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毗昙心论》一 ▪第5页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四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如说生欲界。乃至生第四禅亦如是。有差别者。谓下地眼不见上地色。生上地下地眼不现在前
耳界如前说 鼻舌界自地
身触即地说 意识则众多
耳界如前说者。如前说眼识。耳识亦如是。鼻界说自地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欲界鼻识生。舌界亦如是。身触即地说者。身识有差别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触欲界身识生。初禅亦如是。生二禅。二禅身触初禅地身识生。以觉自地触故。非他地生。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意识则众多者。或自地意自地法自地意识生。或他地。彼自地者。生欲界。欲界意欲界法欲界意识生。乃至生有想无想处亦如是。他地者。生欲界正受时。欲界善心次第初禅正受。起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欲界善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二禅正受。彼初禅意二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如是第二禅初禅。初禅第二禅。初禅第三禅。第三禅初禅。乃至有想无想处。逆顺次第超越应广说。有差别者。此正受为意界。彼正受为意识。若禅为意识者法。或三界系。或不系。若无色为意识者。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又复正受净初禅次第欲界初禅果变化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者欲界化。即彼欲界初禅果次第净初禅现在前。彼欲界意初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生者。彼欲界没生初禅地。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色无色界系或不系。初禅地没生欲界彼初禅地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如是。彼没者是意受。生者是意识。但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
若彼得眼界 或彼所依识
二俱得不得 亦色及与舍
若彼得眼界者。或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谓无色界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生欲界渐得眼根。或彼所依识者。或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谓上三禅地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二俱得者。或眼及眼识界俱得。谓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俱不可得者。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谓生欲界不失眼根及梵天上若命终生梵天及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禅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无色界没生无色界。亦色者。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即眼界不成就得成就。或眼界非色界者。生欲界渐得眼界。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眼识界耶。应作四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上三禅中。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者。即彼三禅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非色界亦非眼识界者。除上尔所事。及与舍者。如说得舍亦如是广说
色界二识识 乃至触亦然
诸余十三界 一向意识缘
色界二识识者。谓色界二识识。眼识及意识。眼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亦然者。声界二识识。耳识及意识。耳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界二识识。身识及意识。身识自相意识自相及共相。以五识身自相境界故。不思惟故。现在境界故。一念故。诸余十三界一向意识缘者。五色根七心界及法界。此十三界一向意识。识自相及共相。此意识二种坏缘及不坏缘。不坏缘者。即此十三界缘。坏缘者。十三与五境界一一合缘。乃至十八界总缘
思惟识三种 是意欲有中
色无色分别 一种谓余界
思惟识三种是意欲有中者。欲界意识有三种思惟。自性思惟。随忆思惟。分别思惟。彼自性思惟者。谓觉也。随忆思惟者。意地念也。分别思惟者。意地不定慧也。此三思惟。欲界意识思惟也。色无色分别者。色无色界意识或三种。谓初禅地不定。入定者二。不定者三。三禅意识不定者二。除自性思惟。若定者一。随忆思惟。有说。无色界无不定者。彼惟一种。随忆思惟。若说有不定者。定者一。不定者二。一种谓余界者。五识身说余唯有自性思惟不利故。问如是分别法相已。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自性。何以故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说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眼界离十七界异性故。余界亦如是。不应说若离性是摄以异相故。故说自性之所摄非他性。各自住己性者。一切性各住自相。此性非他相故。应说若住者是摄非余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义。谓自性自性不空。非余自色色不空。又复说相持义是摄。如契经说。如楼观中心众材所依为楼观之最。如所说。如綖持衣。如户枢持扇。如斧持薪。或说方便摄。如所说。此五根慧为首。谓摄故。或说和合摄。谓四摄事能摄众生。或说随顺摄。如所说。等见等至等方便是慧身。或摄取故名摄。谓和上以财法摄。此等世俗言说非究竟摄。自性自性摄者。是究竟第一义。三段摄。此中说者是自性摄。如是自性摄不舍第一义故。已说自性摄。眼界摄一界一入一阴。不摄十七界十一入五阴。复次右眼摄右眼。左眼摄左眼。眼二种。长养及报。长养摄长养。报摄报。报复二种。善业报不善业报。善业摄善业报。不善业报摄不善业报。不善业报三种。谓三恶趣。畜生摄畜生。饿鬼地狱亦如是。善业报二种。谓人天。人摄人天摄天。过去摄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刹那摄刹那
界中说一界 阴入亦复然
如是阴入界 则摄一切法
一界者法界。一入者意入。一阴者色阴也(界品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杂阿毗昙心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0】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