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论》四 ▪第2页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远于庐山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谤真实法无。此如说无施无齐无说。如是一切说邪见。非实而见实是二见及智者。五阴中不真实我见。我观有是实见说身见。非真实乐净观有乐净。是见见盗及余邪智思惟所断。如夜有见。谓是贼。如竖木人像
净见谓戒盗 是非因见因
受边说此见 依断灭有常
净见谓戒盗是非因见因者。谓法于法非因见是因。此见是戒盗。如苦行至解脱。受边说此见依断灭有常者。谓见无常事见常。是谓有常见。谓因缘相续不识已见断。是谓断见谓之受边见
建立诸诽谤 因依于二边
若有事转行 是正见应断
建立诸诽谤者。说邪见。彼若诽谤苦是见苦断。若诽谤习是见习断。若诽谤灭是见灭断。若诽谤道是见道断。身见建立于苦我是我是见苦断。见盗建立苦为乐是见苦断。若习是见习断。若灭是见灭断。不受正法是故见灭断道亦复然。戒盗若行有漏处是见苦断。若行无漏处是见道断。见断灭计常是亦见苦断。现五阴受断灭计常非不现。此中分别一切诸见。问世尊说二十二根。此云何。答
诸界在于内 身三及命根
是根生死依 圣人之所说
诸界在于内者。眼耳鼻舌意。身三者。身根三种身根男根女根。及命根者。命根第九。是根生死依圣人之所说者。此九根生死依故。说根众生是生死想
从痛诸烦恼 信首依清净
九根谓无漏 是三依于道
从痛诸烦恼者。乐根苦根喜根忧根护根。是诸痛从此诸烦恼故说根。信首依清净者。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依此解脱故说根。九根谓无漏是三依于道者。信首五根三痛及意根。是若无漏依道故说根。谓从信行法行道所摄是未知根。谓思惟道所摄是已知根。谓无学道所摄是无知根。问此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
欲界四善八 色种性有七
诸心数者十 一心慧所说
欲界四者男根女根苦根忧根。是一向欲界系。余如界品说。善八者。信首五根及三无漏。色种性有七者。色根有七五色根男根女根余者非色。问几性心几性心数几非性心非性心数。答诸心数者。十信首五根及五痛。一心慧所说者。意根是余根非性心非性心数。问几有报几无报。答
一及十有报 是慧之所说
十三中是报 见实者分别
一者忧根一定有报。一向善不善故。现在方便起是不从报生。非威仪非工巧。是以非无记故一向有报。及十有报是慧之所说者。信首五根谓有漏是有报。谓无漏是无报。意根及三痛谓无记及无漏是无报。余善不善是有报。苦根谓无记是无报余有报。问几是报几非是报。答十三中是报。见实者分别十三根中。或性是报或非色根。七命根意根及四痛无记法者。善不善中生故报。问生时几根最初得报。答
二或六七八 谓初时可得
欲中有报相 亦六及上一
二或六七八谓初时可得者。谓渐渐成根。如卵生湿生胎生。是最初时二根生身根及命根。化生无形得六根。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欲中有报想者。此说是一向欲界众生。亦六及上一者。色界最初得六根。无色一根。彼尔时一向秽污心。是以一向秽污得心心数法非报。问命终时几根最后舍。答
四舍八与九 或复舍于十
死时渐渐灭 善舍各增五
四舍八与九或复舍于十死时渐渐灭者。无记心渐命终时。最后舍四根身意命护根。无形一时无记心命终舍八根。一形九二形十。善舍各增五者。即彼善心加增信首五根。如是色无色界随根可得亦如是。问几见断几思惟断几无断。答
二断无断四 二种根有六
三微妙不断 谓余思惟断
二断无断四者。四根见断思惟断无断意根及三痛。二种根有六者。信首五根及忧根。三微妙不断者。三无漏是不断。谓余思惟断者。九根思惟断命根八及苦根。已说诸经门今当说。问世尊说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识识何法。答
若取诸根义 是五种心界
受一切诸法 是谓意识界
若取诸根义是五种心界者。义名五种色是五识识。眼识识色乃至身识识细滑。受一切诸法是谓意识界者。意识识一切诸法。此境界一切诸法。问有十法欲界相应不相应。色界相应不相应。无色界相应不相应。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无为二种善及无记。此中应分别智。一一智境界几法。答
五法应当知 法智之境界
未知智为七 他心境界三
五法应当知法智之境界者。五法法智境界欲界相应不相应。无漏相应不相应无为善。未知智为七者。未知智境界七法。色无色界及无漏相应不相应无为善。他心境界三者。他心智境界三法欲色及无漏相应
有漏智有十 因果境界六
解脱智一法 道二谓余九
有漏智有十者。有漏智是等智。彼一切十法境界一切法境界故。因果境界六者。苦智及习智是境界六法。三界相应不相应。解脱智一法者。灭智境界一法唯无为善。道二者。道智境界二法。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谓余九者。余尽智无生智是境界九法。除其无为无记是谓智解
自地烦恼定 所使于自地
一切遍是种 随在于彼类
自地烦恼定所使于自地者。欲界诸烦恼所使于欲界。梵世诸烦恼所使于梵世。如是至非想非非想处尽当知。一切遍是种随在于彼类者。通一切遍不通一切遍。诸烦恼所使随种通一切遍亦他种。如身见见苦断。此中苦谛所断一切使所使。及见习断通一切。如是至命根思惟断。此思惟所断一切所使及通一切
三界烦恼定 定在于三界
二界应当知 一界亦复然
三界烦恼定定在于三界者。谓法三界所摄是定在于三界。此中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意根定在三界。此中一切使所使。二界应当知者。谓法二界所摄是定于二界。此中二界一切使所使。随界可得。如觉观定在欲色界。此中欲色界一切使所使。一界亦复然者。谓法定在一界。此中一界一切使所使如忧根。定在欲界一切使所使
此佛说契经 显示于诸法
识智及诸使 分别此三门
此佛契经中。若说诸法是三门应分别。识门智门使门。如欲有中五根义是六识识。色界四识除鼻识舌识。相应不相应故七智知。五种故欲色界使所使
杂品第九
已说契经品杂品今当说
已说随相应 一一分别法
于上众杂义 今略说善听
有缘亦相应 有行或与依
心及心数法 是同一义说
心及心数法此名差别。一切行一缘是故说有缘。更互相应故说相应。境界行故说行。由依生故说依
从缘生亦因 有因及有为
说处有道路 有果应当知
有为法中此名差别。由依缘故说缘。生他故说因。由依因故说有因。由依造有故说有为。多方便善显现故说处。依过去未来现在道路故说道路。有转成果故说有果
有恶亦隐没 秽污下贱黑
善有为及习 亦复名修学
有恶亦隐没秽污下贱黑者。不善及隐没无记法此名差别。不可说辈中立故说有恶。烦恼所覆故说隐没。烦恼垢污故说秽污。凡鄙故说下贱。无智闇乱故说黑。善有为及习者。善有为法此名差别。慧中生故说善行时。能得功德及可行故说习及修。已说心相应行。心不相应行今当说
无思想二定 亦众生种类
句身味名身 命根与法得
凡夫性所有 及诸法四相
非色不相应 说是有为行
无思想者。生无想天心心数法不起。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定名厌于生死解脱想。由第四禅心相续一时断。灭尽定名厌于劳务息止想。由非想非非想心相续一时断。亦众生种类者。生处已生于此处众生依及心相似。句者名会所说如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味者句会事。广说如偈及契经。名者字会说义如说常命根者。根及大等相续不断。得者成就诸法不舍。凡夫性者。未取正证离圣法是凡夫性。所有四相者。生住老无常。非色者。此一切诸法如上所说。非色非色所摄。不相应者无缘故。说是有为行者。有为造故说有为行。问此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
善二三种五 七应是无记
二在色当知 一在无色地
善二者。无想定灭尽定。三种五者。得生老住无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无记中无记。七应是无记者。七无记无想天众生种类。句味名命凡夫性所有。问此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二在色。当知一在无色地。二在色当知者。无想定及无想天是色界。一在无色地者。灭尽定在无色界
二界说于三 谓余在三界
有漏无漏五 其余定有漏
二界说于三者。句味名亦在欲界亦在色界。非无色界离言语故。谓余在三界者。众生种类命得凡夫性所有。及四相通在三界。问此中几有漏几无漏。答曰。有漏无漏五其余定有漏五者。得生老住无常。在有漏中有漏。在无漏中无漏。其余定有漏者。谓余一切定有漏。问此离圣法假名凡夫三界中无记。此云何舍云何断。答
初无漏心中 圣不成就舍
凡夫流诸界 离欲时灭尽
初无漏心中圣不成就舍者。第一无漏心中得圣法时得不成就舍。凡夫流诸界者。流诸界时谓处所命终此处所舍。谓处所生彼处所得无记故。离欲时灭尽者。谓地凡夫所有。若此地离欲尔时得灭凡夫性。已说心不相应行。无为今当说。三无为法数缘灭非数缘及虚空。于中数缘灭者解脱诸烦恼。依于数缘灭有漏法离烦恼解脱。数缘力智力计挍事有而无。是名数缘灭。无挂碍之相是名曰虚空。谓不障碍色是虚空
诸法众缘起 亦从依与缘
不具以不生 此灭非是明
一切有为法从众缘而生无缘则不生。如眼识依眼依色依空依明依地依寂然。若此一切共和者便得生。若余不具便不得生。如眼时眠一切时生。尔时是余事不具眼识不得生。若彼眼识应当生而不生。眼生已终不复更生离此缘故。是有未来不复当生。彼起具差违不和是非数缘灭。如是一切行尽当知。已说无为因今当说。问有为法说是因。此中云何因为谁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缘 一向已生说
前因相似增者。前生法后生相似因转增。如濡善于自地濡善因。及中因上因中于中因。及上因上唯上因。行法时有住有增终不减。以是故非为濡因。或俱依倚生者。或因俱生如相应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缘一向已生说者。自然因已生当言因。非不生前者后因。未生…
《阿毗昙心论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