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毗昙心论》十一 ▪第2页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谓离恶趣。离非男。离卑姓。离不具根。得一因缘。谓生性识宿命。以生识宿命故闻即受持。眷属信受离众生过。度三阿僧祇劫。于百劫中种相报业。除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菩萨精进故。除九劫余九十一劫。有说。二三阿僧祇非劫阿僧祇。谓劫阿僧祇。生阿僧祇。善行阿僧祇。问相报业为何等性。答身业口业增上意业。又是思慧性非闻慧。以劣故。非修慧。欲界不定故。阎浮提种非余方。男子非女人。佛出世非不出世。见佛非不见佛。缘造业非缘余。有说。一思愿种三十二相业。后种种业满。又复说。一定心一行一缘。众多思愿现在前。有愿足下安平住果。有愿乃至肉髻。彼一一相百福眷属。福量者。有说。一转轮圣王福。是名一福量。又复说。一帝释福。有说。劫成时一切众生业增上器世界生。是名福量。有说。除近佛地菩萨。诸余众生福乐自在业。是名一福量。佛无学法是菩提。谓尽智无生智。萨埵求此智故名菩提。萨埵得此菩提觉一切法故名为佛。虽相报业后得转轮圣王。而圣王相者当知是余业报。问几种萨婆多。答
一种异分别 或有说相异
或说分分异 或复说异异
此四种萨婆多。一种异分别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异非事异。如乳变为酪舍味力饶益不舍色。如金银器破已更作余器舍形不舍色。法从未来至现在亦如是。当知此是转变萨婆多。相异者。过去法与过去相合。不离未来现在相。如人着一色非不着余。彼亦如是。此说有过。若过去诸法不离未来现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义。若尔者则世乱。如人着一色于一色爱着亦行亦成就于余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说世乱。譬亦相违。分分异者。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分异非事异。此则不乱建立世。何以故。业别故。谓法未作业说未来。作业说现在。作业已说过去。彼异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前后相待非事异亦非分异。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后相待故。谓观女则知母。观母则知女。此最乱建立世。彼说过去世一刹那有三世。说言观前起相名未来。观后起相名现在。问诸师说谛无间等各各异。萨婆多及婆蹉部说次第谛无间等。昙无得等说一无间等。何者为实。答今当以五支如实说(五支者一曰宗二曰因三曰譬四曰合五曰结六曰义如下偈说)
次第无间等 智谛异相故
见瓶不见衣 是故彼亦然
修行者先苦无间等。后乃至道。问何故。答智谛异相故。苦集灭道智各异相行别故。若行是苦智。此行非余智。若不尔者无四智建立。谛亦异相。彼逼迫是苦相。生起是集相。寂灭是灭相。出离是道相。非不异智异相谛一无间等。譬如见瓶时不见衣。以瓶衣异相故。以异相故见瓶不见衣见衣不见瓶。彼亦如是。于异相谛见苦时不见余。如是一切。是故次第无间等说一无间等者。彼说于谛一无间等。何以故。信圣贤故。如世尊说。比丘于苦无疑。集亦无疑。灭道亦如是。如灯俱作四事。热器烧炷油尽破闇。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无间等。彼说智谛异相者不然。一相故。一切慧一智相于一切法境界作无我行。如世尊说。一切法无我。智慧者能见。彼厌于苦时是即道清净。谛相亦如是说。瓶衣异相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自相无间等非分故。共相境界无间等非自相。谓色等五阴坏相(坏相即无常相)。共境界智一无间等。若异者则自生过次第无间者言。汝言贤圣说者。此则密语。此说有余义。如世尊说。若苦无疑于一切无疑。为彼疑行故说。若彼苦无间等生。彼疑至竟不行。非数灭故。为除有余说故世尊说。给孤独修多罗如是说言。长者于四圣谛次第无间等。如是广说。所说如灯者。灯有多性多业过。我不取灯事。若分别时灯舍自名。前已说。彼明色入摄力能破闇。彼热触入摄能作余事。若不尔者坏决定义。慧不如是。若言同者则有过。若言一相者此亦不然。行别故。无常行智异。苦空无我等行智亦各异如是比。若不尔者无解脱门。不坏行是解脱门(杂观名为坏三脱异观故不坏)。如汝说缘一切法作无我行。以顿观一切法故。此则不定思惟分定思惟行各别谛缘。是故不应说彼厌于苦时是即道清净。不可以厌行缘于灭道。灭道是可乐事故。一切缘者不通一切。相违故。以无我行不即行。此无我行故。自性不自观故。亦无二决定性。亦不观相应共一行一缘故。亦不观共有共。一果一决定故。又说。一切行无常者亦非无常行。作灭无间等。灭者常故。当知彼行远以向真谛故说。如所说观此众生长夜成就身口意恶行。言此众生即是地狱及余恶趣。实非此人即是地狱。以向地狱故说。彼亦如是。又复是空无间等者则非无愿无相。彼一切法境界非分故。莫言有过。是故一切法无我行是不定思惟。定思惟者有漏缘。若不尔者解脱门减。若言自相无间等非分者不然。何以故。以观故。是自相共相。谓逼迫相是苦相。观三谛故是自相。观阴故是共相。如是一切当知。皆以观故说自相共相。言不尔者不然。何以故。以不坏观故。前已说。前说中阴后当说今当说。问为有中阴为无。答
当知有中阴 世尊之所说
譬如村间道 彼则有俱过
此说有中阴。何以故。世尊所说故。如世尊说。七士夫趣有中般涅槃。若无中阴者则无中般涅槃。若言有中夭从彼般涅槃者不然。天趣中不说故。世尊修多罗说。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不说有中夭。余亦有过。若说生般涅槃。复有名生天耶。如是一切。阿那含亦应如是说过。是故彼是妄想说。若言寿命中间般涅槃者不然。除郁单曰及后边菩萨。多有众生不尽寿而死。此皆是中般涅槃耶。是故此皆有过。问此云何。答譬如村间道。如从一村至一村。如是死阴生阴。从死阴趣生阴亦如是。如阿湿波罗延经说。若彼处来。如是广说。若无中阴者则无去来。是故应有中阴。若言为除有余说修多罗故。世尊说修多罗及偈言。五无间罪作已。次第生无间地狱中。又复为梵志说偈言。少为老病漂到于阎王所。梵志无住处亦无有资粮。是故无中阴者此不然。何以故。业趣无间故说修多罗及偈。谓作无间业已必先受无间报。然后受余业报。亦必生地狱趣中。非余趣。如汝所解。世尊说修多罗五无间业作已次第生地狱中。为要五无间生地狱中。为二三四耶。为更余罪生地狱中耶。当知此经及偈意
若言如影者。如月极远影现水中。非彼月来至水中。如是死阴生阴如影。众生生何用中阴为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彼则有俱过。月及水俱。死阴生阴不俱。是故有过。眼识足下身识譬亦如是。若先取生阴而舍死阴。如折楼虫者不然。何以故。趣不别及二识合过故。是故说有中阴。如所说四种萨婆多。问为有一切有为无。答
当知一切有 非有一切相
一切无一切 无有他相法
此有是萨婆多所立。一切者。谓十二入。彼诸入有自相非余。一切相所作别故。作业别前已说。一切无一切者。谓学法中有学法无无学法。无学法中有无学法亦无学法。如空中亦无有迹。如是比。问此说有云何无有。答无有他相法。如眼相是眼入。无余入相。相别故。以是故说一切法不杂
一切世悉有 不违其所应
牟尼之所说 声闻僧无佛
有三世萨婆多。此萨婆多所立。问何故。答现在世者观过去未来故施设。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现在世。现在世无者亦无有为法。是故有三世。莫言有咎。若言久远是过去当有是未来非是有唯有现在者此不然。何以故。有业报故。世尊说有业有报。非是业报俱现在。若业现在当知报在未来。若报现在当知业已过去。若言俗数说者。亦说作者不可得。若言俗数说有业有报者此亦不然。世尊亦说作者不可得。此亦俗数说耶。神口所说第一义空修多罗。而汝妄想说此有故彼有。如是比。当知如汝说久远是过去当有是未来非是有唯现在是有者。莫作是说。我亦能说现在者于既往是未来。于当有是过去。此非智者说。如所说若无信等五根。我说是凡夫辈。若学人缠所缠信等五根不现在前道与烦恼不俱故。是故应知有过去未来。若异者圣人应是凡夫。若言得随生此亦不然。无法得非分故。依处非分故。声闻僧无佛者。声闻僧不摄佛。何以故。三宝不减故。若世尊声闻所摄。应有三宝非三佛。无别体故。归依及不坏净念等亦如是。莫言有过。是故声闻僧不摄佛。如世尊修多罗说。憍昙弥。施僧亦是供养我。当知是说比丘僧圣僧福田僧。世尊者彼三僧所摄。破烦恼故。圣故。第一义福田故。非声闻僧自觉故
设令广章句 群生大恐怖
无胜甚深相 我今但略说
若广说者众生怖畏。是故我今不广说。章句深达。阿毗昙明净智慧所解。诸论音声妙义于此略说
古昔诸大师 演说无量义
我今随所解 分别说少分
我今于尊者法胜所说中。以少智慧思量撰集造立章句。将以申述助宣遗法。非欲憍慢求名称故。如彼所说。若生诸烦恼是圣说。有漏灭道亦生烦恼。而非有漏增。烦恼非分故。无漏缘烦恼灭而不增。前已说。是故我说增也。无漏缘软中上不增者不然。依增故
决定知此论 章句微妙义
于彼智慧众 勇猛无所畏
于此论章句义味。能决定知善分别说者。于诸智慧众中心无怯畏。善解法相故
我今增益论 其心无所贪
为令智者乐 疾得寂灭乐
经本至略义说。深广难可受持。如虚空论难可了知。前已说。是故增益论本。随顺修多罗义。令易了知。以知义故烦恼则断
杂阿毗昙心论品第十一
已说择品。今当略说诸论。令智者欣乐
离律不律仪 而得于律仪
不因彼致胜 能决定者说
答有。谓无色界没生色界时。无色界凡夫名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色界善恶律仪非分故。从彼命终生色界时得善律仪。色界律仪与心俱故。非胜进。无色界界胜故
颇得沙门果 贤圣离诸过
得有为善法 不名为修习
答有。谓果所摄圣道灭已。然后退。不增进根还得。彼先过去果所摄道先灭故非修。现在因非分故。离诸过者非世俗故。有为者非无为故。善者非不善无记故
道未兴起时 远离诸过咎
解脱时离恶 能决定者说
答有。谓修行者住金刚三昧。除…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