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摩诃衍論》

「論集部」經文1668卷32頁碼:P0591
姚秦 筏提摩多譯

  《釋摩诃衍論》四 ▪第2页

  龍樹菩薩造 / 姚秦叁藏筏提摩多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攀妄顯真門者。法身般若不能自顯。當待不覺然後方乃贊揚名義具足現前。譬如勇猛丈夫伏諸軍衆。然後方乃得高勝位故。如本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爲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故

  已說根本無明住地門。次說眷屬無明住地門。此決擇中自有二重。雲何爲二。一者顯示微細眷屬門。二者顯示粗重眷屬門。初門雲何

  本曰。複次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爲叁。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叁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論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雲何爲二。一者總標略示門。二者標釋俱成門。第一門言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者。即是顯示末相承賴本體之氣力故而得成立。複彼本體爲受末相之枝養故而得止住。譬如父子互相爲因得成立故。是故說言相應不離。若如是說。八地已上諸菩薩等。應斷無明同妙覺耶。是事不爾。雖斷粗相。微細叁相猶未斷故。自此已下釋第二門。此叁相中第一業相。能見所見無有差別。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動隱流之義故名爲業。如是動流只由不覺。若覺不動動即有苦。所以者何。業相之初果不離無明之初因故。如本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故。第二轉相。以業相念爲所依故。轉作能緣流成了相。若無業相動念之分位。當無了別轉相之見分。依此動作彼轉名爲轉相。如本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即無見故。第叁現相以了別轉爲所依故。戲論境界具足現前。所緣相分圓滿安布。若離了別見識之分位。即無所緣境界之塵相。依此見分現彼相分。譬如依明鏡故現諸色像名爲現相。如本叁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故。如是叁相雖名字別是示本識。前決擇中已廣說故。此中叁相初能及所同體無別。中唯能見則無所見。後能與所具足圓滿。根本無明複有何別。此何所疑。無明自體不明了故。所謂若言心體無動。就此時故名無明者。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叁者分言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故。若言動是業識分位非無明者。此事亦不爾。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故。動起二文皆就業識作如是說。非彼無明。所以者何。能動能起根本無明。隨動隨起即是業識。以此義故無相違過。若爾根本無明自體。如何能動心體能起諸念。此處難了。十地非境叁賢不量。唯佛窮了不可妄說。然依經說假言強稱但曰不覺。得有因緣次決擇中自當顯說。業相細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何因緣故立動名字釋業相耶此事亦複不可妄說。唯依經說作如是言。業相本識。無能了作無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義故。名爲鍵摩而已。若有衆生須種種辭绮語此處。咄哉終日不堪了說

  已說顯示微細眷屬門。次說顯示粗重眷屬門

  本曰。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雲何爲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叁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

  論曰。如是六相皆意識地非余識法。所以者何。大本經中如是說故。此決擇分當釋何經。謂楞伽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衆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依此經文作解釋故。起六相文。今此經文爲明何義。謂欲顯示現識之海性自常住。爲彼六塵境界之風所飄動故。七種轉識現識之體以爲內因。六塵境界以爲外緣。興盛六種粗重相故。如經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雲何名爲境界之風。其風形狀當如何耶。謂青黃等種種顯色。能起眼識。寶珂等珠出現種種勝妙音聲。能起耳識。檀乳等香熏布種種芬芬香氣。能起鼻識。木羅石蜜等諸安觸著和合種種諸善美樂具。能起身識。甘淡等味。隨其所應出種種味。能起舌識。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隨爲彼識所緣境界。能起意識。今此文中舉塵取識。應審觀察。彼末那識。即是意識微細分位無別體耳。如是六塵能動心體令使散亂。譬如猛風故名爲風。如經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衆華果

  如是七識及與藏識。同耶異耶。非同非異。離二邊故。譬如日與光明水與波浪非同非異。七識藏識非同非異義亦如是。如經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識從何處所來入藏識作七種數。流轉起動無斷絕時。如是七轉識。不從內來不從外來不從中來。唯藏識體變作七識。譬如海水變作波浪。如經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如是現識及七轉識八種心識。唯有生滅無常相耶。亦有實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識從無始來。叁際不動四相不遷。真實常住自性清淨不壞之相。具足圓滿無所阙失。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無有二相。無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無相。皆以無相故無相亦無相。如經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此楞伽經凡明幾識。即有二門。雲何爲二。一者略說門。二者廣說門。如是二門中叁本各異說。雲何異說。謂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略說有叁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何等爲叁。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廣說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識。何等爲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慧略說有四種識。廣說有七種識。雲何爲四。謂業識轉識現識分別事識。如是叁經直是真說。當應歸依。何等楞伽。因緣楞伽沙羅楞伽。盤屍多楞伽等此四種經。即是僞假說故不可歸依。今當依彼十萬六千嗢拖南頌大本楞伽。叁經異相安立會釋。如其次第應審觀察。初契經中第一真識。直是根本無明所熏本覺真心。第二現識。直是現相阿梨耶識。第叁分別事識。直是意識。粗分意識。細分即末那故。何故此經意識細分末那陀識。叁細之中業識轉識。且略不示。即有二門。雲何爲二。一者舉兩顯叁備數門。二者率上達下備數門。初門雲何。謂舉粗強顯細劣故。此義雲何。于叁細中粗是現識。于七識中強是意識。舉粗現識顯細業轉。唯言現識。舉強意識示劣末那。唯言意識。是故言略而義圓耳。是名舉兩顯叁備數門。後門雲何。謂渾前後滿名字故。此義雲何。經上文言諸識有叁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第一轉相。即是叁細所攝轉識。第二業相。即是叁細所攝業識。第叁真相。即是意識細分所攝之末那識。率此經文及于下文。圓滿名字義理具足。是名率上達下備數門。此契經中八種識者。阿梨耶末那意識及五識身。是名爲八。何故成八。一意識中分七種故。中契經中第一了別識。直是現相阿梨耶識。第二分別事識。直是意識。義如前說。同說末那。彼初經中名言真相。此中經中智相識者。異名同義。末那位中始有慧數。分別于塵名智相識。如是智識所緣境中。作真實之相解。而轉故名真相。此中八識比前可知。後契經中四種識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說。言七識者。末那意識總爲一故。粗細雖別唯一識故。法界法輪契經中作如是說。第六意識分別六塵境界時中。必依末那爲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識當是能依。彼末那識當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種。何故今說一體無別。經意別故無相違過。謂彼經中立別種故。今此經中立同種故。以何文故。分明現知分別事識。不依末那而得生起。楞伽經中明了說故。彼契經中雲何說耶。謂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說。大慧了別事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有差別疊共爲因。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說。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爲因。由此文故明知意識。唯以現相阿梨耶識爲內所依。生起動轉不依末那。複次大本楞伽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妙嚴菩薩則白佛言。粗相意識細相意識。以何爲因以何爲緣。相續而轉。佛言如是粗細意識。以現鏡識而爲其因。以六塵境而爲其緣。相續而轉故。以此義故。第七末那緣六塵境。爲所緣轉義已成立。何以故。經伽他中作如是說。境界風所動七識波浪轉故。複次若有衆生。經現識者即是末那。是故意識以之爲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

  已說經本。次釋論文。即此文中自有二門。雲何爲二。一者總標略示門。二者標釋俱成門。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者。即是初門。此文爲明何義。謂爲顯示彼一意識六種粗相。現鏡識中六塵境界以爲起緣。現鏡識體以爲依因。得長相續具足轉故。若爾何故。唯言以境界爲緣。不說以彼本識爲因。義相顯故且略而已。其理非無。若爾現識即應末那。爲彼意識親所依故。猶如意根。解釋此義即有二意。雲何爲二。一者遮意。二者許意。遮者遮別種故。許者許阿梨耶末那故。如是疑難至大末那決擇分中其理自顯。自此已下釋第二門。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執。第二二相即是人執。第叁二相即是業因果報別相。複次初二地上所斷。中二叁賢所斷。後二十信所離。複次初二則是細相。後有四相則是粗相。複次初一則是細相。後有五種即是粗相。複次初五則是細相。後一粗相。複次六相皆是粗相。複次六相皆無細相亦無粗相。如其次第應審思惟

  已說顯示粗重眷屬門。次說顯示無明有決疑門

  本曰。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

《釋摩诃衍論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