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十三 ▪第2页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不恼害众生 亦不行劫盗
不淫犯他妇 是三为身业
不妄语两舌 不恶口绮语
不贪恼邪见 是七口意行
如是则能开 无上佛道门
若欲得佛者 当行是初门
如是等法菩萨应生。生已应守护。守护已应增长。于一善事从一转增。亦应当知。求佛道者。于一恶法应疾远离。所谓远离不放逸。如说
若人不能度 生死险恶道
是为可呵责 最是罪恶事
虽乐于富乐 而生贫贱家
不能种善根 为人作奴仆
皆由于放逸 因缘之所致
是故有智者 疾远如恶毒
若未成大悲 无生忍不退
而行放逸者 是则名为死
复有二过应疾远离。一贪声闻地。二贪辟支地。如佛说
若堕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 亦名一切失
虽堕于地狱 不应生怖畏
若堕于二乘 菩萨应大畏
虽堕于地狱 不永遮佛道
若堕于二乘 毕竟遮佛道
佛说爱命者 斩首则大畏
如是欲作佛 二乘应大畏
复有三过应疾远离。一憎诸菩萨。二憎菩萨所行。三憎甚深大乘经。如说
小智以小缘 憎恚诸菩萨
亦憎菩萨道 亦憎大乘经
不解故不信 堕在大地狱
怖畏大惊唤 是事应远离
复有四过应疾远离。一谄。二曲。三急性。四无慈愍。如说
自言是菩萨 其心多谄曲
急性无所容 不行慈愍心
是近阿鼻狱 离佛道甚远
复有五过应疾远离。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调戏。五疑。是名五盖覆心。如说
若人放逸者 诸盖则覆心
生天犹尚难 何况于得果
若勤行精进 则能裂诸盖
若能裂诸盖 随愿悉皆得
复有六过与六波罗蜜相违。应疾远离。一悭贪。二破戒。三嗔恚。四懈怠。五调戏。六愚痴。如说
悭贪垢污心 破戒而懈怠
无知如牛羊 好嗔如毒蛇
心乱如猕猴 不远离诸盖
生天为甚难 何况得佛道
复有七过应疾远离。一乐多事务。二乐多读诵。三乐睡眠。四乐语说。五贪利养。六常欲令人喜。七迷闷于道心随爱行。如说
弊人乐事务 乐多诵外经
痴人乐睡眠 乐共聚众语
虽愿欲作佛 而深着利养
是恩爱奴仆 迷闷于佛道
如是诸恶人 自言是菩萨
复有八法应疾远离。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如说
若有人愚痴 行于八邪道
学邪诸经法 好随逐邪师
远离八圣道 深妙诸功德
坚深着烦恼 而或愿菩提
如是愚痴人 欲度于大海
舍好坚牢船 抱石欲求渡
复有九法应疾远离。一不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闻已不信。三若信不受。四若受不诵持。五若又诵持不知义趣。六若知不说。七若说不如说行。八若如说行不能常行。九若能常行不能善行。如说
痴人不欲闻 无上正真道
闻已不能信 又不能诵持
不知义不说 不如所说行
不能常善行 又无念安慧
如是愚痴人 不堪得道果
犹如罪恶人 不得生天上
复有十过应疾远离。所谓十不善道。如说
痴人于少时 贪爱弊五欲
舍离十善道 行十不善道
诸天乐在手 而复自舍弃
如贪小钱利 而舍大宝藏
问曰。汝说无上道相时。种种因缘诃骂空发愿菩萨自言菩萨但名字菩萨。若是三不名为菩萨者。成就何法名为真菩萨。答曰
非但发空愿 自言是菩萨
名字为菩萨 略说能成就
三十二法者 乃名为菩萨
若人发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萨。空受名号不行功德慈悲心诸波罗蜜等。是不名为菩萨。如土城名宝城。但自诳身亦诳诸佛。亦诳世间众生。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何等三十二。一深心为一切众生求诸安乐。二能入诸佛智中。三自审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恶他。五道心坚固。六不假伪结托亲爱。七乃至未入涅槃常为众生作亲友。八亲疎同心。九已许善事心不退转。十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慈。十一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无疲懈。十三勤发精进心无厌足。十四多闻而解义。十五常省己过。十六不讥彼阙。十七于一切见闻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报。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处。二十于一切众生忍辱无嗔碍。二十一能勤精进修习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随无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摄智慧。二十四四摄法所摄方便。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无二。二十六一心听法。二十七一心阿练若处住。二十八不乐世间种种杂事。二十九不贪着小乘。三十见大乘利益为大。三十一远离恶知识。三十二亲近善知识。菩萨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谓四无量心。能游戏五神通。常依于智。常不舍善恶众生。所言决定言必皆实。集一切善法心无厌足。是为三十二法。为七法。菩萨成就此者。名为真实菩萨
分别二地业道品第一
诸菩萨已得 具足于初地
欲得第二地 当生十种心
诸菩萨已得欢喜初地。为得二地故生十种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楼观要因梯而上。问曰。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答曰
直心堪用心 软伏寂灭心
真妙不杂贪 快大心为十
诸菩萨已具足于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软心。四降伏心。五寂灭心。六真妙心。七不杂心。八不贪心。九广快心。十大心。直心者。离谄曲。离谄曲故心转柔软。柔软者。不刚强粗恶。菩萨得是柔软心。生种种禅定。亦修习诸善法。观诸法实相。心则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诸根。如经中说。何等是善道。所谓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为伏心。心已降伏则易生寂灭心。寂灭心者。能灭贪欲嗔恚愚痴等诸烦恼。先伏心已遮令寂灭。复有人言。得诸禅定是名寂灭心。如经说。若人善知禅定相不贪其味。是名寂灭心。得寂灭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于诸禅定神通所愿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随意所用。行者既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为守护是心故。乐生不杂心。不杂心者。不与在家出家从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禅定力故。以是诸心当得第二地等无量利益。若与众人杂者则失此利。何以故。若人与众人杂行。则眼等六根或时还发诸不善法。何以故。亲近可染可嗔可痴法故。诸根发动烦恼火然。烦恼火然故则失此利。见此等过故生不杂心。不应与在家出家者杂行。是人得是不杂心已。次生不贪心。不贪心者。于在家出家人中所谓父母兄弟和上师长等不生贪着。作是念。若我于在家出家生贪著者。必当来往问讯。我则何有不杂心耶。是故我欲令诸禅定等利住不杂心者。当于在家出家舍贪着心。问曰。菩萨法不应舍众生。不应生舍心。如助菩提中说
菩萨初精进 所有方便力
应令诸众生 住于大乘中
若人教恒沙 众生住罗汉
不如教一人 住大乘为胜
若人少势力 不堪发大乘
次当教令住 辟支声闻乘
若人不堪住 辟支声闻乘
应教此众生 令行福因缘
不任住三乘 不堪人天乐
常以今世事 随而利益之
若有诸众生 不受菩萨利
于此不应舍 应生大慈悲
汝云何言菩萨得不杂心生不贪心。若菩萨不贪众生则为舍离。何能度耶。答曰。应随顺菩萨道行舍心。何以故。是人因舍心生广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众闹。当得禅定因禅定生妙广快法。得是法已其后则能利益众生。胜今千万倍。是故为多利益众生少时舍心权舍众闹。当得禅定五神通等利益众生。菩萨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萨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乐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当求大人之法随而修学。应如是勤加精进为大利益。所谓诸禅定神通灭苦解脱等。是故汝说非也。问曰。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复说菩萨欲得二地生于十心。答曰。初地虽有此法未得深乐。未有坚固。在此地中心常憙乐转深坚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难非也。问曰。若深乐坚固此法者得何异事。答曰
若其一时得 深乐坚固心
更不复用功 如使常随逐
如使一时生常随逐人。菩萨如是一时得深乐坚固心已即常随逐。更不须用功而生若以少因缘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茎节相续。问曰。若菩萨得是十种心得何等果。答曰
若得是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种离垢 恶业及烦恼
若菩萨得是直等十心。即名住第二菩萨地。一离垢者。地名也。二离垢者。于此地中离十不善道罪业之垢。三离垢者。离贪欲嗔恚等诸烦恼垢故。名为离垢。复次离垢义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十住毗婆沙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