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华严经论》

「经疏部」经文1739卷36页码: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华严经论》六 ▪第3页

  长者李通玄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等。是也。皆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报相之门。唯北华严具足。是故今言转法轮别

  第八转法轮处别者。权教中化佛转法轮。或言鹿园。或言给孤独园等。皆有处所上下往来。此经即十处十会及一切尘中佛国佛身重重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无尽常转法轮。不去不来不出不没。十会名处后当更明。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一切处。经自有具言

  第九大会庄严别者。说此经时天上人中十会十处。一时普集十方圣众大心众生。无有三乘定性未回心者。设在其会不在其流。又十会之众各从十方来。随所来方皆云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而来集会住住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为明无尽。又一一会众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参光影像。纤尘之内亦众会重重。一一尘中众会皆与法界虚空等。乃至于一小众生身内成等正觉。众海重重转正法轮。其小众生不知不觉。如是众会皆为诸佛菩萨性遍一切处身土众会皆遍一切处故。不似三乘中化佛众会皆有处所限量分齐往来。为众生根小。非佛故然

  第十所受法门别者。如权教中。或从小乘。渐渐修习无常苦空。厌老病死修四谛观。于中苦集二谛以为世谛。灭道二谛以为真谛。观彼苦集真实是苦。深生厌离趣求寂灭。以无常不净白骨等观。观彼微尘成于空观故。苦集本无。识灭智亡。以空为证。且令苦尽。然后方为说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观行诸六度渐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萨种性者。观行对治似彼小乘。性有慈悲乐行诸度。不取空证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观。或有大乘菩萨种性。一下顿修假真如等观。以假真如门加行调伏。经三僧祇劫。十地见性方始成佛。或有教说地前三贤菩萨以观力故折伏无明地上见道。或有教说。三贤菩萨少分得见法身。如是等说。总是三乘权教所说。如此华严经即不尔。直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体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无明。顿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现之。全将佛果顿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时一际。一法界门顿授。文殊普贤万行理事。更无情量卷舒延缩不废随俗时劫了然具存。三世日月岁数差别了然明着。然其岁劫当自不移。常与无常不成不坏。法本如是。了知苦谛本来圣谛。元无诸苦亦无涅槃。若如是信解。如是证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即以智幻门幻生其身。等众生界。同众生事。即以无碍念门了众生根。即以师范门以成轨则。即以众艺门训诲众生。即以无依道场门法无所著。即以无念门念而不着。即以净智光明门。恒照无碍。安立诸法度脱众生。即以无尽相门不坏色身。即以诚愿语门出言诚谛。即以幻住门常住世间成就众生诸根解脱。如是十法即是善财童子等觉位内善知识利安众生之门。令诸学者顿修悟入。行此十法利安众生。善住世间解脱法门。殊非如三乘之众厌苦集乐灭道之法也。亦非留惑乐空出缠求净土也

  第五明见佛差别者。夫佛身性相一体无差。器有万端依根各异。情存相隔见绝体齐。身立影生情留佛异。佛由情应以此乖真。心尽情亡智身自称。智缘无作动寂俱真。如是相应名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者。名种种光明遍照也。以法身悲智示相教光。用对诸根随情现色。为情乖相别见异佛殊。以体相混收本是毗卢遮那一智身也。只可归真去假。不可滞假亡真。略立十门见佛差别。使得留心创信者返末而还源也

  一人中见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诸天见佛但有八十种好

  三诸龙见佛。或同人所见。或见但为大龙王也。余畜例然

  四诸仙人见佛但见仙人

  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

  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

  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

  八缘觉见佛还为缘觉

  九权教中菩萨见佛。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为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海。为法界主。且云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为明无尽。总摄一切刹故。福智充满一切诸刹。无尽相海重重故。如上十种见佛不同。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以信乐力故。见佛不同。是故当知。发心之者。发广大心。信广大教门。发广大愿。行广大行入广大智。利益成就无尽众生。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若不如是。终非毕竟成大菩提。劳而功少。何如直往一切智之中也

  第六明说教时分者。夫创证觉心。道源虚寂。智圆三世。始终俱尽。会万像。济有无。混去来。印古今。豁达唯神。恬怕应真情亡智立。想绝悲存圆声遐布。随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齐得。如空中响称击成音。诸根获益任智无心。刹那无际焉存古今。略依权实。且立十种教起前后时分不同

  第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

  第二如大品经说。佛初鹿园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等

  第三如法华经说。三七日诣鹿园说法

  第四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六七日方说法

  第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七七日方说法

  第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说法

  第七如大智度论。五十七日方说法

  第八如十二游行经。一年不说法

  第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判。如来成道定经一七日后方说华严经

  第十(通玄)今依此华严法界门。总不依如上所说。如此经。以法界本智性自体用理事大悲本实为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古今见尽常转法轮。无始无终。法本如是。如上所说。总依根自见时分。并非如来有此不同。如来本法智体。并无时分可立。但使令心信解法界无时。即是如来说法时也。情亡心尽任智利人。即是如来成佛转法轮时也。若也情存立见。云如来如是时出世如是时说法者。并不依佛见。总是自情。如此华严经教门。即是无始无终为门。不何逐情强立时分。此经乃是无时之时。一切时说。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者。量既本无知。欲将何为说法时也。皆是如来一智用一圆音一刹那时。以无时之时为说法时故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者。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通括于尘沙。方广虚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他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上方为实报。文殊位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极乐妙土而至。如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以略会诸门。令使创修有托。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

  第三维摩经净土

  第四梵网经净土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

  第六涅槃经中所指净土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

  第九唯心净土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者。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想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者。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第三维摩经净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第四梵网经净土者。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华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者。如来于彼坐宝莲华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正觉者是化。此为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言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罗天是无漏故。为存染净彼此未亡。此为权教。未为实说

  第六涅槃经所指净土者。云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此权非实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者。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非实是权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者。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信而未见

  第九唯心净土者。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唯真智不念净秽。称真任性心无恚痴。无贪嗔痴。任大悲智安乐众生。是实净土。以自净故教化众生令他亦净故。是故维摩经云。唯其心净即佛国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者。即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佛国土。总含净秽。无秽无净。无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略言十佛刹微尘数国土。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为无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为实报非是权收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新华严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