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广百论释论》

「中观部·瑜伽部」经文1571卷30页码:P0187
唐 玄奘译

  《大乘广百论释论》七

  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 /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破根境品第五

  复次如上所言。后当广破根境等者。我今当说。根是了别境界所依。将欲破根先除其境。境既除已根亦随亡。迦比罗云。瓶衣等物唯色等成。诸根所行体是实有。为破此计。故说颂曰

  于瓶诸分中  可见唯是色

  言瓶全可见  如何能悟真

  论曰。汝宗自说眼等诸根各取自境不相杂乱。眼唯见色。瓶通四尘。岂见色时全见瓶体。此显瓶体非眼所见。非唯色故。犹如声等。岂不瓶体亦是色耶。我不言瓶体唯非色。但言瓶体非唯色成。故所立因无不成失。汝于现事既有乖违。而言悟真。此何可信。如眼所见唯色非瓶。香等亦然。故次颂曰

  诸有胜慧人  随前所说义

  于香味及触  一切类应遮

  论曰。鼻舌身根。其境各异。全取瓶体。义亦不成。瓶非三根所取境界。一一比量如前应知。声既非恒。故此不说类其色等。声亦应然。如是一切瓶衣车等。皆非色根所取境界。非定意识取于外境。必随色根。瓶等既非色根境界。意亦应尔。若不尔者。盲聋等人。亦应了别色等外境。如是瓶等非根所行。皆是自心分别所起。若言瓶等与色等法体无异故。眼等诸根。如取自境。亦取瓶等。是故诸根。亦能渐次取瓶等境。若尔瓶等应是一切色根所行。即违诸根各取自境。或一瓶等体应成多。或许诸根不取瓶等。唯色等体是根境故。色等各别既非是瓶。如何合时成实瓶体。若言瓶等众分合成。见一分时言见瓶等。如见城分亦名见城。此亦不然。城非实故。城体是假。众分合成。见一分时不名全见。瓶等若尔。是假非真。汝等云何执实可见。又见一分言可见者。其理不然。故次颂曰

  若唯见瓶色  即言见瓶者

  既不见香等  应名不见瓶

  论曰。若和合中有众多分。由一分故全得其名。谓于一瓶有色等分。由见色故言见瓶者。所余香等既不可见。应从多分言不见瓶。亦不应言色体是胜。瓶一分故。犹如香等。色等于瓶既无胜劣。应从香等名不可见。世间立名。或从多分。或就最胜。色上全无。香等有一。是故瓶等应从香等名不可见。是则外色亦应非实。是可见性。是瓶衣等不可见法。一分摄故。犹如香等世间共知。瓶色可见。云何得立不可见耶。世间所知随自心变。假说可见非外实色。今遮心外实有可见。故不相违不可见法。无所有故。应不可说。所以者何。可见无故名不可见。无法都无如何可说。可见之法以有体故。可为他说。此亦不然。无体之法亦是说因。若不尔者。不可见言现应无有。又见于色都无所益。何故说色以为可见。非不可见。所以者何。非由能见及不能见。令色有异。云何由见说色可见。非由不见说不可见。如瓶上色是可见故。说瓶可见。瓶上香等不可见故。亦应说瓶。为不可见其理等故。又眼见时。说色可见。眼不见时。亦应说色为不可见。其理等故。瓶之与色。既有可见不可见义。何故今者。偏破可见立不可见。可见起执。遮可见故言不可见。非立瓶色为不可见。又色亦非全体可见。如何由色而说见瓶。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有障碍诸色  体非全可见

  彼分及中间  由此分所隔

  论曰。有障碍色非全可见。彼分中间此分所隔。如隔壁等所有诸色。虽见一分而不见余。故应如瓶名不可见。于诸分中此分非胜。余分为多。此应从多名不可见。粗色渐析未至极微。常有多分。若至极微非色根境。是故诸色皆不可见。岂不极微外面傍布无所障隔。相邻而住全可见耶。众微总相是假非实。一一别相非色根境。有碍极微面有彼此。如何得立色法实有全体可见。虽诸极微总相是假。一一别住实不可见。然诸极微和合相助。不可分析。面有彼此。故一一微其体实有。全分可见。此亦不然。故次颂曰

  极微分有无  应审谛思察

  引不成为证  义终不可成

  论曰。极微亦与余物合故。应如粗物有分是假。破常品中已辨极微有分非实。极微一一既不可见。云何和合相助可见。若相助时。不舍本相。不应相助若舍本相应非极微。以相助时。若如本细应无助力。应不可见。若转成粗应非极微。应假非实审思极微。由有碍故。有分非实不可全见。是故不可引证诸色实而可见。如色由前所说道理。有分无实非色根境。如是一切有质碍法。皆众分成非色根境。为显此义。故复颂曰

  一切有碍法  皆众分所成

  论曰。诸有碍法以慧析之。皆有众分相依而立。析若未尽。恒如粗事。众分合成是假非实。析之若尽便归于空。如毕竟无越色根境。诸可见者皆众分成。世所共知。并假非实。细分障隔不可全见。极微相助。理复不成。诸有碍物皆可析之。尽未尽时归空是假。是故都无真实色法可见可闻可嗅尝等。所诠色法既非根境。能诠亦然。故次颂曰

  言说字亦然  故非根所取

  论曰。一切所闻音声言说。渐次分析至一字名。此亦如前。犹有细分。复渐分析乃至极微。此非所闻。犹有细分。复渐分析乃至都无。析未尽来。是有碍故。常有细分。是假非实。又声细分前后安立。互不相续。体无合义。非实诠表。非实可闻。其理分明。故复别说。若声细分同时而生。非前后立如色细分。萨罗罗萨。如是等字。同时可闻。义应无别。如是已破色等五尘。体是实有色根所得

  复次有说。形色是眼所见。今应征问。如是形色。为离显色。为即显耶。若离显者。应非眼见。离青等故。如乐音等。若即显者。应如显色。亦非眼见。前已广论。又说颂曰

  虽显色有形  云何取形色

  论曰。若离显色别有形者。云何依显而取形耶。如离显色有乐音等。自根取时不依于显。然依显色而取于形。如远见火。知暖总相。是故形色决定应非色根所取。或非眼见。若复有言。不依青等而取形者。应如是破。不动显处形色了别。必色根境。了别为先缘形相故。诸缘形相必色根境。了别为先。如旋火轮形相了别。或如闇中形相了别。有作是言。形显二色其体各别。能了异故。如香味等。现见世间长等青等。能了各异。若尔世间诸大造色。与金银等能了异故。应有别体。因既不定。宗义岂成。或复云何取形色者。若形实有是眼所见。云何依触而取形耶。不见青等依触而取。形既依触而可了知。应如涩等非眼所见。此因若言定依于触而了形者。依于显色。应不了形。若言依触定了形者。触风水等应亦了形。此难非理。我意但言。形可依触而了知故。非眼所见。不言形了依触决然。若尔显色亦依触了。应不可见。如依触故。知火色等。此必长等差别所隔。方可了知。故所立因无不定失。所以者何。若依于触了别青等。定是比知。非眼所见。青等共相此必长等差别所隔。非亲依触。不可难言。形亦应尔。以形于触无决定故。显有决定。故不相类。如是已破离显有形。即显亦非。故次颂曰

  即显取显色  何故不由身

  论曰。形若即是青等显色。显色如形应由身取。是则显色身触应知。即是形故。犹如形色。身触知形不知其显。故知显色非即是形。此意说形非即显色。不同知故。犹如乐音。形若与显非即非离。应如车等其体非真。形体若实。如青色等。应与显色或即或离。又诸形类无别极微。一一极微无长等故。离显极微别有长等。极微自性难可了知。形显极微。量既无别。云何离显别有实形。亦不可说。一一极微有长等相。长等如粗体可分析。何谓极微。又诸极微量无差别。彼此共许。今说极微有长等相便违自宗。汝所学宗许极微量。无差别故。亦应信受。离显无形。若言极微虽无长等而由积集成长等形。即显极微集成长等。何须别执有形极微。又长等形非如青等。极细分析本相犹存。故长等形非色根境。无实体故。犹若空花。若诸极微非实长等。如何积集成长等耶。汝许极微体非粗大。云何积集成粗大耶。是故长等非。实有性。但是青等积集所成

  复次胜论宗中。离色等外别立实有同异性等。彼由能依色等势力为色根境。此亦不然前说色等非色根取。故彼亦非色根境界。彼宗有说。实等要因粗德色德合故方见。若无二德。应如极微及空中风。虽有不见。此亦不然。粗如长等。析即归无。色非可见。并如前说。如何因斯能见实等。彼复有说。所依实等要由能依色故可见。如热水中。水覆火色。虽有火实而不可见。即彼论中有破此说。青等染色染白衣时。不见白色应不见衣。不可说言。由见染色见染所依。染所依实与衣合故。亦得见衣。所以者何。水火二实既共和合。由见水色即见于水。亦应由此见于火实。彼宗二师俱不合理。且借彼一以破彼宗。为破彼执。复说颂曰

  离色有色因  应非眼所见

  二法体既异  如何不别观

  论曰。色所依实名为色因。如是色因若离青等。应如味等非眼所见。色与色因性相若异。如青黄等应可别观。实既离色。不可别观。应如色体无别实性。实之与色亦可别观。如见青黄二解别故。如是二解非色根识。假合生故如非实心

  复次或胜论者作如是言。诸色实有。而言聚色非实有故不可见者。若执一处。有众多色可有此过。我说同类处必不同。故于一处唯有一色。无此过者。此亦不然。若色实有应不可见。无细分故。如虚空等。此因不定。以色性等亦无细分而可见故。汝云何知离色体外别有色性。复云何知色性可见。为破彼执。故说离色有色因等。此中色性说为色因。色智色言藉此生故。若此色性异色体一。周遍一切离青等处。亦应可见离青等处。既不可见。色性定应非眼所见。有作是言。若执色性其体周遍。容有此失。我说色性随自所依。各各不同。无斯过者。此亦不然。若色性等随自所依体不同者。无青等处。青等欻生。有青等处。青等欻灭。尔时色性与所依色。其处不同。应各别立。而汝不许云何无过。若言色性有迁动能。转至余处或复新起。是即此性非一非常。既许一常体应周遍。还同前失。离青等处亦应可见。既不可见。应非眼境。岂不中间或余法上无了因故不可见耶。何名为了因。谓形量差别。若尔色性应不可见。所依诸色无形量故。又此色性应非眼见。体周遍故。如声性等。色与色性体相若异。应可别观如青黄等。然此二种不可别…

《大乘广百论释论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