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毗昙心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52卷28页码:P0869
刘宋 僧伽跋摩等译

  《杂阿毗昙心论》七 ▪第3页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一有正受不捷疾故。想受灭心相违故。皆悉有漏。问背舍胜处一切处何差别。答

  谓彼性背舍  能胜所缘处

  无闇普周满  名如所度说

  不向故说背舍。胜彼处故说胜处。以胜处故世尊说胜处。虽非一切修行者能胜彼处。但于缘中烦恼不起亦名胜处。无边意解故说一切处。复次软善根说背舍。中者说胜处。上者说一切处。复次因说背舍。果说一切处因果说胜处。已说诸功德自性成就地有漏无漏。谓禅无色三种成就今当说

  未离欲当知  成就味相应

  离下未至上  成就净诸定

  未离欲当知成就味相应者。若彼地未离欲。成就彼地味相应。离下未至上成就净诸定者。谓离欲界欲非梵天彼成就净初禅及初禅地余功德。凡夫人成就味相应及净。圣人成就三种

  住上应当知  成就下无漏

  方便生功德  当知非离欲

  住上应当知成就下无漏者。圣人生梵天上。成就无漏初禅及余无漏三昧神通等诸功德。有漏诸功德生处缚。无漏不缚。是故离生处舍有漏功德非无漏。方便生功德当知非离欲者。已说离下地欲成就诸功德。当知得非现在。现在前者彼非离欲方便得者。谓天眼天耳智此无记性故。不入净无漏味相应。是故得彼三种禅时。不得作方便已乃现在前。六通二是无记。解脱道所摄故。余四是善。问此诸方便所得功德。何等断烦恼。何等不断烦恼耶。答

  根本净初禅  是亦同一缚

  不能断烦恼  无量亦复然

  根本净初禅是亦同一缚不能断烦恼者。根本净初禅。自地烦恼一缚所缚故不能断烦恼。他地世俗道现在前时乃能舍离。如人被缚不能自解。彼亦如是。自地味所味故不能舍离。如人亲友虽劣不舍。彼亦如是。若诸烦恼根本禅对治者彼断得。若不断得彼非对治。是故无漏禅烦恼对治有漏者方便断。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无量亦复然者。无量不断烦恼。缘众生故。法相者断烦恼。复次解脱道摄故无阂道摄者断烦恼。复次缘现在故缘三世者断烦恼以须臾治故。世尊修多罗说。慈断嗔恚。须臾治者。诸结暂息如负债宽期

  当知五背舍  及与八胜处

  亦十一切处  不能断烦恼

  空处识处一切处及非想非非想背舍。此法根本所摄不断烦恼如前说。想受灭背舍心相违故不断烦恼。色背舍胜处一切处亦不断烦恼。自相境界故。共相道断烦恼非自相。复次意解思惟故。真实思惟断烦恼非意解。复次假想思惟故。不假想思惟断烦恼。复次事境界故。非事思惟断烦恼。复次解脱道摄故。无阂道所摄断烦恼。二十三种正受八味相应八净七无漏。问此三昧一一几种因。答

  所谓无漏定  一一七种因

  味相应因一  谓彼净亦然

  所谓无漏定一一七种因者。无漏初禅于无漏初禅相应共有自分因。于无漏三禅三无色定自分因。如是乃至无所有处。此则总说。初禅所摄道有六种。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脱。见到。时解脱。不时解脱。随信行道六种因。随法行道三种因。信解脱道四种因。见到道二种因。时解脱道亦二种因。不时解脱即不时解脱因。味相应因一者。味相应初禅味相应初禅因非余。初禅因不相似故非他地因。因果断故。彼味相应五种。见苦断乃至修道断。见苦断见苦断因。如是一切。谓彼净亦然者。净初禅净初禅因。非味相应非无漏。不相似故。非他地净因。自地系缚故。净初禅四种。退分住分胜分决定分。彼退分四种因。住分三昧。胜分二。决定分唯决定分非余。以劣故。当知余地亦如是。问一一次第生几种。答

  无漏禅无色  逆顺超次第

  次第生六种  七八九与十

  无漏初禅次第生六种。自地净。及无漏第二第三禅亦如是。无漏无所有处次第生七。自地二上地一下地四。无漏第二禅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无漏识处次第生九。自地二上地三下地四。余无漏次第生十。比智品所摄。禅次第无色现在前非法智品所摄。法智品者下地依下地缘。是故次第无色不现在前

  从六至十一  谓净次第生

  次生二至十  味相应非三

  从六至十一谓净次第生者。净非想非非想处次第生六种。自地味相应及净。下地四净及无漏非味相应。离欲故。净初禅次第生七。自地三上地四。净及无漏净无所有处次第生八。自地三上地一下地四。净第二禅次第生九。净识处次第生十。余十一此说方便得离欲得非生得。是故不说上下地味相应生得。净命终时次第生一切地味相应。问何等净初禅次第生圣道耶。答谓决定分。若异者不应建立四种。次生二至十味相应非三者。味相应初禅次第生二种。自地味相应及净。非无漏。烦恼相违故。非上地。未离欲故。非三者不生三。若说三者不然。第二禅味相应次第生四。自地二。除无漏。下地二味相应及生得净。谓第二禅爱畏故依。净初禅自护。如修多罗说。宁依初禅厌离俱思惟正受。不依第二禅劣思惟。第三禅生五。自地二第二禅二初禅一。味相应第四禅生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十。自地二。无所有处二。下地味相应六。谓受生烦恼故。问一一缘几种。答

  净与无漏禅  缘于一切地

  自地有漏法  味相处所缘

  净与无漏禅缘于一切地者。净及无漏禅缘一切地一切种。广境界故。彼无漏比智品缘八地。法智品缘一地。方便善根缘四谛。自地有漏法味相应所缘者。味相应初禅缘自地味相应及净非余。此义使品已广说。不缘无漏及他地

  无色则不缘  下地有漏种

  谓根本善有  秽污如味禅

  无色则不缘下地有漏种谓根本善有者。无色根本净及无漏。不缘下地有漏法。离色相故。缘自地及上地故说非下。比智品缘下无漏故说非有漏种。以方便所摄无阂道缘下地故说根本(世俗道断结无碍下缘解脱上缘也)。味相应缘自地故说善有。秽污如味禅者。如味相应禅缘自地味相应。无色亦如是

  谓色界有余  无量诸功德

  是则缘欲界  最胜之所说

  四无量等诸功德缘欲界前已说。除神通故说无量等诸功德。彼五神通缘欲色界。谓初禅者缘初禅及欲界非上地。余亦如是随其义说。净禅三种。一烦恼勋。二道勋。三不勋。烦恼勋者退分(有漏有烦恼气故名烦恼勋也)。道勋者道所勋。谓勋修。余者非勋。问彼何等禅能勋。答

  若能勋诸禅  是依第四禅

  三地爱尽故  净居唯果实

  依第四禅勋初禅。何以故。离八事恼乱故。于一切依最胜故。有五种勋。软中上上中上上。此生五种净居。下地亦有五种勋。第三禅爱尽故。下地不生净居。彼所依或起不起勋(起不起是出定不出定也)方便者。以无漏第四禅流注具足正受。然后有漏次复无漏。于彼流注渐略。乃至无漏二刹那次第有漏二刹那现在前。此则有漏无漏勋禅方便成。若一刹那无漏一刹那有漏复一刹那无漏。是名勋禅成有十五心。五有漏心十无漏心。问何故勋禅。答

  或有念正受  或畏诸烦恼

  或复乐受生  是各随义说

  勋禅有三因缘。念正受者。谓修行者爱念正受为现法乐住故。畏烦恼者。畏退故。乐受生者。乐生净居故。彼信解脱具三因缘正受。见到有二。不畏烦恼不退法故。时解脱亦二。不乐生背一切生故。不时解脱唯一。爱念正受不畏烦恼不退法故。不乐生背一切生故。勋禅五阴性。有漏及无漏缘四谛(以无漏散有漏如花散支提义言勋也)。如是广说。无漏心勋有漏心如花散支提。问已说三种正受彼云何得。答

  离欲及受生  而得于净禅

  秽污退及生  无漏唯离欲

  离欲及受生而得于净禅者。净初禅二时得离欲界欲及上地没生梵天。问退时亦得。谓初禅离欲退得初禅退分善根。何故不说耶。答此中说一切净。先不得而得。退时退分善根虽先不得而得。余三种先成就(先失一得三今失三得一非先都无故非一切不得而得也)。是故不说。颇净初禅离欲得离欲舍退及受生亦如是耶。答有退分初禅。欲界离欲时得。梵天离欲时舍(梵天离欲时得胜分等故舍退分)。梵天离欲退时得。欲界离欲退时舍。上地没生梵天时得。梵天没生欲界时舍。乃至无所有处亦如是非想非非想离欲得非生。得无上地故。秽污退及生者。味相应初禅退时得。谓初禅离欲欲界及梵天缠退。生得者。谓上地没生欲界。及梵天如是。乃至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唯退得。无漏唯离欲者。无漏初禅离欲得。谓圣人离欲界欲。此说次第人。若依初禅超升离生亦得。乃至一切地亦如是。问此诸功德何等断烦恼。答

  无漏除烦恼  及正受中间

  一切定中间  相应于舍根

  无漏除烦恼者。无漏根本初禅八地烦恼对治。乃至无所有处二地烦恼对治。及正受中间者。正受中间名方便道。谓断下地烦恼。乃至未离下地欲。不得根本正受。余非对治。一切定中间相应于舍根者。一切方便道舍根相应。未得故不生欢悦。问如所说上地无身识。若上地欲眼见耳闻身触时。彼云何见闻触耶。答梵世识现在前。问上地何故无此识耶。答前已说。上地觉观非分故无此三识身。上地欲见欲闻欲触。初禅识现在前则见闻触。非欲界非修果故。问何时成就。答

  随识现在前  上地则成就

  舍则不成就  心力羸劣故

  乃至此识现在前。若眼识若耳识若身识。尔时成就。心羸劣不隐没无记故。是故刹那成就。从彼起已不随转。问已知善秽污正受得时及诸识成就。彼化心云何得一时得几心。答

  受生及离欲  得是诸化心

  二三及与四  亦五一时得

  有二因缘得化心。受生及离欲。或顿得二三四五受生者。上地没生梵天。尔时得初禅果二心。一欲界。二初禅。若生二禅得三心。一欲界。二初禅。三即自地。生三禅得四心。下地三自地一。若生四禅得五心。下地四自地一。是说受生得。离欲者。离欲界欲得二心。如前说。初禅离欲得三心。二禅离欲得四心。三禅离欲得五心。是故说。或一刹那得化心而不断。欲界离欲时最后无阂道作四句。得而不断者。谓初禅地初禅果化心(离欲界欲时得初禅果化心此心为初禅结所缚故不断)。断而不得者。谓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禅果化心(三地化心是欲界法故为欲界烦恼缚离欲界欲缚断初禅未离欲故不得也)。亦得亦断者。谓欲界初禅果化心。不得不断者。谓余化心。乃至第三禅离欲随义说。于此十四化心。欲界四色界十。彼欲界化心化作欲界化。色界化心化作色界化。自分故。彼化八种。生欲界化欲界化。自身及他身如是。色界生色界亦如是。欲界化四入。色界化二入。何以故。不化根故。是故化无心一心一化或多。但一地也。住神足能令住。虽涅槃化随转。如尊者陀骠涅槃已化火烧身。尊者大迦叶全身久住。世尊化教化非分佛事竟故。般涅槃不留化。问为修慧化亦生慧耶。答亦生慧(退生得化心故是先离欲所得修惠也魔天化心是生慧也)。如魔化为佛身。魔天女化身诣佛所。若化人所食之食。若彼化主本欲自养身者。彼食现在。化主身中消也。若本不欲养身者。则彼食但聚在化人处也。问成就几种化心。答

  或有二三四  五七及与九

  增三或亦五  如是成化心

  若生欲界欲爱尽。梵天爱未尽。及生梵天于彼爱未尽。是成就二。若生第二禅于彼爱未尽。是成就三。若生第三禅于彼爱未尽。是成就四。若生第四禅是成就五。若生欲界及梵天。梵天爱尽二禅爱未尽。是亦成就五。若生二禅二禅爱尽三禅爱未尽。是成就七。如是广说(应说九及增三五第四禅爱尽生第三禅生第二禅更增三生初禅更增五也)。问若欲界化初禅果。及初禅地化初禅果有何差别。答色界界胜故胜。又欲界第二禅果。色界初禅果欲界去胜(能至二禅故言去胜)色界界胜。一切化皆如是说(离欲得化心及方便得化心各有十四种上地下生时得先离欲所得十四种)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杂阿毗昙心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