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论》上 ▪第3页
本无阙第一品名目) / 坚意菩萨造 / 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瓶故。不得为异。泥团于微尘为作者。于瓶为作。若作与作者异。泥于微尘瓶但名异。不应有二。以是故作与作者。不得为异。因缕成[叠*毛]。因蒲成席。皆亦同是说。复次若有一瓶异则一切法坏。何以故。若有一非瓶。离应有瓶。若有一是瓶。则为多瓶。有一非故。异亦应非。是则无瓶。以是义故。汝计异者。即坏一切法。问曰。如此说者。非坏一切法。何以故。有一依瓶立。是故有一瓶等皆成。答曰。若有一与瓶合。有一应是瓶。若瓶与有一合。瓶亦应名有一。以有一合故。不得为异。复次有一异者。犹如白[叠*毛]。此亦有过。何以故。白则非[叠*毛]。[叠*毛]亦非白。白与[叠*毛]异。余物亦然。如烧[叠*毛]时。白不应烧。若[叠*毛]烧时。白亦烧者不得为异。汝今以言物异相异。此事不然。汝先言。六事各异。此则应遮。问曰。尼健陀先言一异。有何过耶。答曰。汝所谓一异者。或说作以作者一。或说作以作者异。此亦多过。问曰。有何过耶。答曰。若作即是作者。事则不成。若作与作者异。事亦不成。何以故。因果各异。云何为一。以众缘成果故。不得为异。作相作者相。亦皆如是。问曰。如瓶相破。而体不破。以体不破故。亦得为异。以见体在。而相破故。若破瓶时。本成体无。不得为异。答曰。若言一。同僧佉破。若言异。同比舍师破。如叶青[叠*毛]白。亦皆俱破。问曰。若提子计不一不异。有何过耶。答曰。前三计者。各有所执。汝说不一。应当是异。若说不异。即应是一。何所执故。而言不一不异。若无所执。妄有所说。则坏法相。问曰。汝说大乘。亦无所执。汝亦应坏一切法相。答曰。我之所执。世间现见。是因缘法。汝之所说。但是颠倒不顺法相故。问曰。何者是法相。而说我坏法相耶。答曰。无体相者。即是体相。问曰。云何无体相。为体相耶。答曰。空名无体相。问曰。云何名空。以有为空。以无为空耶。答曰。我不以有义故名空。亦不以无义故名空。以离于有无故名为空。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执有名为常 计无则为断
若离于有无 是名真实空
复次如龙树中论中说偈
执有取体相 执无著无体
不存于有无 是名真实观
以是故。以离有无名空。离断常故。名为中道。若能觉悟如是法相故名为佛。是故十二因缘义。名之为空。问曰。十二因缘以何为证。而知为空。答曰。譬如瓶泥团轮绳。及以陶师。众缘和合。然后成瓶。非即泥团是瓶。亦非离泥团有瓶。但假名说瓶。属众因缘。无有体相。无体相故无生。无生故体相寂灭。因缘所成。是故无体。若诸法定有自体。不假因缘。则无是处。以无自相故无瓶。瓶无故一切法亦无。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一法若有体 诸法亦复然
一切法本无 因缘皆悉空
真实观一法 诸法不二相
谛了是空已 则见一切空
问曰。因缘生法。即是体相。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有体相。若无体相。非汝所及。如汝所说。以因缘为体相者。因缘从他生故。云何有体。言体相者。自性而起。不属因缘。若属因缘。则无自性。譬如假借非自有也。是故因缘假他而成。无有自体。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因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体相
问曰。诸法体相。世间现见。云何无耶。答曰。是事不然。凡愚妄见。此非可信。生灭之法。皆悉是空。生灭流速。无暂停时。相似相续故。妄见为实。犹如灯炎。念念生灭。凡夫愚人。谓为一炎。亦如駃流。影响幻炎。如佛所说。幻及幻者。都无所有。而妄见者。谓之为实。若是实者。饿鬼不应见水为火。沙石脓血。而诸众生。以善恶故。随业所见。若有净心。利根众生。则能见空。夜叉饿鬼。远见其水。近则见火。便生疑惑。若物有实。不应二见。以二见故。则知非实。但妄见故。当知一切诸法皆无体相。以无体相故。都无生灭。问曰。若一切法无生无灭。云何得有来去计断常过。答曰。以见种子故。便计来去。若得法空。则离断常。如因种子有芽茎枝叶花果次第而见芽生故种子灭。是以不断。乃至果生故花灭。亦无常过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诸法相续有 则非是断灭
因灭故果生 不得名为常
以是故。见因缘空。即离断常。问曰。痴因缘行。云何而得离于断常。答曰。因无明故。有善恶行。乃至因生故有老死。凡夫不解因缘相续。妄计为实。无明体空故。行亦体空。乃至生体空故。老死体空。以世间假名有相续故。无断灭过。念念不住。无有常过。以凡夫众生死此生彼。相似相续故。如佛所说。第一义中。无有众生死此生彼。但以世谛假名说故。识为种子。行业为田。以慢土覆。无明为粪。爱水为润。父母精气。众缘和合。生名色芽。是故名色无有自体。犹如床脚。相假而用。初名歌罗罗。二名安浮陀。三名肉段。四名坚实。五名诸炮开张。六名为触。生法次第。相假而有。不名为断。菩萨善解因缘法故。即知其空。以因缘空故。一切法空。解法空故。无断常过如出胎经中佛所说偈
随假名字 而得诸法 名中无法
是则真实
以是故。非言说故。有法。若随名字。有诸法者。法则多体。犹如空法。无一无多。问曰。若一切法无体。汝言有过现见有故。答曰。若法是有。言无则过。法既非有。云何言过。以是故。诸法如初。后亦复然。若诸法定有体相。后涅槃时。应是断灭。若先非是空。后言空者。则是邪见。坏于正法。亦无解脱。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不空而见空 我应得涅槃
邪见非涅槃 如来之所说
诸法本空故。恒见是空。如过去佛所见空相。今亦复然。是故我说因缘法空。是则无过。如是先立第一义谛。后分别世谛。我及众生。作与作者。乃至一异。则无过失。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不说分别谛 不得于实谛
若不得实谛 则无得涅槃
复次说偈
诸佛演说法 常依于二谛
分别于世谛 及与第一义
若不能分别 真俗二圣谛
如是则不知 佛法甚深义
是故因缘法空。名为真如。法性实际。是名修习第一义禅。见因缘空。即是空解脱门。若见空者。则不见诸法相。是名无相解脱门。见无相故。无所愿求。是名无愿解脱门。安住如是三解脱门。识种子于三界内。则更不生名色等芽。识无取着。灭三有苦。三有灭故。得寂灭涅槃。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识是种子义 游行于六处
若见诸尘空 有芽则断灭
问曰。菩萨度空。出于生死。云何能得胜于声闻。答曰。菩萨得世间利。出世间利。度尔炎地故。虽出世间。能住世间。教化众生。声闻不然。怖畏生死。求速灭度。以出世间道。见于法界。见法界已。到涅槃岸。菩萨不尔。何以故。菩萨见众生苦。起大悲心。为欲度彼坚住庄严。于阿僧祇劫。修行出世间道。于一念顷。观一切法界。观法界已。众生缘故。不取果证。乃能度脱。如佛阿耨大池经中说。譬如二人欲堕山顶。一人有力。善巧方便。以巧便故。虽堕还起。得升山顶。一人力少。复无方便。即住退堕。不能复起。菩萨于无为法中。不证不着。如善巧人得升山顶。声闻之人。以证着无为故。如少方便者。堕而不起。譬如长者唯有一子。以饥俭故。远至他国。经数十年。长者后时。住一大城。其家巨富。多积珠珍。渐得佣力故。还来本国。菩萨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到尔炎地。向于涅槃。以愍众生故。还入生死。于阿僧祇劫。久受勤苦。菩萨摩诃萨乘大苦乘。求无上果不可思议。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是故超度尔炎之地云何菩萨乘大苦乘。譬如有人乘船入海。遇大恶风涛波如山。有如是等无量众难。诸伴心急。生大恐怖。是时船师巧持帆故。能度众难有福德人。得度难已。获大珍宝。菩萨摩诃萨处生死海。亦复如是。为恶知识不信所难。趣向恶道。第一阿僧祇劫。修治净地行。求净解脱。第二阿僧祇劫。修净禅定行。第三阿僧祇劫。修净智慧行。除尔炎地障。是故菩萨名乘苦乘。满足十地。得无疑无障。一切行具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以尔炎智。得成大果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入大乘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