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摩诃衍论》四 ▪第2页
龙树菩萨造 /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攀妄显真门者。法身般若不能自显。当待不觉然后方乃赞扬名义具足现前。譬如勇猛丈夫伏诸军众。然后方乃得高胜位故。如本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故
已说根本无明住地门。次说眷属无明住地门。此决择中自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显示微细眷属门。二者显示粗重眷属门。初门云何
本曰。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第一门言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即是显示末相承赖本体之气力故而得成立。复彼本体为受末相之枝养故而得止住。譬如父子互相为因得成立故。是故说言相应不离。若如是说。八地已上诸菩萨等。应断无明同妙觉耶。是事不尔。虽断粗相。微细三相犹未断故。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三相中第一业相。能见所见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动隐流之义故名为业。如是动流只由不觉。若觉不动动即有苦。所以者何。业相之初果不离无明之初因故。如本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故。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转作能缘流成了相。若无业相动念之分位。当无了别转相之见分。依此动作彼转名为转相。如本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即无见故。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故。戏论境界具足现前。所缘相分圆满安布。若离了别见识之分位。即无所缘境界之尘相。依此见分现彼相分。譬如依明镜故现诸色像名为现相。如本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如是三相虽名字别是示本识。前决择中已广说故。此中三相初能及所同体无别。中唯能见则无所见。后能与所具足圆满。根本无明复有何别。此何所疑。无明自体不明了故。所谓若言心体无动。就此时故名无明者。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三者分言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故。若言动是业识分位非无明者。此事亦不尔。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故。动起二文皆就业识作如是说。非彼无明。所以者何。能动能起根本无明。随动随起即是业识。以此义故无相违过。若尔根本无明自体。如何能动心体能起诸念。此处难了。十地非境三贤不量。唯佛穷了不可妄说。然依经说假言强称但曰不觉。得有因缘次决择中自当显说。业相细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何因缘故立动名字释业相耶此事亦复不可妄说。唯依经说作如是言。业相本识。无能了作无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义故。名为键摩而已。若有众生须种种辞绮语此处。咄哉终日不堪了说
已说显示微细眷属门。次说显示粗重眷属门
本曰。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论曰。如是六相皆意识地非余识法。所以者何。大本经中如是说故。此决择分当释何经。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依此经文作解释故。起六相文。今此经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七种转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粗重相故。如经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黄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宝珂等珠出现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着和合种种诸善美乐具。能起身识。甘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如经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如是。如经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变作波浪。如经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阙失。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无有二相。无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无相。皆以无相故无相亦无相。如经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此楞伽经凡明几识。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略说门。二者广说门。如是二门中三本各异说。云何异说。谓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识。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四种识。广说有七种识。云何为四。谓业识转识现识分别事识。如是三经直是真说。当应归依。何等楞伽。因缘楞伽沙罗楞伽。盘尸多楞伽等此四种经。即是伪假说故不可归依。今当依彼十万六千嗢拖南颂大本楞伽。三经异相安立会释。如其次第应审观察。初契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何故此经意识细分末那陀识。三细之中业识转识。且略不示。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举两显三备数门。二者率上达下备数门。初门云何。谓举粗强显细劣故。此义云何。于三细中粗是现识。于七识中强是意识。举粗现识显细业转。唯言现识。举强意识示劣末那。唯言意识。是故言略而义圆耳。是名举两显三备数门。后门云何。谓浑前后满名字故。此义云何。经上文言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第一转相。即是三细所摄转识。第二业相。即是三细所摄业识。第三真相。即是意识细分所摄之末那识。率此经文及于下文。圆满名字义理具足。是名率上达下备数门。此契经中八种识者。阿梨耶末那意识及五识身。是名为八。何故成八。一意识中分七种故。中契经中第一了别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二分别事识。直是意识。义如前说。同说末那。彼初经中名言真相。此中经中智相识者。异名同义。末那位中始有慧数。分别于尘名智相识。如是智识所缘境中。作真实之相解。而转故名真相。此中八识比前可知。后契经中四种识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说。言七识者。末那意识总为一故。粗细虽别唯一识故。法界法轮契经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识当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种。何故今说一体无别。经意别故无相违过。谓彼经中立别种故。今此经中立同种故。以何文故。分明现知分别事识。不依末那而得生起。楞伽经中明了说故。彼契经中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了别事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有差别迭共为因。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为因。由此文故明知意识。唯以现相阿梨耶识为内所依。生起动转不依末那。复次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妙严菩萨则白佛言。粗相意识细相意识。以何为因以何为缘。相续而转。佛言如是粗细意识。以现镜识而为其因。以六尘境而为其缘。相续而转故。以此义故。第七末那缘六尘境。为所缘转义已成立。何以故。经伽他中作如是说。境界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复次若有众生。经现识者即是末那。是故意识以之为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
已说经本。次释论文。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者。即是初门。此文为明何义。谓为显示彼一意识六种粗相。现镜识中六尘境界以为起缘。现镜识体以为依因。得长相续具足转故。若尔何故。唯言以境界为缘。不说以彼本识为因。义相显故且略而已。其理非无。若尔现识即应末那。为彼意识亲所依故。犹如意根。解释此义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遮意。二者许意。遮者遮别种故。许者许阿梨耶末那故。如是疑难至大末那决择分中其理自显。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执。第二二相即是人执。第三二相即是业因果报别相。复次初二地上所断。中二三贤所断。后二十信所离。复次初二则是细相。后有四相则是粗相。复次初一则是细相。后有五种即是粗相。复次初五则是细相。后一粗相。复次六相皆是粗相。复次六相皆无细相亦无粗相。如其次第应审思惟
已说显示粗重眷属门。次说显示无明有决疑门
本曰。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
《释摩诃衍论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