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2卷31頁碼:P0097
後魏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上

  後魏世佛陀扇多于洛陽譯

  大乘阿毗昙經中。對如來前爲欲顯發大乘義故。善住菩薩說。所謂依大乘經。明諸佛如來有十種勝妙勝語。何等爲十。一者智依勝妙勝語。二者智相勝妙勝語。叁者入智相勝妙勝語。四者入彼因果勝妙勝語。五者入彼修因果勝妙勝語。六者還彼行中差別增上戒勝妙勝語。七者增上心勝妙勝語。八者增上慧勝妙勝語。九者滅除勝妙勝語。十者智勝妙勝語。如是此修多羅句顯發。說大乘是佛語。雲何顯發。如是此說中小乘經不說此十種句。唯大乘中明。所謂阿犁耶識。智依事所說有叁種性。一者他性。二者妄分別性。叁者成就性。以智相事故。唯記說入智相事者。謂六波羅蜜。入彼因果事者。謂十菩薩地還彼修彼。差別事中受菩薩戒謂增上戒。首楞嚴虛。空等諸叁昧增上心事。說無分別智。謂增上心事說不住涅槃。滅彼果事有叁種佛身。一者真身。二者報身。叁者應身。彼果智事。說如是此十種句。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顯勝說及勝上故。是故如來依爲諸菩薩說。以是義故。依大乘教故。諸佛如來說有十種勝妙勝語應知。雲何複此十種相勝妙如來勝語。明顯大乘是佛語。及遮小乘是非大乘。是以此十句小乘經所不說。而大乘有說。及此十句能令得大菩提善許不相違。爲得一切智智故是。中說偈

  彼依智相依  彼因及彼果

  彼叁界差別  彼果及除滅

  智及上妙乘  至于勝進修

  彼說余處所無有  此見勝因上菩提

  佛語說于大乘中  十句勝說于此經

  有何義故。此諸十句如是漸次說。是以菩薩從初學已。先應諸法因果依已。應于因緣善巧成。而有于諸緣生法中應相善巧成舍離。橫安謗遍善巧故。菩薩如是善學故。于彼善取相中應令證學。是故令諸障中心得解脫。于後入智相行已前修行中令修得六波羅蜜。已深淨身心故。是以淨心所攝。六波羅蜜故。于諸十地中分別修行叁阿僧祇劫。于後令滿叁種菩薩戒。滿已令彼果涅槃及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是諸十句漸次說。然此說中一切大乘略盡。是中初說智依勝妙勝語。如來經中說。謂阿犁耶識。以阿犁耶識語故。作阿犁耶識語說。如來于大乘阿毗昙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  一切法所依

  有彼諸道差  及令得涅槃

  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  彼識一切種

  故說爲家識  聰明者乘此

  此是經證。然複彼何故名阿犁耶識。有生法者。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于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說爲阿犁耶識。或複衆生依彼爲我故。名阿犁耶識。彼亦名阿陀那識。此中有何證如相續解脫經中說

  阿陀那識最微深  喻如水波于諸子

  我不爲凡言說此  莫執取以之爲我

  彼以何義故名阿陀那識。依一切色相故。及取一切依身事故。如是彼依諸色等根不壞者。乃至命不盡。隨順故。未來取身彼能生取身。是故彼名阿陀那識。彼亦名心。如佛所說心意識爾。是中意有二種依。近作緣事故。近滅識依。與意識作生因。第二意雜四種煩惱。常共同身見我慢愛身及無明。彼是依識所染生。若以一身所生識第二是染境界識義故。取近義故。及不分別義故明二意。是中有偈

  雜染障無明  同法及諸五

  叁昧或勝事  說中應誠患

  無想而起我  生順行無窮

  近順起我相  一切是不成

  離染無心事  二叁是相違

  彼無一切處  執成我等義

  心順正義故  常順不相違

  一切是同行  說無明不離

  心及身第叁離阿犁耶識更余處無。以是義故。釋成阿犁耶識是心事隨種子行。彼意及意識。以何義故。說爲心種種法。種子習熏聚義故。佛以何義故。小乘經中彼心不說爲阿犁耶識及阿陀那識。攝甚微細智義故。彼諸聲聞不修學行一切智人智故。是故彼中間釋說智。複說釋成解脫故不說。諸菩薩者修行一切智人智故。爲彼說此識。若不說者離彼識不得解行一切智人智。然複異名。小乘經說彼識。如增一阿含中說。喜樂阿犁耶世間。及著阿犁耶。阿犁耶所成。並求阿犁耶。滅阿犁耶故。說法時親近正聽起隨順心。許取法及次法。如來出世間時。世間說此希有法故如來出思益經中說。以此義故。小乘經亦異名。說此阿犁耶識。大僧祇增一阿含經中亦說彼爲根本。如樹依根住故。彌沙塞僧中亦說言。乃至世間陰不斷。如是異名亦說彼識。或有時節中色及心斷時。非阿犁耶識有斷義。彼是種子。是故所有彼智所依阿陀那識事。心事。阿犁耶事。根本識事。乃至世間陰事。說彼阿犁耶識。此阿犁耶識轉明勝。如王大道。余者複作是言。心意識是一義唯文異。然彼義不成。意及識中義有見異故。是放逸心亦應有異義成。複有余者言。如來阿含中所說。喜樂阿犁耶世間。如是等句者。謂五陰是阿犁耶。余者複言。同貪等樂受是阿犁耶識。或複言。身見是阿犁耶。然彼于阿犁耶識迷癡故。或從聞及解釋故。作如是說。依小乘經教分別安故。然彼者此分別安事不成。彼愚癡故。如是分別已。阿犁耶識轉勝。成如是差別說故。雲何轉勝明。如是彼五陰。于惡道生處一向受苦時厭成。彼既是一向厭故不成。有厭樂事。如是彼常求厭離同貪樂受者。從四禅已上無複成厭離。如是彼衆生中依止事不成。身見亦同。此法中信無我者厭離成。是故此亦彼者依止不成。然阿犁耶識至內身許事受一向苦道處生者。及苦陰並求解脫者。阿犁耶識中皆自身相彼解脫。不應有從第四禅以上生者。雖有同貪樂厭離。阿犁耶識起我相愛等。如是此諸同法信無我者。雖有厭離身見。而阿犁耶識作愛自身相。如是分別阿犁耶識已。轉勝明智是阿犁耶。說傍名及異名。分別安事。然複此相分別事雲何得知。彼略有叁種。一自相差別處。二因事差別相。叁果差別相。是中阿犁耶識自相義者。依一切染等法習故。彼有生因相種子攝取義故。是中因事差別義者。還彼染等諸法中。彼阿犁耶識如是一切種子。一切時作因事現成。是中果差別者。阿犁耶識中所有。彼諸染法依。無始以來習生事。何者是習而以習名。說此有何義。依彼法同生滅故。所有彼生相事此是說。所謂如華薰胡麻。同生滅胡麻故生。彼香因事故生。或多貪欲者有貪習。貪等同生滅。有彼心故。彼因相似生。或複多聞者有多聞習。彼聞憶念已同生滅心中。彼說因相事生故。是以有此習義故。說爲法器。亦名持法。如是阿犁耶識中亦如是。何者複彼阿犁耶識中染等諸法種子。爲當分別住。爲不分別。彼非如物分別。彼處住非不分別。然如是生彼阿犁耶識。彼生勝力故。說爲一切種子。雲何彼阿犁耶識及諸染法。同時見疊互作因事。所謂如燈焰及炷生燒因同時疊互作因。及如葦束疊互人捉故同時不墮地中。此亦如是。疊互作因事。應知亦如阿犁耶識諸染法作因。諸染法與阿犁耶識。如是因緣差別事。不見有余因緣。雲何無分別種種習而與有分別種種諸法因成。所謂如種種色染衣已不見種種色。若彼衣浸在器中。爾時彼諸色種種差別見。非一器中故。如是阿犁耶識種種習薰習薰時雖非種種。能生果時向色器已。無量種種相現諸法種種事。此是大乘中甚微最細因緣。有二種。一者性差別二者愛不愛果差別。是中所有依此阿犁耶識生諸法者。此是性差別種種性分別現緣故。是中迷初因緣者。于阿犁耶識中或言性因事。或言本作因事。或言自在應化因事。或言自身我因相事。或言無因無緣事。第二因緣迷者。複自身計爲作者食者。譬如衆生盲人彼未曾見象。爲彼盲人將示象。諸生盲者或捉象鼻或牙或耳或足或尾或背。彼示已問象何相或說言如犁轅。或言如杵。或言如簸箕。或言如碓臼。或言如苕帚。或言如石山。如是不通達。不知此二種因緣故無明障故如生盲。或計爲性或本因或自在或自身或無因或作者。或計爲食者。阿犁耶識如象。性相自體不知故。略說阿犁耶識因事及果事報識一切種子性已。是故叁界中攝一切身及一切道。是故說五偈

  內外不分明  而說相順事

  彼一切真實  說爲六種子

  空及同諸大  彼亦說隨順

  定而忘諸緣  及自果將來

  彼見而無記  或順彼無余

  薰彼非余處  然彼是習相

  六無有順義  二別相違故

  諸念無同故  生余隨順故

  內外諸種子  彼說爲生因

  不續取盡故  自然壞遍故

  所有余六轉順識。彼一切身道處受果報。應知如中邊分別論說

  一是作緣識  第二受果報

  分別受報者  同發諸心爾

  彼諸識疊互作緣故。大乘阿毗昙修多羅有偈

  一切諸法依  如是彼諸識

  疊互作果事  一切及因事

  若此諸識疊互作因緣果者。初因緣及彼第二因緣有何緣。謂增上緣。然此六識有幾緣所生。增上念次第等緣生。是此余叁種因緣。世間者至愛不愛道。及受果報者四緣成。以分別明此阿犁耶識。傍名及相複雲何得知。唯是阿犁耶識如是傍名說及如是相。而非是六種轉順識爾。如是中間差別安阿犁耶識已。是故不成染淨事煩惱事及業事生染事不成。世間出世間淨事不成。雲何煩惱染事不成。是以六識身中煩惱染習種子作事不成如是。彼眼識貪煩惱使等同生滅彼。是彼者薰有子。及非與眼識滅已。余識中間以非習。及不見習所依。既無眼識前滅。眼境中間同貪等生無故。是故過去者不成。如過業果報生。然彼眼識貪等同生故習不成。彼貪所依故。及貪不堅。非余諸識別體故。諸識同時生滅無故非自性。余性可有同生滅。如是故。非眼識貪等煩惱及使薰成。非彼識及識所薰。如眼識。如是余六轉順識等如順釋。應知所有非想以上滅已。此處生煩惱染。彼初生識彼亦無種子生同依止。彼習過無故。以生煩惱對治識。彼余一切世間識滅已。中間阿犁耶識煩惱及使種子。彼對治識中。不成于諸煩惱性解脫故。及同生滅無故。後複更生世間識故久滅無已同依彼習應離種子生中間阿犁耶識。是故中間阿犁耶識煩惱染事不成。雲何業染不成。行緣識不順義故。彼無取緣有。亦不順故。雲何生染不成。取後身身不順義故。不入定地中滅已在中陰。念雜染意識取後身。然彼雜染意識中陰中滅已。彼以歌啰啰故。母腹中托。若唯意識托者。托已彼依力故。母腹中應有依識行。是以二種意識從母胎應有。同…

《攝大乘論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