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毗昙心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52卷28页码:P0869
刘宋 僧伽跋摩等译

  《杂阿毗昙心论》六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智品第六

  已说建立贤圣人。智今当说

  若智性能了  明照一切有

  有无有涅槃  彼诸相今说

  若者若其事。智者决定义。了者分别也。明照者观察也。一切有者极三有际。谓苦集谛。有者有性也。有无有者有尽也。涅槃者诸烦恼灭。此说灭谛。彼诸中亦示道谛相者。自性自然性。今说者显示自性也。问何等为智。答

  三智佛所说  最上第一觉

  谓法智比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摄一切智。法智者。若智境界欲界苦集灭道无漏智也。此初受法相故说法智。比智者。若智境界色无色界苦集灭道无漏智也。若此行法智转。即此行随转。是比智以比类智故说比智。等智者。若智境界一切法有漏智也。等者多受俗数。谓男女长短等。故说等智(等者众事聚会义也)

  苦集及灭道  二智从谛生

  是名与四智  牟尼随谛说

  此法智比智随谛转。世尊随彼谛声说。境界苦谛说苦智。境界集灭道谛说道智

  若智观他心  是从三中说

  尽无生智二  境界在四门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三智观他心。以法智品为境界说法智。以比智品为境界说比智。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说等智。尽无生智二者。尽智无生智是二智。谓法智比智。彼所作究竟决定转是尽智。不复当作

  决定转是无生智。问何谛境界。答境界在四门。谓彼缘四谛。问若世尊说三智。云何说十。答

  对治及方便  自性行行缘

  已作因长养  是故说十智

  七因缘故说十智。谓对治方便自性行行缘已作因长养。彼对治者。法智比智是无漏智。欲界对治说法智。色无色界对治说比智法智。虽色无色界对治。而非一切亦非全种。是故不说。方便者。他心智亦智心法。但彼方便欲知彼心故。自性者。等智多取俗数如前说。行者。苦智集智。此二智行不坏缘坏。一缘故。此二智共一缘。是故于彼缘无常行转。是苦智亦应说无常。智以苦极增厌故名苦智复次不共故苦行一向有漏缘。无常行者。若有漏三谛缘。若无漏有漏缘。空无我行者。若有漏一切法缘。若无漏有漏缘。是故苦智苦行应作四句。或苦智非苦行者。谓苦智行余行。或苦行非苦智者。谓苦智相应法。或苦智亦苦行者。谓苦智行苦行。或非苦智亦非苦行者。谓苦智行余行诸相应法。如行已行当行亦如是。如苦行无常空无我亦如是。如苦智十二乃至道智亦如是。行缘者。谓灭智道智。以彼智缘不坏行亦不坏。已作者。谓尽智。所作已作故因长养者。谓无生智。因一切无漏智故。住不动身故。已说因缘建立十智。善等分别今当说

  九智唯说善  一智三分别

  一见二非见  余则有二种

  九智唯说善者。除等智余九智说善爱果故。一知三分别者。等智或善或不善无记。一见者。他心智。是见分别性故。二非见者。尽智无生智。非见非分别性故。余则有二种者。余七智或见或非见。若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所不摄者是见。摄者非见。等智或见或非见。五见世俗正见。是见以捷疾故。疑爱恚慢无明相应慧非见。何以故。二使覆故。无明相应慧虽无二使。一能极覆非余烦恼。何以故。非观察方便故。不隐没无记慧非见。不捷疾故。五识相应慧非见。非思量性故

  学与无学六  二智说无学

  非学无学一  当知一三种

  学与无学六者。谓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或学或无学。若学人所得是学。若无学人所得是无学。二智说无学者。尽智无生智是无学。离烦恼住故。非学非无学一者。谓等智是非学非无学。有漏故。当知一三种者。谓他心智或学或无学非学非无学。若唯以学心心法为境界是学。若以无学心心法为境界是无学。若唯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是非学非无学

  八智性不断  二知二种说

  有漏无漏一  一则说有漏

  八智性不断者。除他心智及等智。余八智不断。离垢故。二智二种说者。他心智若有漏是修道断。若无漏是不断等智。若忍对治是见断。若智对治是修断。有漏无漏一者。他心智或有漏或无漏。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是有漏。以无漏心心法为境界是无漏。一则说有漏者。等智一向有漏。烦恼住处故。当知八智不断说无漏

  四智有为缘  有常缘则一

  五智二境界  明智之所说

  四智有为缘者。谓他心智苦集道智有为缘。以阴为境界故。有常缘则一者。谓灭智无为缘。以涅槃为境界故。五智二境界者。谓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以三谛为境界是有为缘。以灭谛为境界是无为缘。等智亦以三谛为境界是有为缘。以数灭及虚空为境界是无为缘

  法智应当知  是从六地起

  比智则九地  他心智在禅

  法智应当知是从六地起者。法智六地可得。自性得也。谓四禅未来中间非无色。无色不缘欲界故。比智则九地者。比智九地可得。谓未来中间四禅三无色。他心智在禅者。谓根本禅有他心智。是四支五支定果故

  等智应当知  在于十一地

  谓彼诸余智  品品如前说

  等智应当知在于十一地者。等智在十一地。谓欲界未来中间四禅四无色。谓彼诸余智品品如前说者。谓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若法智品在六地如法智。若比智品在九地如比智

  若说诸念处  一智当知后

  三则说一智  余四明智说

  若说诸念处一智当知后者。谓灭智是法念处。无为缘故。三则说一智者。谓他心智。他心心法缘故。是三念处。除身念处。余四明智说者。谓余八智是四念处。五阴缘故

  一智欲界依  二界依有一

  二智三界依  余六一或三

  一智欲界依者。法智唯欲界依。以法智随生。或欲界四大造故。二界依有一者。他心智欲色界依。依色故。二智三界依者。比智等智三界依。余六一或三者。苦智等六智。若法智品欲界依。比智品三界依(依者身之别名)

  名则十六行  事或说十六

  离于十六行  除闇非无漏

  名则十六行者。谓无常苦空非我因集有缘灭止妙出道正迹乘。众缘所持故无常。逼迫故苦。我所见对治故空。我见对治故非我。种子法故因。等起故集。相续故有。相成熟故缘。诸阴尽故灭。三火息故止。离内恼故妙。离外恼故出。趣向故道。巧便故正。等趣故迹。至究竟故乘。复次非究竟故无常。重担故苦。内离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来方便故因。出生方便故集。增长故有。与依故缘。不相续离相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止。善故常故妙。第一休息故离邪径对治故道。不正对治故正。登涅槃城故足。一切有对治故乘。问事有几行。答事或说十六。此名十六行。有说。事有七。谓苦行名四。事亦四。颠倒对治故。集行名四。事一。灭道亦如是。如是说者名十六事。亦十六者善。问离十六行更有无漏慧耶。答离于十六行余闇非无漏。离十六行无有无漏慧。如契经说。我生已尽。此亦是苦。等行生尽。如言我斫木为谁斫谓斧斫此亦如是。问此诸智各有几行。答

  二智十六行  法智及比智

  如是行或非  是说为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及比智者。如所说十六行一切法智比智转。如是行或非是说为等智者。等智行十六行亦非十六行。十六行者。谓暖等善根。是十六行及余不定闻思慧亦非者。如病如痈等行。是名为非。问若等智是十六行者。何故不说名苦智乃至道智。答坏境界故。无漏行不坏境界。别谛缘故。有漏行坏境界。有漏无常行三谛。缘空非我行一切法缘

  四智有四行  决定行所说

  若智知他心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有四行。乃至道智亦如是。若智知他心如是行或非者。若无漏他心智是道四行。有漏智非自相境界故

  尽智无生智  离空无我行

  说有十四行  谓近于等故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十四行。除空无我行。问何故非空无我行耶。答谓近于等故。尽智无生智第一义而近等。空无我行第一义近第一。问彼诸行为谁能行。亦为他所行耶。为何等性。答

  谓慧行能行  亦为他所行

  余有依二种  无依他所行

  谓慧行能行亦为他所行者。慧自性是行。能于彼尔炎中行无常等行。彼亦为无常等行所行余有依二种者。除慧余相应等法是亦能行。有缘故。亦为他所行。他所缘故。非行非慧性故。无依他所行者。若彼不相应法。谓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他所行。非慧性故。非能行。无缘故。已说建立行。建立得今当说

  谓初无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四时各增一

  谓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谓初苦法忍相应心。若未离欲成就一等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苦法智相应心。若未离欲成就三智。苦智法智等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四时各增一者。于上四时一一增苦比智。若未离欲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若离欲得他心智。集法智增集智。灭法智增灭智。道法智增道智忍中不得智。非智性故。集灭道比智不增智。以苦比智得名故。已说成就智。修今当说

  若得修于智  谓在圣见道

  即彼当来修  诸忍亦如是

  若得修于智谓在圣见道即彼当来修者。见道诸智现在修。即彼未来修。谓苦法智现在修。未来修苦法智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智。诸忍亦如是者。苦法忍现在修。即彼未来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问何故见道唯修自分修道修自分及非自分耶。答彼初得种性故。见道初见谛故。唯修自分非余。又不杂道故。捷疾故。不觉道故

  于彼三心中  得修于等智

  当知最后心  或修七或六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等智者。见道三心无间等边修等智。谓苦集灭比智。若依禅未来超升离生。彼修一地见道二地等智。谓禅未来及欲界。若依初禅超升离生修二地见道三地等智。乃至第四禅修六地见道七地等智。问道比智边何故不修等智耶。答边非分故。谛无间等边修故名无间等边。无能修一切道及佛边际而知一切苦集灭。复次世俗智于彼谛曾无间等故。修见道眷属故。无间等边等智是见道眷属。道比智是修道。所以无色界不修。以无见道故。问法智何故不修。答谛无间不究竟故。若修者应说无间等中。若欲界者则四阴性以不定故。若色界者五阴性以定故(有定则有定共色故有色阴是以有五阴)智增故说修等智。若苦无间等边…

《杂阿毗昙心论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