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 ▪第2页
後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喜相。舍愛不愛相利益一切衆生事因相違之法。自然縱任是名舍相
雲何地差別者。除喜無量余叁無量在六地中。應知。何等爲六。謂未來禅及中間禅四根本禅是名六地。初禅二禅有喜無量。余叁無量遍四禅中。以喜無量喜根爲體故
依止何處者。依止欲界。以欲界中現起四無量。非是余處何以故。以欲界衆生多苦惱故。見衆生苦起與樂心。見衆生苦起拔苦心。以色無色界無苦惱故。又是惱害等對治法故。此明何義。以四無量對治害等法故。以是義故。經中說言。修行慈心下中上成就離害心。修行悲心下中上成就離嗔心。修行喜心下中上成就離不樂心。修行舍心下中上成就離貪欲害等心。色無色界貪欲害等皆悉無有。以是義故。在欲界中非色無色。雖在欲界唯叁天下。非郁單越
觀何境界者。謂慈觀樂悲觀拔苦喜觀喜境界舍觀舍境界
觀何法者。謂觀欲界衆生五陰之身。或觀二陰。又若共心同類彼則五陰。不共心同類彼則二陰。或觀無心衆生。或觀一陰衆生。或觀二陰衆生
問曰。有經中說。慈悲喜舍普遍一方虛空法界。如是乃至遍覆十方世界。此中唯說觀于衆生。其義雲何。答曰。遍十方者。謂觀一切依世界住所有衆生故。言遍覆十方世界。非謂遍覆彼器世間。言普遍者。示現依彼器世界住所有衆生
又初禅地無量觀欲界衆生。二禅地無量觀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無量。觀欲界乃至第叁禅。又初禅地無量觀欲界及初禅。如是乃至四禅地無量。觀欲界乃至第四禅。又慈觀欲界乃至叁禅何以故。以慈心觀樂境界故。又樂根從欲界乃至第叁禅故。悲觀欲界至初禅。何以故。以悲心觀苦境界故。以欲界衆生多苦惱故。又苦根從欲界至初禅故。喜觀欲界乃至第二禅。何以故。以彼喜心勇悅相故。又喜根從欲界乃至第二禅故。舍觀欲界乃至四禅。何以故。以舍舍相觀故。又舍根從欲界乃至第四禅故。又有人言。一切無量唯觀欲界衆生。雲何相應者初禅二禅地喜根舍根相應。第叁禅地樂根舍根相應。未來禅中間禅第四禅地舍根相應。雲何得者。若生第叁第四禅者。得叁無量除喜無量。何以故。叁禅已上無喜根故。又欲界生離煩惱者。及在初禅二禅生者得四無量。如如來修多羅中說。慈無量者至遍淨處以爲邊畔。悲無量者至虛空處以爲邊畔。喜無量者上至識處以爲邊畔。舍無量者。無所有處以爲邊畔。何以故。以根本初禅所攝故。此明何義。以無量從無邊虛空處以爲邊畔。故如是說。又有人言。彼處聖道以無量名說。何以故。以可化衆生有如是根。聞無量名來入聖道故。複有人言。依彼對治覺分菩提分說。此明何義。以第叁禅對治覺分。即彼覺分以慈名說。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依彼對治以舍名說。複有人言。彼相似法。此明何義。以慈觀樂而樂受。乃至第叁禅中以悲觀苦。而無邊虛空處共色相違。以喜觀無樂而無邊識處。識喜住故。以舍觀舍而無所有處。舍無所舍說名爲舍。複有余修多羅中說。大德舍利弗。初發心菩薩以四無量觀于衆生。名衆生觀。菩薩摩诃薩行菩薩行。觀己行故名爲法觀。菩薩摩诃薩得甚深無生法忍。名爲無觀
問曰。四無量者觀于衆生。雲何複言觀法觀無。答曰。爲他利益一切行等。以慈相似法故。此明何義。菩薩摩诃薩爲諸衆生修一切行。皆以般若爲本。是故般若以慈名說。以彼慈能樂他相故。如是菩薩舍自身樂。般若波羅蜜與他樂相。是故般若以慈名說。是故觀法觀無皆是慈悲般若。複有人言。無觀慈心以慈名說。此明何義。以諸菩薩觀察衆生。複爲自身推求遠離煩惱方便觀有爲行。得甚深無量心時。即得畢竟般若力。作是思惟。此諸衆生無智所覆不能如實知見法界。我當令彼諸衆生等。漸漸次第得入正道
複有余修多羅中。佛告諸比丘過去七年修行慈心。世界成壞經由七返不來生此。乃至無量百千萬劫作轉輪王等。問曰。若四無量所得果報非欲界者。雲何如來經中說言。修行無量所得果報。乃至無量百千萬劫作轉輪王。答曰。彼經中依叁地無量作是說。此義雲何。有欲界地果報無量作轉輪王。有初禅地果報無量作梵天王。有二禅地果報無量生少光天。又欲界起心叁摩跋提。所有果報作帝釋王及轉輪王。根本地禅所有果報。作梵天王生少光天
複有余修多羅中。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有外道師名善眼。世尊彼外道師善眼。世尊獲得神通離欲界煩惱。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多有無量聲聞弟子。有無量百有無量千有無量萬有無量百千萬。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所有聲聞。具足持戒。彼外道人修四梵行。離欲界煩惱修四梵行生梵世間。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所有弟子。不能具足修四梵行。彼弟子中或生他化自在天者。乃至人中如是等。爾時外道師善眼世尊生如是心。我今不是雲何乃與弟子一處去一處生。作是思惟。我依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諸比丘彼時外道師善眼。世尊修上大慈入第二禅生第二禅如是等
問曰。若諸菩薩摩诃薩等。爲利益他于諸衆生起平等心。何故自生勝心慈心。修第二禅生少光天。而不爲弟子說生少光天法。又複有難。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有所說法勝于佛法。何以故。以彼皆生上善道故。而如來聲聞亦有入惡道者。答曰。此無過失。何以故。菩薩觀機而說法故。此明何義。以彼外道婆羅門等長夜思惟。初梵天處是究竟處。隨順樂心而生彼處。不能修行生第二禅四無量行。以是義故。菩薩善知彼弟子心故。不爲說生第二禅四無量行。又以無力故。此明何義。有人說言。除佛出世。無有外道能具修行二禅無量生第二禅。唯除大力諸菩薩等。又言外道法勝佛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外道取世間果故
又以時節故。此明何義。有如是時。多有衆生生善道處。何況複有無量衆生修行無量。又言。如來弟子入惡道者非如來過
複有余修多羅中說。有叁種行。梵行天行聖行。梵行者。謂四無量。天行者所謂四禅。聖行者謂叁十七菩提分法。以何義故。說四無量名爲梵行。答曰。以四無量梵天因故。又以修行者身中可得故。又以對治非梵行故
問曰。何故色界諸善根中。唯說無量以爲福事。答曰。以爲起他利益行故。此明何義。世人多于他利益中生功德相。余利益中不多生故
問曰。複有余修多羅中說。有四種人能生梵功德。何等爲四。一者器世間地未有塔處于中立塔。二者種植園林施。四方僧。叁者和合先破壞僧。四者能生四無量心。問曰。若修四無量得梵天果。得言成就梵天果者。立塔等叁得梵天果。此義雲何。答曰。依梵行說是故無過。此明何義。非立塔等成就梵果。若有人依梵如來立舍利塔。彼人能生梵行功德。又依修梵行者施與園林。如是施者得成就梵福。又依聖道修習梵行和合破僧得梵天果。又以彼相似故。此明何義。立塔等叁成就梵天果報。功德非一向同。四無量果而彼少分相似義故。如人成就四無量心。彼人則爲攝受衆生成就無量利益功德。此亦如是。若人于彼器世間中。未有塔處立舍利塔。施僧園林和合破僧。彼能成就無量福德。以是故言修四無量立塔等叁有相似義
問曰。梵行功德其量幾何。答曰。有人說言。隨何等業得轉輪王。王四天下勢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複有人言。隨何等業得帝釋王勢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複有人言。隨何等業得作魔王。于欲界中勢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複有人言。隨何等業得生梵天。梵行功德其量如是。複有人言。梵天請佛轉于法輪隨所得福。梵行功德其量如是
問曰。複有其余修多羅中如來說言。若有人能成就慈心。彼人功德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割。毒不能害命不中夭。爲何義故作如是說。答曰。諸佛如來所有境界不可思議。一切禅定不可思議。一切諸業不可思議如是等。複有人言。若人能與無量衆生無量安隱。以是故說。彼外因緣不能傷害
又彼人憶念色界四大。此明何義。以彼修習慈心之人。入慈心故依于色界成就色界四大之身。以是義故。外諸因緣不能傷害
問曰。以何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說修行慈心悲心得多功德。不言喜舍。答曰。以利益他多修行故。此明何義。修慈悲心與樂拔苦。依慈悲故起心修行。舍布施等得無量福。而喜舍等不能如是。此義雲何。以彼喜心見他衆生。自修善業自得受樂。彼人生喜。以是故喜舍亦如是。以他衆生自心分別嗔心愛心及無害心。故名爲舍。以是義故。喜舍福少慈悲福多。以慈悲心成就與他無量利樂。非是喜心舍心成就。以對治嗔名爲慈心。不嗔善根以爲體故。以最勝義對治于嗔。何以故。以嗔心故舍諸衆生。與一切衆生利益事相違。是故菩薩爲欲利益一切衆生。對不利益衆生事。因此經中說修行對治慈悲心等
又發菩提心修諸善行。皆慈悲心以爲根本。此明何義。即此修多羅中說不退轉心。成就發菩提心因。彼發菩提心初始欲生。依慈悲心以爲根本。則能修集無量功德非喜舍等。以是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說慈悲多生功德。不言喜舍。是故十地修多羅中說。彼菩薩發菩提心。是心以大悲爲本。如是等以畢竟成就大慈大悲身口意業故
又是叁昧身口意業依慈悲心起。與樂相應說名慈心。以見世間因中說果。譬如世間木作畫作因中說果。成就無害身口意業。以悲對害心不生他惱亂身口意業故◎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