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七 ▪第2页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喜相。舍爱不爱相利益一切众生事因相违之法。自然纵任是名舍相
云何地差别者。除喜无量余三无量在六地中。应知。何等为六。谓未来禅及中间禅四根本禅是名六地。初禅二禅有喜无量。余三无量遍四禅中。以喜无量喜根为体故
依止何处者。依止欲界。以欲界中现起四无量。非是余处何以故。以欲界众生多苦恼故。见众生苦起与乐心。见众生苦起拔苦心。以色无色界无苦恼故。又是恼害等对治法故。此明何义。以四无量对治害等法故。以是义故。经中说言。修行慈心下中上成就离害心。修行悲心下中上成就离嗔心。修行喜心下中上成就离不乐心。修行舍心下中上成就离贪欲害等心。色无色界贪欲害等皆悉无有。以是义故。在欲界中非色无色。虽在欲界唯三天下。非郁单越
观何境界者。谓慈观乐悲观拔苦喜观喜境界舍观舍境界
观何法者。谓观欲界众生五阴之身。或观二阴。又若共心同类彼则五阴。不共心同类彼则二阴。或观无心众生。或观一阴众生。或观二阴众生
问曰。有经中说。慈悲喜舍普遍一方虚空法界。如是乃至遍覆十方世界。此中唯说观于众生。其义云何。答曰。遍十方者。谓观一切依世界住所有众生故。言遍覆十方世界。非谓遍覆彼器世间。言普遍者。示现依彼器世界住所有众生
又初禅地无量观欲界众生。二禅地无量观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无量。观欲界乃至第三禅。又初禅地无量观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无量。观欲界乃至第四禅。又慈观欲界乃至三禅何以故。以慈心观乐境界故。又乐根从欲界乃至第三禅故。悲观欲界至初禅。何以故。以悲心观苦境界故。以欲界众生多苦恼故。又苦根从欲界至初禅故。喜观欲界乃至第二禅。何以故。以彼喜心勇悦相故。又喜根从欲界乃至第二禅故。舍观欲界乃至四禅。何以故。以舍舍相观故。又舍根从欲界乃至第四禅故。又有人言。一切无量唯观欲界众生。云何相应者初禅二禅地喜根舍根相应。第三禅地乐根舍根相应。未来禅中间禅第四禅地舍根相应。云何得者。若生第三第四禅者。得三无量除喜无量。何以故。三禅已上无喜根故。又欲界生离烦恼者。及在初禅二禅生者得四无量。如如来修多罗中说。慈无量者至遍净处以为边畔。悲无量者至虚空处以为边畔。喜无量者上至识处以为边畔。舍无量者。无所有处以为边畔。何以故。以根本初禅所摄故。此明何义。以无量从无边虚空处以为边畔。故如是说。又有人言。彼处圣道以无量名说。何以故。以可化众生有如是根。闻无量名来入圣道故。复有人言。依彼对治觉分菩提分说。此明何义。以第三禅对治觉分。即彼觉分以慈名说。如是乃至无所有处依彼对治以舍名说。复有人言。彼相似法。此明何义。以慈观乐而乐受。乃至第三禅中以悲观苦。而无边虚空处共色相违。以喜观无乐而无边识处。识喜住故。以舍观舍而无所有处。舍无所舍说名为舍。复有余修多罗中说。大德舍利弗。初发心菩萨以四无量观于众生。名众生观。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观己行故名为法观。菩萨摩诃萨得甚深无生法忍。名为无观
问曰。四无量者观于众生。云何复言观法观无。答曰。为他利益一切行等。以慈相似法故。此明何义。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修一切行。皆以般若为本。是故般若以慈名说。以彼慈能乐他相故。如是菩萨舍自身乐。般若波罗蜜与他乐相。是故般若以慈名说。是故观法观无皆是慈悲般若。复有人言。无观慈心以慈名说。此明何义。以诸菩萨观察众生。复为自身推求远离烦恼方便观有为行。得甚深无量心时。即得毕竟般若力。作是思惟。此诸众生无智所覆不能如实知见法界。我当令彼诸众生等。渐渐次第得入正道
复有余修多罗中。佛告诸比丘过去七年修行慈心。世界成坏经由七返不来生此。乃至无量百千万劫作转轮王等。问曰。若四无量所得果报非欲界者。云何如来经中说言。修行无量所得果报。乃至无量百千万劫作转轮王。答曰。彼经中依三地无量作是说。此义云何。有欲界地果报无量作转轮王。有初禅地果报无量作梵天王。有二禅地果报无量生少光天。又欲界起心三摩跋提。所有果报作帝释王及转轮王。根本地禅所有果报。作梵天王生少光天
复有余修多罗中。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外道师名善眼。世尊彼外道师善眼。世尊获得神通离欲界烦恼。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多有无量声闻弟子。有无量百有无量千有无量万有无量百千万。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所有声闻。具足持戒。彼外道人修四梵行。离欲界烦恼修四梵行生梵世间。诸比丘。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所有弟子。不能具足修四梵行。彼弟子中或生他化自在天者。乃至人中如是等。尔时外道师善眼世尊生如是心。我今不是云何乃与弟子一处去一处生。作是思惟。我依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诸比丘彼时外道师善眼。世尊修上大慈入第二禅生第二禅如是等
问曰。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为利益他于诸众生起平等心。何故自生胜心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而不为弟子说生少光天法。又复有难。彼外道师善眼。世尊有所说法胜于佛法。何以故。以彼皆生上善道故。而如来声闻亦有入恶道者。答曰。此无过失。何以故。菩萨观机而说法故。此明何义。以彼外道婆罗门等长夜思惟。初梵天处是究竟处。随顺乐心而生彼处。不能修行生第二禅四无量行。以是义故。菩萨善知彼弟子心故。不为说生第二禅四无量行。又以无力故。此明何义。有人说言。除佛出世。无有外道能具修行二禅无量生第二禅。唯除大力诸菩萨等。又言外道法胜佛法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外道取世间果故
又以时节故。此明何义。有如是时。多有众生生善道处。何况复有无量众生修行无量。又言。如来弟子入恶道者非如来过
复有余修多罗中说。有三种行。梵行天行圣行。梵行者。谓四无量。天行者所谓四禅。圣行者谓三十七菩提分法。以何义故。说四无量名为梵行。答曰。以四无量梵天因故。又以修行者身中可得故。又以对治非梵行故
问曰。何故色界诸善根中。唯说无量以为福事。答曰。以为起他利益行故。此明何义。世人多于他利益中生功德相。余利益中不多生故
问曰。复有余修多罗中说。有四种人能生梵功德。何等为四。一者器世间地未有塔处于中立塔。二者种植园林施。四方僧。三者和合先破坏僧。四者能生四无量心。问曰。若修四无量得梵天果。得言成就梵天果者。立塔等三得梵天果。此义云何。答曰。依梵行说是故无过。此明何义。非立塔等成就梵果。若有人依梵如来立舍利塔。彼人能生梵行功德。又依修梵行者施与园林。如是施者得成就梵福。又依圣道修习梵行和合破僧得梵天果。又以彼相似故。此明何义。立塔等三成就梵天果报。功德非一向同。四无量果而彼少分相似义故。如人成就四无量心。彼人则为摄受众生成就无量利益功德。此亦如是。若人于彼器世间中。未有塔处立舍利塔。施僧园林和合破僧。彼能成就无量福德。以是故言修四无量立塔等三有相似义
问曰。梵行功德其量几何。答曰。有人说言。随何等业得转轮王。王四天下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帝释王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作魔王。于欲界中势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随何等业得生梵天。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复有人言。梵天请佛转于法轮随所得福。梵行功德其量如是
问曰。复有其余修多罗中如来说言。若有人能成就慈心。彼人功德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刀不能割。毒不能害命不中夭。为何义故作如是说。答曰。诸佛如来所有境界不可思议。一切禅定不可思议。一切诸业不可思议如是等。复有人言。若人能与无量众生无量安隐。以是故说。彼外因缘不能伤害
又彼人忆念色界四大。此明何义。以彼修习慈心之人。入慈心故依于色界成就色界四大之身。以是义故。外诸因缘不能伤害
问曰。以何义故。此修多罗中唯说修行慈心悲心得多功德。不言喜舍。答曰。以利益他多修行故。此明何义。修慈悲心与乐拔苦。依慈悲故起心修行。舍布施等得无量福。而喜舍等不能如是。此义云何。以彼喜心见他众生。自修善业自得受乐。彼人生喜。以是故喜舍亦如是。以他众生自心分别嗔心爱心及无害心。故名为舍。以是义故。喜舍福少慈悲福多。以慈悲心成就与他无量利乐。非是喜心舍心成就。以对治嗔名为慈心。不嗔善根以为体故。以最胜义对治于嗔。何以故。以嗔心故舍诸众生。与一切众生利益事相违。是故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对不利益众生事。因此经中说修行对治慈悲心等
又发菩提心修诸善行。皆慈悲心以为根本。此明何义。即此修多罗中说不退转心。成就发菩提心因。彼发菩提心初始欲生。依慈悲心以为根本。则能修集无量功德非喜舍等。以是义故。此修多罗中唯说慈悲多生功德。不言喜舍。是故十地修多罗中说。彼菩萨发菩提心。是心以大悲为本。如是等以毕竟成就大慈大悲身口意业故
又是三昧身口意业依慈悲心起。与乐相应说名慈心。以见世间因中说果。譬如世间木作画作因中说果。成就无害身口意业。以悲对害心不生他恼乱身口意业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