門  爲得深寂處

  先離于五相  後行八解脫

  入淨叁叁昧  亦住叁解脫

  世尊善分別  六十五種禅

  無有一禅定  先來不生者

  于此諸定中  亦不受其味

  世尊因諸定  得叁種神通

  以此度衆生  是故一切勝

  世尊無量劫  等心弘慈化

  阿僧祇衆生  令住于梵世

  能以巧方便  善說禅定故

  世尊菩薩時  常于無量世

  無貪煩惱纏  而往來世間

  過去得值者  無量生天上

  過去諸菩薩  所可行寂滅

  世尊菩薩時  亦等無有異

  是故于寂滅  勝處悉充滿

  世尊菩薩時  所有諸智慧

  以慧求菩提  今成是慧報

  一切所資食  如人依地生

  世尊于世世  舍十闇惡道

  常行十善道  斯由慧氣分

  舍五欲五蓋  得種種禅定

  無量劫數世  不從他人受

  善哉大聖尊  悉是慧勢力

  衆生因世尊  無量生六天

  亦令至梵世  斯皆由慧力

  世尊于生死  苦樂所迷悶

  不失菩提心  斯皆是慧力

  世尊于生死  不樂而常在

  樂涅槃不取  斯皆是慧力

  安坐道場時  降魔及軍衆

  度脫諸群生  斯皆是慧力

  本求菩提時  集無量助法

  聞者常迷悶  何況能受行

  世尊能堪忍  斯皆是慧力

  經書諸技術  世世生自知

  亦能兼教人  斯皆是慧力

  親近無量佛  悉飲甘露教

  種種咨請問  亦隨而分別

  經法智慧中  未曾有吝惜

  乃至仆僮奴  亦咨受善語

  世尊以是故  慧勝處流布

  世尊于前世  求是菩提時

  于一切衆生  行大慈悲心

  以第一智慧  常出大勢力

  悉作無量種  希有諸難事

  一切諸世間  盡共無量劫

  說之不可盡  亦非算數及

  如是等諸事  超越于人天

  一切世間中  奇特無有比

  大業所獲果  具足一切智

  能破生死王  安住法王處◎

  ◎助念佛叁昧品第二十五

  菩薩應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虛空

  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乾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是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

  新發意菩薩  以十號妙相

  念佛無毀失  猶如鏡中像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于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禅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于禅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叁昧。叁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叁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是故此人

  雖未有神通  飛行到于彼

  而能見諸佛  聞法無障礙

  是新發意菩薩于諸須彌山等諸山無能爲作障礙。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飛行從此國至彼國。以是叁昧力故。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聞所說法常修習是叁昧故。得見十方真實諸佛。問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雲何可得。答曰

  親近善知識  精進無懈退

  智慧甚堅牢  信力不妄動

  以是四法能生是叁昧。親近善知識者。能以是叁昧教誨人者名爲善知識。應加恭敬勤心親近莫有懈怠廢退舍離則得聞是深叁昧義利智通達智不失智。名爲堅牢信根深固。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人無能傾動。名爲信力不可動。如是四法。能生叁昧。複次

  慚愧愛恭敬  供養說法者

  猶如諸世尊  能生是叁昧

  慚愧愛恭敬者。于說法者深生慚愧。恭恪愛樂供養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叁昧。複次初四法者。一于叁月未嘗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二于叁月乃至彈指不生我心。叁于叁月經行不息。四于叁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是爲四。複有四法。一能見佛。二安慰勸人聽是叁昧。叁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是爲四。複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畫像。二當善書寫是叁昧經。令信樂者得已誦讀。叁教增上慢人令離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四當護持諸佛正法。是爲四。複有四法。一少語言。二在家出家不與共住。叁常系心取所緣相。四樂遠離空閑靜處。是爲四。初五法者。一無生忍法。厭離一切諸有爲法。不樂一切諸所生處。不受一切諸外道法。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二心常修習無量諸法定在一處。于諸衆生無有嗔礙。心常隨順行四攝法。叁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過。四能多集佛所說法如所說行。五清淨身口意業及見。是爲五。複有五法。一樂如經所贊布施無有悭心。樂說深法無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歡喜。惡口罵詈鞭捶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叁常樂聽是叁昧讀誦通利爲人解說令流布增廣勤行修習。四心無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蓋。五于佛法僧寶信心清淨。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憶不忘。常住真實語中。是爲五複次

  出家諸菩薩  所學叁昧…

《十住毗婆沙論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