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上
后魏世佛陀扇多于洛阳译
大乘阿毗昙经中。对如来前为欲显发大乘义故。善住菩萨说。所谓依大乘经。明诸佛如来有十种胜妙胜语。何等为十。一者智依胜妙胜语。二者智相胜妙胜语。三者入智相胜妙胜语。四者入彼因果胜妙胜语。五者入彼修因果胜妙胜语。六者还彼行中差别增上戒胜妙胜语。七者增上心胜妙胜语。八者增上慧胜妙胜语。九者灭除胜妙胜语。十者智胜妙胜语。如是此修多罗句显发。说大乘是佛语。云何显发。如是此说中小乘经不说此十种句。唯大乘中明。所谓阿犁耶识。智依事所说有三种性。一者他性。二者妄分别性。三者成就性。以智相事故。唯记说入智相事者。谓六波罗蜜。入彼因果事者。谓十菩萨地还彼修彼。差别事中受菩萨戒谓增上戒。首楞严虚。空等诸三昧增上心事。说无分别智。谓增上心事说不住涅槃。灭彼果事有三种佛身。一者真身。二者报身。三者应身。彼果智事。说如是此十种句。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显胜说及胜上故。是故如来依为诸菩萨说。以是义故。依大乘教故。诸佛如来说有十种胜妙胜语应知。云何复此十种相胜妙如来胜语。明显大乘是佛语。及遮小乘是非大乘。是以此十句小乘经所不说。而大乘有说。及此十句能令得大菩提善许不相违。为得一切智智故是。中说偈
彼依智相依 彼因及彼果
彼三界差别 彼果及除灭
智及上妙乘 至于胜进修
彼说余处所无有 此见胜因上菩提
佛语说于大乘中 十句胜说于此经
有何义故。此诸十句如是渐次说。是以菩萨从初学已。先应诸法因果依已。应于因缘善巧成。而有于诸缘生法中应相善巧成舍离。横安谤遍善巧故。菩萨如是善学故。于彼善取相中应令证学。是故令诸障中心得解脱。于后入智相行已前修行中令修得六波罗蜜。已深净身心故。是以净心所摄。六波罗蜜故。于诸十地中分别修行三阿僧祇劫。于后令满三种菩萨戒。满已令彼果涅槃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诸十句渐次说。然此说中一切大乘略尽。是中初说智依胜妙胜语。如来经中说。谓阿犁耶识。以阿犁耶识语故。作阿犁耶识语说。如来于大乘阿毗昙经偈中说
无始已来性 一切法所依
有彼诸道差 及令得涅槃
还彼经所说
一切诸法家 彼识一切种
故说为家识 聪明者乘此
此是经证。然复彼何故名阿犁耶识。有生法者。依彼一切诸染法作果。于彼彼亦依诸识作因故。说为阿犁耶识。或复众生依彼为我故。名阿犁耶识。彼亦名阿陀那识。此中有何证如相续解脱经中说
阿陀那识最微深 喻如水波于诸子
我不为凡言说此 莫执取以之为我
彼以何义故名阿陀那识。依一切色相故。及取一切依身事故。如是彼依诸色等根不坏者。乃至命不尽。随顺故。未来取身彼能生取身。是故彼名阿陀那识。彼亦名心。如佛所说心意识尔。是中意有二种依。近作缘事故。近灭识依。与意识作生因。第二意杂四种烦恼。常共同身见我慢爱身及无明。彼是依识所染生。若以一身所生识第二是染境界识义故。取近义故。及不分别义故明二意。是中有偈
杂染障无明 同法及诸五
三昧或胜事 说中应诚患
无想而起我 生顺行无穷
近顺起我相 一切是不成
离染无心事 二三是相违
彼无一切处 执成我等义
心顺正义故 常顺不相违
一切是同行 说无明不离
心及身第三离阿犁耶识更余处无。以是义故。释成阿犁耶识是心事随种子行。彼意及意识。以何义故。说为心种种法。种子习熏聚义故。佛以何义故。小乘经中彼心不说为阿犁耶识及阿陀那识。摄甚微细智义故。彼诸声闻不修学行一切智人智故。是故彼中间释说智。复说释成解脱故不说。诸菩萨者修行一切智人智故。为彼说此识。若不说者离彼识不得解行一切智人智。然复异名。小乘经说彼识。如增一阿含中说。喜乐阿犁耶世间。及着阿犁耶。阿犁耶所成。并求阿犁耶。灭阿犁耶故。说法时亲近正听起随顺心。许取法及次法。如来出世间时。世间说此希有法故如来出思益经中说。以此义故。小乘经亦异名。说此阿犁耶识。大僧祇增一阿含经中亦说彼为根本。如树依根住故。弥沙塞僧中亦说言。乃至世间阴不断。如是异名亦说彼识。或有时节中色及心断时。非阿犁耶识有断义。彼是种子。是故所有彼智所依阿陀那识事。心事。阿犁耶事。根本识事。乃至世间阴事。说彼阿犁耶识。此阿犁耶识转明胜。如王大道。余者复作是言。心意识是一义唯文异。然彼义不成。意及识中义有见异故。是放逸心亦应有异义成。复有余者言。如来阿含中所说。喜乐阿犁耶世间。如是等句者。谓五阴是阿犁耶。余者复言。同贪等乐受是阿犁耶识。或复言。身见是阿犁耶。然彼于阿犁耶识迷痴故。或从闻及解释故。作如是说。依小乘经教分别安故。然彼者此分别安事不成。彼愚痴故。如是分别已。阿犁耶识转胜。成如是差别说故。云何转胜明。如是彼五阴。于恶道生处一向受苦时厌成。彼既是一向厌故不成。有厌乐事。如是彼常求厌离同贪乐受者。从四禅已上无复成厌离。如是彼众生中依止事不成。身见亦同。此法中信无我者厌离成。是故此亦彼者依止不成。然阿犁耶识至内身许事受一向苦道处生者。及苦阴并求解脱者。阿犁耶识中皆自身相彼解脱。不应有从第四禅以上生者。虽有同贪乐厌离。阿犁耶识起我相爱等。如是此诸同法信无我者。虽有厌离身见。而阿犁耶识作爱自身相。如是分别阿犁耶识已。转胜明智是阿犁耶。说傍名及异名。分别安事。然复此相分别事云何得知。彼略有三种。一自相差别处。二因事差别相。三果差别相。是中阿犁耶识自相义者。依一切染等法习故。彼有生因相种子摄取义故。是中因事差别义者。还彼染等诸法中。彼阿犁耶识如是一切种子。一切时作因事现成。是中果差别者。阿犁耶识中所有。彼诸染法依。无始以来习生事。何者是习而以习名。说此有何义。依彼法同生灭故。所有彼生相事此是说。所谓如华薰胡麻。同生灭胡麻故生。彼香因事故生。或多贪欲者有贪习。贪等同生灭。有彼心故。彼因相似生。或复多闻者有多闻习。彼闻忆念已同生灭心中。彼说因相事生故。是以有此习义故。说为法器。亦名持法。如是阿犁耶识中亦如是。何者复彼阿犁耶识中染等诸法种子。为当分别住。为不分别。彼非如物分别。彼处住非不分别。然如是生彼阿犁耶识。彼生胜力故。说为一切种子。云何彼阿犁耶识及诸染法。同时见迭互作因事。所谓如灯焰及炷生烧因同时迭互作因。及如苇束迭互人捉故同时不堕地中。此亦如是。迭互作因事。应知亦如阿犁耶识诸染法作因。诸染法与阿犁耶识。如是因缘差别事。不见有余因缘。云何无分别种种习而与有分别种种诸法因成。所谓如种种色染衣已不见种种色。若彼衣浸在器中。尔时彼诸色种种差别见。非一器中故。如是阿犁耶识种种习薰习薰时虽非种种。能生果时向色器已。无量种种相现诸法种种事。此是大乘中甚微最细因缘。有二种。一者性差别二者爱不爱果差别。是中所有依此阿犁耶识生诸法者。此是性差别种种性分别现缘故。是中迷初因缘者。于阿犁耶识中或言性因事。或言本作因事。或言自在应化因事。或言自身我因相事。或言无因无缘事。第二因缘迷者。复自身计为作者食者。譬如众生盲人彼未曾见象。为彼盲人将示象。诸生盲者或捉象鼻或牙或耳或足或尾或背。彼示已问象何相或说言如犁辕。或言如杵。或言如簸箕。或言如碓臼。或言如苕帚。或言如石山。如是不通达。不知此二种因缘故无明障故如生盲。或计为性或本因或自在或自身或无因或作者。或计为食者。阿犁耶识如象。性相自体不知故。略说阿犁耶识因事及果事报识一切种子性已。是故三界中摄一切身及一切道。是故说五偈
内外不分明 而说相顺事
彼一切真实 说为六种子
空及同诸大 彼亦说随顺
定而忘诸缘 及自果将来
彼见而无记 或顺彼无余
薰彼非余处 然彼是习相
六无有顺义 二别相违故
诸念无同故 生余随顺故
内外诸种子 彼说为生因
不续取尽故 自然坏遍故
所有余六转顺识。彼一切身道处受果报。应知如中边分别论说
一是作缘识 第二受果报
分别受报者 同发诸心尔
彼诸识迭互作缘故。大乘阿毗昙修多罗有偈
一切诸法依 如是彼诸识
迭互作果事 一切及因事
若此诸识迭互作因缘果者。初因缘及彼第二因缘有何缘。谓增上缘。然此六识有几缘所生。增上念次第等缘生。是此余三种因缘。世间者至爱不爱道。及受果报者四缘成。以分别明此阿犁耶识。傍名及相复云何得知。唯是阿犁耶识如是傍名说及如是相。而非是六种转顺识尔。如是中间差别安阿犁耶识已。是故不成染净事烦恼事及业事生染事不成。世间出世间净事不成。云何烦恼染事不成。是以六识身中烦恼染习种子作事不成如是。彼眼识贪烦恼使等同生灭彼。是彼者薰有子。及非与眼识灭已。余识中间以非习。及不见习所依。既无眼识前灭。眼境中间同贪等生无故。是故过去者不成。如过业果报生。然彼眼识贪等同生故习不成。彼贪所依故。及贪不坚。非余诸识别体故。诸识同时生灭无故非自性。余性可有同生灭。如是故。非眼识贪等烦恼及使薰成。非彼识及识所薰。如眼识。如是余六转顺识等如顺释。应知所有非想以上灭已。此处生烦恼染。彼初生识彼亦无种子生同依止。彼习过无故。以生烦恼对治识。彼余一切世间识灭已。中间阿犁耶识烦恼及使种子。彼对治识中。不成于诸烦恼性解脱故。及同生灭无故。后复更生世间识故久灭无已同依彼习应离种子生中间阿犁耶识。是故中间阿犁耶识烦恼染事不成。云何业染不成。行缘识不顺义故。彼无取缘有。亦不顺故。云何生染不成。取后身身不顺义故。不入定地中灭已在中阴。念杂染意识取后身。然彼杂染意识中阴中灭已。彼以歌啰啰故。母腹中托。若唯意识托者。托已彼依力故。母腹中应有依识行。是以二种意识从母胎应有。同…
《摄大乘论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