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资粮论》

「论集部」经文1660卷32页码:P0517
隋 达磨笈多译

  《菩提资粮论》一 ▪第2页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

  亦施心与头  举身悉能舍

  修行布施时  常于受者所

  应生福田想  亦如善眷属

  布施诸果报  具足善聚集

  回向为自他  成佛及净土

  菩萨所行施  正回向佛体

  此菩萨陀那  得名波罗蜜

  若彼若此岸  亦无能说者

  施果到于彼  说为施彼岸

  今说施主差别

  不贪于爱果  悲故三轮净

  正觉说彼施  是为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  正作当亦作

  若作如是舍  佣赁非布施

  贪增施果故  随须即能舍

  说为息利人  智念非施主

  不贪增益果  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  余皆是商贩

  如大云遍雨  诸处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  余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报  哀愍与须者

  施主于众人  犹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  受者及施者

  而常乐布施  此名为施主

  若不分别佛  菩提与菩萨

  而为菩提施  彼当速成佛

  问已解释陀那波罗蜜。今应说尸罗波罗蜜。答波罗蜜义如前解释。尸罗义今当说。以尸罗故说为尸罗。言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戒苦戒等。又清凉义。为不悔因离心热忧恼故。又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又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又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又端严义。以能庄饰故。又净洁义。能洗恶戒垢故。又头首义。能为入众无怯弱因故。又赞叹义。能生名称故。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转生。于中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是三种身戒。远离妄语破坏语粗恶语杂戏语等。是四种口戒。远离贪嗔邪见等。是三种意戒。如是等身口意善行所转生十种戒。与贪嗔痴所生十种恶行为对治。彼十种恶行下中上常习近故。堕于地狱畜生阎摩世等。如前数十种善行戒。若不与觉分相应。下中上常习近故。随福上上差别。当得天人差别。若与觉分相应十种善行。戒上上常习近多作。故当得声闻地及菩萨地中转胜差别。又此菩萨戒聚。有六十五种无尽。如无尽意经中说当知。又略说有二种戒。谓平等种莳戒。不平等种莳戒。平等种莳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积聚故。于生生中种莳。若界若富乐。若声闻独觉。若相报若净土若成熟众生。若正遍觉等。彼皆说名平等种莳戒。与此相违。名不平等种莳戒。复有二种戒谓有作戒无作戒。若于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与此相违名无作戒。复有九种戒。谓凡夫戒。外道五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无色界天子戒。诸学无学声闻戒。独觉戒。菩萨戒。凡夫戒者。入生处故尽。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尽。人戒者。十善业道尽故尽。欲界天子戒者。福尽故尽。色界天子戒者。禅那尽故尽。无色界天子戒者。三摩钵帝尽故尽。诸学无学声闻戒者。究竟涅槃故尽。独觉戒者。阙大悲故尽。菩萨戒者。则无有尽。以此戒能显明诸戒故。种子相续无尽故。菩萨相续无尽故。如来戒无尽故。以此因缘。菩萨戒者说名无尽。诸菩萨戒。回向菩提故。说名戒波罗蜜。此中有输卢迦

  犹如父爱功力子  亦如自身爱寿命

  出离有爱戒亦尔  大心健者之所爱

  此戒牟尼习近已  解脱于欲离有爱

  似乌凡人所弃舍  智者常当爱此戒

  此戒利益于自他  令身端严离忧乏

  此世他世胜庄严  是戒智者当所爱

  此戒不由于他力  非不可得非乞求

  皆因自力而得之  是故上人爱此戒

  财物国境并土地  自身肌肉及以头

  皆能舍之不舍戒  为欲净彼胜菩提

  假使从天坠于地  设令自地升于天

  为满离垢无染地  应当决定不移动

  若已满足戒方便  此时即得第二地

  既得离垢清净地  是时成就心所欲

  若复天人修罗世  及畜生中可化者

  善知教化方便已  随念往彼利益之

  或以布施摄众生  或以爱语入其意

  或复与其安隐利  或与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为其主  或居天众而自在

  彼彼方便引导之  悉当安置于白法

  具足实戒神通故  便能干竭于大海

  世间尽时火增盛  于刹那顷悉能灭

  观于世间种种恼  恼而生病由离亲

  智者有戒通方便  为世亲依示胜道

  问已解释尸罗波罗蜜。今应说羼提波罗蜜。答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诸苦乐。其志堪忍不高不下心无染浊。此名略说羼提。若自在说。则施设为三。谓身住持。心住持。法住持。于中身住持忍者。谓身所遭苦。若外有心无心不爱之触。所生身苦堪忍不计。此名身住持忍外所生者。谓以食因缘故起怖嗔痴。及蚊虻蛇虎师子熊等二足四足多足。诸有心物无量因缘逼恼于身。或复来乞手足耳鼻头目支节。而割截之。于此恶事心无闷乱亦无动异。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风盛日寒热雨雹击触因缘。诸无心物来逼恼时。遍身苦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内身所起界动因缘故。风黄痰癊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极为身苦。于逼恼时能忍不计。亦名身住持忍。于中心住持忍者。若有骂詈嗔嫌呵责毁谤挫辱欺诳等不爱语道。来逼恼时。其心不动亦无浊乱。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种世法所触。谓得利失利好名恶名讥誉苦乐中。心无高下不动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断顺眠嗔故。无杀害心。无结恨心。无斗诤心。无诉讼心。自护护他。于众生中慈心相应。与悲共行起欢喜意恒作舍心。此等亦名心住持忍。于中法住持忍者。于内于外如实观察故。外者。谓骂詈杀害等。骂詈者。声字和合同时不散。以刹那故。字空故。声如响故。不可说次第相应义。此中无有骂詈。但诸余凡夫虚妄分别而生嗔怒。若字与声自性义中知不可得。心则随顺不相违背。平等忍受。此名法住持忍。又于杀害者所。当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无心。则如草木壁影等故。心亦非害者。以心非色。无所触碍故。于第一义中无杀害者。作是观时。不见杀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忍。内者。谓观内法时。作如是念。色如聚沫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空故。离我我所故。受如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刹那生灭故。空故。离我我所故。于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受想行识。识非我识非我所。此等诸法从缘而生。若从缘生则自性无生。若自性无生则无能害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诸法自性皆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于身心法中。作自性观时。即是顺无生忍。此名略说羼提波罗蜜。如修多罗中具说。此中有圣者颂

  怨亲及中人  悲念常平等

  嗔因尚无有  何得嗔众生

  善修习常慈  众生同己体

  平等无有二  云何怒众生

  心常舍离嗔  多生于爱喜

  健者既无碍  云何与世违

  于诸众生所  常求作利祐

  云何无嗔恚  得加众生恶

  世间八法触  其心不动摇

  譬如口吹山  应知彼得忍

  深心离诸垢  碍事不能污

  如泥泥虚空  应知彼得忍

  于身无所爱  于命不亦贪

  诸怨悉不能  动其相续志

  于非可爱声  安心犹如响

  诸言亦如化  忍心便在手

  不于五众中  取我及命相

  身亦非我所  应知彼得忍

  若不见于我  及我所自性

  便得无生忍  佛子最安隐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菩提资粮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