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論》四 ▪第2页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于廬山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謗真實法無。此如說無施無齊無說。如是一切說邪見。非實而見實是二見及智者。五陰中不真實我見。我觀有是實見說身見。非真實樂淨觀有樂淨。是見見盜及余邪智思惟所斷。如夜有見。謂是賊。如豎木人像
淨見謂戒盜 是非因見因
受邊說此見 依斷滅有常
淨見謂戒盜是非因見因者。謂法于法非因見是因。此見是戒盜。如苦行至解脫。受邊說此見依斷滅有常者。謂見無常事見常。是謂有常見。謂因緣相續不識已見斷。是謂斷見謂之受邊見
建立諸誹謗 因依于二邊
若有事轉行 是正見應斷
建立諸誹謗者。說邪見。彼若誹謗苦是見苦斷。若誹謗習是見習斷。若誹謗滅是見滅斷。若誹謗道是見道斷。身見建立于苦我是我是見苦斷。見盜建立苦爲樂是見苦斷。若習是見習斷。若滅是見滅斷。不受正法是故見滅斷道亦複然。戒盜若行有漏處是見苦斷。若行無漏處是見道斷。見斷滅計常是亦見苦斷。現五陰受斷滅計常非不現。此中分別一切諸見。問世尊說二十二根。此雲何。答
諸界在于內 身叁及命根
是根生死依 聖人之所說
諸界在于內者。眼耳鼻舌意。身叁者。身根叁種身根男根女根。及命根者。命根第九。是根生死依聖人之所說者。此九根生死依故。說根衆生是生死想
從痛諸煩惱 信首依清淨
九根謂無漏 是叁依于道
從痛諸煩惱者。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是諸痛從此諸煩惱故說根。信首依清淨者。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依此解脫故說根。九根謂無漏是叁依于道者。信首五根叁痛及意根。是若無漏依道故說根。謂從信行法行道所攝是未知根。謂思惟道所攝是已知根。謂無學道所攝是無知根。問此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答
欲界四善八 色種性有七
諸心數者十 一心慧所說
欲界四者男根女根苦根憂根。是一向欲界系。余如界品說。善八者。信首五根及叁無漏。色種性有七者。色根有七五色根男根女根余者非色。問幾性心幾性心數幾非性心非性心數。答諸心數者。十信首五根及五痛。一心慧所說者。意根是余根非性心非性心數。問幾有報幾無報。答
一及十有報 是慧之所說
十叁中是報 見實者分別
一者憂根一定有報。一向善不善故。現在方便起是不從報生。非威儀非工巧。是以非無記故一向有報。及十有報是慧之所說者。信首五根謂有漏是有報。謂無漏是無報。意根及叁痛謂無記及無漏是無報。余善不善是有報。苦根謂無記是無報余有報。問幾是報幾非是報。答十叁中是報。見實者分別十叁根中。或性是報或非色根。七命根意根及四痛無記法者。善不善中生故報。問生時幾根最初得報。答
二或六七八 謂初時可得
欲中有報相 亦六及上一
二或六七八謂初時可得者。謂漸漸成根。如卵生濕生胎生。是最初時二根生身根及命根。化生無形得六根。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欲中有報想者。此說是一向欲界衆生。亦六及上一者。色界最初得六根。無色一根。彼爾時一向穢汙心。是以一向穢汙得心心數法非報。問命終時幾根最後舍。答
四舍八與九 或複舍于十
死時漸漸滅 善舍各增五
四舍八與九或複舍于十死時漸漸滅者。無記心漸命終時。最後舍四根身意命護根。無形一時無記心命終舍八根。一形九二形十。善舍各增五者。即彼善心加增信首五根。如是色無色界隨根可得亦如是。問幾見斷幾思惟斷幾無斷。答
二斷無斷四 二種根有六
叁微妙不斷 謂余思惟斷
二斷無斷四者。四根見斷思惟斷無斷意根及叁痛。二種根有六者。信首五根及憂根。叁微妙不斷者。叁無漏是不斷。謂余思惟斷者。九根思惟斷命根八及苦根。已說諸經門今當說。問世尊說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識識何法。答
若取諸根義 是五種心界
受一切諸法 是謂意識界
若取諸根義是五種心界者。義名五種色是五識識。眼識識色乃至身識識細滑。受一切諸法是謂意識界者。意識識一切諸法。此境界一切諸法。問有十法欲界相應不相應。色界相應不相應。無色界相應不相應。有爲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爲二種善及無記。此中應分別智。一一智境界幾法。答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未知智爲七 他心境界叁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五法法智境界欲界相應不相應。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爲善。未知智爲七者。未知智境界七法。色無色界及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爲善。他心境界叁者。他心智境界叁法欲色及無漏相應
有漏智有十 因果境界六
解脫智一法 道二謂余九
有漏智有十者。有漏智是等智。彼一切十法境界一切法境界故。因果境界六者。苦智及習智是境界六法。叁界相應不相應。解脫智一法者。滅智境界一法唯無爲善。道二者。道智境界二法。有爲無漏相應不相應。謂余九者。余盡智無生智是境界九法。除其無爲無記是謂智解
自地煩惱定 所使于自地
一切遍是種 隨在于彼類
自地煩惱定所使于自地者。欲界諸煩惱所使于欲界。梵世諸煩惱所使于梵世。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盡當知。一切遍是種隨在于彼類者。通一切遍不通一切遍。諸煩惱所使隨種通一切遍亦他種。如身見見苦斷。此中苦谛所斷一切使所使。及見習斷通一切。如是至命根思惟斷。此思惟所斷一切所使及通一切
叁界煩惱定 定在于叁界
二界應當知 一界亦複然
叁界煩惱定定在于叁界者。謂法叁界所攝是定在于叁界。此中叁界一切使所使。如意根定在叁界。此中一切使所使。二界應當知者。謂法二界所攝是定于二界。此中二界一切使所使。隨界可得。如覺觀定在欲色界。此中欲色界一切使所使。一界亦複然者。謂法定在一界。此中一界一切使所使如憂根。定在欲界一切使所使
此佛說契經 顯示于諸法
識智及諸使 分別此叁門
此佛契經中。若說諸法是叁門應分別。識門智門使門。如欲有中五根義是六識識。色界四識除鼻識舌識。相應不相應故七智知。五種故欲色界使所使
雜品第九
已說契經品雜品今當說
已說隨相應 一一分別法
于上衆雜義 今略說善聽
有緣亦相應 有行或與依
心及心數法 是同一義說
心及心數法此名差別。一切行一緣是故說有緣。更互相應故說相應。境界行故說行。由依生故說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及有爲
說處有道路 有果應當知
有爲法中此名差別。由依緣故說緣。生他故說因。由依因故說有因。由依造有故說有爲。多方便善顯現故說處。依過去未來現在道路故說道路。有轉成果故說有果
有惡亦隱沒 穢汙下賤黑
善有爲及習 亦複名修學
有惡亦隱沒穢汙下賤黑者。不善及隱沒無記法此名差別。不可說輩中立故說有惡。煩惱所覆故說隱沒。煩惱垢汙故說穢汙。凡鄙故說下賤。無智闇亂故說黑。善有爲及習者。善有爲法此名差別。慧中生故說善行時。能得功德及可行故說習及修。已說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今當說
無思想二定 亦衆生種類
句身味名身 命根與法得
凡夫性所有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爲行
無思想者。生無想天心心數法不起。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名厭于生死解脫想。由第四禅心相續一時斷。滅盡定名厭于勞務息止想。由非想非非想心相續一時斷。亦衆生種類者。生處已生于此處衆生依及心相似。句者名會所說如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味者句會事。廣說如偈及契經。名者字會說義如說常命根者。根及大等相續不斷。得者成就諸法不舍。凡夫性者。未取正證離聖法是凡夫性。所有四相者。生住老無常。非色者。此一切諸法如上所說。非色非色所攝。不相應者無緣故。說是有爲行者。有爲造故說有爲行。問此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善二叁種五 七應是無記
二在色當知 一在無色地
善二者。無想定滅盡定。叁種五者。得生老住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七應是無記者。七無記無想天衆生種類。句味名命凡夫性所有。問此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答二在色。當知一在無色地。二在色當知者。無想定及無想天是色界。一在無色地者。滅盡定在無色界
二界說于叁 謂余在叁界
有漏無漏五 其余定有漏
二界說于叁者。句味名亦在欲界亦在色界。非無色界離言語故。謂余在叁界者。衆生種類命得凡夫性所有。及四相通在叁界。問此中幾有漏幾無漏。答曰。有漏無漏五其余定有漏五者。得生老住無常。在有漏中有漏。在無漏中無漏。其余定有漏者。謂余一切定有漏。問此離聖法假名凡夫叁界中無記。此雲何舍雲何斷。答
初無漏心中 聖不成就舍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初無漏心中聖不成就舍者。第一無漏心中得聖法時得不成就舍。凡夫流諸界者。流諸界時謂處所命終此處所舍。謂處所生彼處所得無記故。離欲時滅盡者。謂地凡夫所有。若此地離欲爾時得滅凡夫性。已說心不相應行。無爲今當說。叁無爲法數緣滅非數緣及虛空。于中數緣滅者解脫諸煩惱。依于數緣滅有漏法離煩惱解脫。數緣力智力計挍事有而無。是名數緣滅。無挂礙之相是名曰虛空。謂不障礙色是虛空
諸法衆緣起 亦從依與緣
不具以不生 此滅非是明
一切有爲法從衆緣而生無緣則不生。如眼識依眼依色依空依明依地依寂然。若此一切共和者便得生。若余不具便不得生。如眼時眠一切時生。爾時是余事不具眼識不得生。若彼眼識應當生而不生。眼生已終不複更生離此緣故。是有未來不複當生。彼起具差違不和是非數緣滅。如是一切行盡當知。已說無爲因今當說。問有爲法說是因。此中雲何因爲誰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前因相似增者。前生法後生相似因轉增。如濡善于自地濡善因。及中因上因中于中因。及上因上唯上因。行法時有住有增終不減。以是故非爲濡因。或俱依倚生者。或因俱生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自然因已生當言因。非不生前者後因。未生…
《阿毗昙心論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