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毗昙心論》十一 ▪第2页
宋天竺叁藏僧伽跋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謂離惡趣。離非男。離卑姓。離不具根。得一因緣。謂生性識宿命。以生識宿命故聞即受持。眷屬信受離衆生過。度叁阿僧祇劫。于百劫中種相報業。除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菩薩精進故。除九劫余九十一劫。有說。二叁阿僧祇非劫阿僧祇。謂劫阿僧祇。生阿僧祇。善行阿僧祇。問相報業爲何等性。答身業口業增上意業。又是思慧性非聞慧。以劣故。非修慧。欲界不定故。閻浮提種非余方。男子非女人。佛出世非不出世。見佛非不見佛。緣造業非緣余。有說。一思願種叁十二相業。後種種業滿。又複說。一定心一行一緣。衆多思願現在前。有願足下安平住果。有願乃至肉髻。彼一一相百福眷屬。福量者。有說。一轉輪聖王福。是名一福量。又複說。一帝釋福。有說。劫成時一切衆生業增上器世界生。是名福量。有說。除近佛地菩薩。諸余衆生福樂自在業。是名一福量。佛無學法是菩提。謂盡智無生智。薩埵求此智故名菩提。薩埵得此菩提覺一切法故名爲佛。雖相報業後得轉輪聖王。而聖王相者當知是余業報。問幾種薩婆多。答
一種異分別 或有說相異
或說分分異 或複說異異
此四種薩婆多。一種異分別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分異非事異。如乳變爲酪舍味力饒益不舍色。如金銀器破已更作余器舍形不舍色。法從未來至現在亦如是。當知此是轉變薩婆多。相異者。過去法與過去相合。不離未來現在相。如人著一色非不著余。彼亦如是。此說有過。若過去諸法不離未來現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義。若爾者則世亂。如人著一色于一色愛著亦行亦成就于余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說世亂。譬亦相違。分分異者。說諸法隨世轉時。分分異非事異。此則不亂建立世。何以故。業別故。謂法未作業說未來。作業說現在。作業已說過去。彼異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前後相待非事異亦非分異。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後相待故。謂觀女則知母。觀母則知女。此最亂建立世。彼說過去世一刹那有叁世。說言觀前起相名未來。觀後起相名現在。問諸師說谛無間等各各異。薩婆多及婆蹉部說次第谛無間等。昙無得等說一無間等。何者爲實。答今當以五支如實說(五支者一曰宗二曰因叁曰譬四曰合五曰結六曰義如下偈說)
次第無間等 智谛異相故
見瓶不見衣 是故彼亦然
修行者先苦無間等。後乃至道。問何故。答智谛異相故。苦集滅道智各異相行別故。若行是苦智。此行非余智。若不爾者無四智建立。谛亦異相。彼逼迫是苦相。生起是集相。寂滅是滅相。出離是道相。非不異智異相谛一無間等。譬如見瓶時不見衣。以瓶衣異相故。以異相故見瓶不見衣見衣不見瓶。彼亦如是。于異相谛見苦時不見余。如是一切。是故次第無間等說一無間等者。彼說于谛一無間等。何以故。信聖賢故。如世尊說。比丘于苦無疑。集亦無疑。滅道亦如是。如燈俱作四事。熱器燒炷油盡破闇。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無間等。彼說智谛異相者不然。一相故。一切慧一智相于一切法境界作無我行。如世尊說。一切法無我。智慧者能見。彼厭于苦時是即道清淨。谛相亦如是說。瓶衣異相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自相無間等非分故。共相境界無間等非自相。謂色等五陰壞相(壞相即無常相)。共境界智一無間等。若異者則自生過次第無間者言。汝言賢聖說者。此則密語。此說有余義。如世尊說。若苦無疑于一切無疑。爲彼疑行故說。若彼苦無間等生。彼疑至竟不行。非數滅故。爲除有余說故世尊說。給孤獨修多羅如是說言。長者于四聖谛次第無間等。如是廣說。所說如燈者。燈有多性多業過。我不取燈事。若分別時燈舍自名。前已說。彼明色入攝力能破闇。彼熱觸入攝能作余事。若不爾者壞決定義。慧不如是。若言同者則有過。若言一相者此亦不然。行別故。無常行智異。苦空無我等行智亦各異如是比。若不爾者無解脫門。不壞行是解脫門(雜觀名爲壞叁脫異觀故不壞)。如汝說緣一切法作無我行。以頓觀一切法故。此則不定思惟分定思惟行各別谛緣。是故不應說彼厭于苦時是即道清淨。不可以厭行緣于滅道。滅道是可樂事故。一切緣者不通一切。相違故。以無我行不即行。此無我行故。自性不自觀故。亦無二決定性。亦不觀相應共一行一緣故。亦不觀共有共。一果一決定故。又說。一切行無常者亦非無常行。作滅無間等。滅者常故。當知彼行遠以向真谛故說。如所說觀此衆生長夜成就身口意惡行。言此衆生即是地獄及余惡趣。實非此人即是地獄。以向地獄故說。彼亦如是。又複是空無間等者則非無願無相。彼一切法境界非分故。莫言有過。是故一切法無我行是不定思惟。定思惟者有漏緣。若不爾者解脫門減。若言自相無間等非分者不然。何以故。以觀故。是自相共相。謂逼迫相是苦相。觀叁谛故是自相。觀陰故是共相。如是一切當知。皆以觀故說自相共相。言不爾者不然。何以故。以不壞觀故。前已說。前說中陰後當說今當說。問爲有中陰爲無。答
當知有中陰 世尊之所說
譬如村間道 彼則有俱過
此說有中陰。何以故。世尊所說故。如世尊說。七士夫趣有中般涅槃。若無中陰者則無中般涅槃。若言有中夭從彼般涅槃者不然。天趣中不說故。世尊修多羅說。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不說有中夭。余亦有過。若說生般涅槃。複有名生天耶。如是一切。阿那含亦應如是說過。是故彼是妄想說。若言壽命中間般涅槃者不然。除郁單曰及後邊菩薩。多有衆生不盡壽而死。此皆是中般涅槃耶。是故此皆有過。問此雲何。答譬如村間道。如從一村至一村。如是死陰生陰。從死陰趣生陰亦如是。如阿濕波羅延經說。若彼處來。如是廣說。若無中陰者則無去來。是故應有中陰。若言爲除有余說修多羅故。世尊說修多羅及偈言。五無間罪作已。次第生無間地獄中。又複爲梵志說偈言。少爲老病漂到于閻王所。梵志無住處亦無有資糧。是故無中陰者此不然。何以故。業趣無間故說修多羅及偈。謂作無間業已必先受無間報。然後受余業報。亦必生地獄趣中。非余趣。如汝所解。世尊說修多羅五無間業作已次第生地獄中。爲要五無間生地獄中。爲二叁四耶。爲更余罪生地獄中耶。當知此經及偈意
若言如影者。如月極遠影現水中。非彼月來至水中。如是死陰生陰如影。衆生生何用中陰爲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彼則有俱過。月及水俱。死陰生陰不俱。是故有過。眼識足下身識譬亦如是。若先取生陰而舍死陰。如折樓蟲者不然。何以故。趣不別及二識合過故。是故說有中陰。如所說四種薩婆多。問爲有一切有爲無。答
當知一切有 非有一切相
一切無一切 無有他相法
此有是薩婆多所立。一切者。謂十二入。彼諸入有自相非余。一切相所作別故。作業別前已說。一切無一切者。謂學法中有學法無無學法。無學法中有無學法亦無學法。如空中亦無有迹。如是比。問此說有雲何無有。答無有他相法。如眼相是眼入。無余入相。相別故。以是故說一切法不雜
一切世悉有 不違其所應
牟尼之所說 聲聞僧無佛
有叁世薩婆多。此薩婆多所立。問何故。答現在世者觀過去未來故施設。若無過去未來者則無現在世。現在世無者亦無有爲法。是故有叁世。莫言有咎。若言久遠是過去當有是未來非是有唯有現在者此不然。何以故。有業報故。世尊說有業有報。非是業報俱現在。若業現在當知報在未來。若報現在當知業已過去。若言俗數說者。亦說作者不可得。若言俗數說有業有報者此亦不然。世尊亦說作者不可得。此亦俗數說耶。神口所說第一義空修多羅。而汝妄想說此有故彼有。如是比。當知如汝說久遠是過去當有是未來非是有唯現在是有者。莫作是說。我亦能說現在者于既往是未來。于當有是過去。此非智者說。如所說若無信等五根。我說是凡夫輩。若學人纏所纏信等五根不現在前道與煩惱不俱故。是故應知有過去未來。若異者聖人應是凡夫。若言得隨生此亦不然。無法得非分故。依處非分故。聲聞僧無佛者。聲聞僧不攝佛。何以故。叁寶不減故。若世尊聲聞所攝。應有叁寶非叁佛。無別體故。歸依及不壞淨念等亦如是。莫言有過。是故聲聞僧不攝佛。如世尊修多羅說。憍昙彌。施僧亦是供養我。當知是說比丘僧聖僧福田僧。世尊者彼叁僧所攝。破煩惱故。聖故。第一義福田故。非聲聞僧自覺故
設令廣章句 群生大恐怖
無勝甚深相 我今但略說
若廣說者衆生怖畏。是故我今不廣說。章句深達。阿毗昙明淨智慧所解。諸論音聲妙義于此略說
古昔諸大師 演說無量義
我今隨所解 分別說少分
我今于尊者法勝所說中。以少智慧思量撰集造立章句。將以申述助宣遺法。非欲憍慢求名稱故。如彼所說。若生諸煩惱是聖說。有漏滅道亦生煩惱。而非有漏增。煩惱非分故。無漏緣煩惱滅而不增。前已說。是故我說增也。無漏緣軟中上不增者不然。依增故
決定知此論 章句微妙義
于彼智慧衆 勇猛無所畏
于此論章句義味。能決定知善分別說者。于諸智慧衆中心無怯畏。善解法相故
我今增益論 其心無所貪
爲令智者樂 疾得寂滅樂
經本至略義說。深廣難可受持。如虛空論難可了知。前已說。是故增益論本。隨順修多羅義。令易了知。以知義故煩惱則斷
雜阿毗昙心論品第十一
已說擇品。今當略說諸論。令智者欣樂
離律不律儀 而得于律儀
不因彼致勝 能決定者說
答有。謂無色界沒生色界時。無色界凡夫名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色界善惡律儀非分故。從彼命終生色界時得善律儀。色界律儀與心俱故。非勝進。無色界界勝故
頗得沙門果 賢聖離諸過
得有爲善法 不名爲修習
答有。謂果所攝聖道滅已。然後退。不增進根還得。彼先過去果所攝道先滅故非修。現在因非分故。離諸過者非世俗故。有爲者非無爲故。善者非不善無記故
道未興起時 遠離諸過咎
解脫時離惡 能決定者說
答有。謂修行者住金剛叁昧。除…
《雜阿毗昙心論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