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六 ▪第3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等。是也。皆爲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報相之門。唯北華嚴具足。是故今言轉法輪別

  第八轉法輪處別者。權教中化佛轉法輪。或言鹿園。或言給孤獨園等。皆有處所上下往來。此經即十處十會及一切塵中佛國佛身重重重重重重無盡無盡無盡常轉法輪。不去不來不出不沒。十會名處後當更明。皆雲不離菩提場而升一切處。經自有具言

  第九大會莊嚴別者。說此經時天上人中十會十處。一時普集十方聖衆大心衆生。無有叁乘定性未回心者。設在其會不在其流。又十會之衆各從十方來。隨所來方皆雲有十佛刹微塵數衆而來集會住住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爲明無盡。又一一會衆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參光影像。纖塵之內亦衆會重重。一一塵中衆會皆與法界虛空等。乃至于一小衆生身內成等正覺。衆海重重轉正法輪。其小衆生不知不覺。如是衆會皆爲諸佛菩薩性遍一切處身土衆會皆遍一切處故。不似叁乘中化佛衆會皆有處所限量分齊往來。爲衆生根小。非佛故然

  第十所受法門別者。如權教中。或從小乘。漸漸修習無常苦空。厭老病死修四谛觀。于中苦集二谛以爲世谛。滅道二谛以爲真谛。觀彼苦集真實是苦。深生厭離趣求寂滅。以無常不淨白骨等觀。觀彼微塵成于空觀故。苦集本無。識滅智亡。以空爲證。且令苦盡。然後方爲說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觀行諸六度漸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薩種性者。觀行對治似彼小乘。性有慈悲樂行諸度。不取空證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觀。或有大乘菩薩種性。一下頓修假真如等觀。以假真如門加行調伏。經叁僧祇劫。十地見性方始成佛。或有教說地前叁賢菩薩以觀力故折伏無明地上見道。或有教說。叁賢菩薩少分得見法身。如是等說。總是叁乘權教所說。如此華嚴經即不爾。直爲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體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無明。頓令以方便叁昧而令現之。全將佛果頓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時一際。一法界門頓授。文殊普賢萬行理事。更無情量卷舒延縮不廢隨俗時劫了然具存。叁世日月歲數差別了然明著。然其歲劫當自不移。常與無常不成不壞。法本如是。了知苦谛本來聖谛。元無諸苦亦無涅槃。若如是信解。如是證入。經雲。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即以智幻門幻生其身。等衆生界。同衆生事。即以無礙念門了衆生根。即以師範門以成軌則。即以衆藝門訓誨衆生。即以無依道場門法無所著。即以無念門念而不著。即以淨智光明門。恒照無礙。安立諸法度脫衆生。即以無盡相門不壞色身。即以誠願語門出言誠谛。即以幻住門常住世間成就衆生諸根解脫。如是十法即是善財童子等覺位內善知識利安衆生之門。令諸學者頓修悟入。行此十法利安衆生。善住世間解脫法門。殊非如叁乘之衆厭苦集樂滅道之法也。亦非留惑樂空出纏求淨土也

  第五明見佛差別者。夫佛身性相一體無差。器有萬端依根各異。情存相隔見絕體齊。身立影生情留佛異。佛由情應以此乖真。心盡情亡智身自稱。智緣無作動寂俱真。如是相應名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者。名種種光明遍照也。以法身悲智示相教光。用對諸根隨情現色。爲情乖相別見異佛殊。以體相混收本是毗盧遮那一智身也。只可歸真去假。不可滯假亡真。略立十門見佛差別。使得留心創信者返末而還源也

  一人中見佛但有叁十二相

  二諸天見佛但有八十種好

  叁諸龍見佛。或同人所見。或見但爲大龍王也。余畜例然

  四諸仙人見佛但見仙人

  五諸余外道還見佛與己同類

  六八部神等見佛與己爲王

  七小乘人見佛爲大聲聞

  八緣覺見佛還爲緣覺

  九權教中菩薩見佛。但爲叁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叁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薩見佛。爲十佛刹微塵數蓮華藏世界海。爲法界主。且雲十佛刹微塵數蓮華藏世界。爲明無盡。總攝一切刹故。福智充滿一切諸刹。無盡相海重重故。如上十種見佛不同。皆由發心之時信樂差別。以信樂力故。見佛不同。是故當知。發心之者。發廣大心。信廣大教門。發廣大願。行廣大行入廣大智。利益成就無盡衆生。即得速成菩提行願福智悉皆圓滿。若不如是。終非畢竟成大菩提。勞而功少。何如直往一切智之中也

  第六明說教時分者。夫創證覺心。道源虛寂。智圓叁世。始終俱盡。會萬像。濟有無。混去來。印古今。豁達唯神。恬怕應真情亡智立。想絕悲存圓聲遐布。隨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齊得。如空中響稱擊成音。諸根獲益任智無心。刹那無際焉存古今。略依權實。且立十種教起前後時分不同

  第一如力士經說。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園說法

  第二如大品經說。佛初鹿園轉四谛法輪。無量衆生發聲聞心乃至獨覺心大菩提心等

  第叁如法華經說。叁七日詣鹿園說法

  第四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六七日方說法

  第五如興起行經及出曜經。七七日方說法

  第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說法

  第七如大智度論。五十七日方說法

  第八如十二遊行經。一年不說法

  第九依今唐朝藏法師判。如來成道定經一七日後方說華嚴經

  第十(通玄)今依此華嚴法界門。總不依如上所說。如此經。以法界本智性自體用理事大悲本實爲宗不依情量時分之說。古今見盡常轉法輪。無始無終。法本如是。如上所說。總依根自見時分。並非如來有此不同。如來本法智體。並無時分可立。但使令心信解法界無時。即是如來說法時也。情亡心盡任智利人。即是如來成佛轉法輪時也。若也情存立見。雲如來如是時出世如是時說法者。並不依佛見。總是自情。如此華嚴經教門。即是無始無終爲門。不何逐情強立時分。此經乃是無時之時。一切時說。如法華經雲。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者。量既本無知。欲將何爲說法時也。皆是如來一智用一圓音一刹那時。以無時之時爲說法時故也

  第七明淨土權實者。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蕩蕩罕尋其際。遮那法界。體相通括于塵沙。方廣虛門。淨穢互參于無極。但隨自修業用。見境不同。致使聖說乖違。依根不定。或權分淨土于他國。指穢境于娑婆。或此處爲化儀。示上方爲實報。文殊位居東國。金色世界而來。觀音身處西方。極樂妙土而至。如權儀各別。啓蒙的信無依。今以略會諸門。令使創修有托。約申十種。以定指南

  第一阿彌陀經淨土

  第二無量壽觀經淨土

  第叁維摩經淨土

  第四梵網經淨土

  第五摩醯首羅天淨土

  第六涅槃經中所指淨土

  第七法華經叁變淨土

  第八靈山會所指淨土

  第九唯心淨土

  第十毗盧遮那所居淨土

  第一阿彌陀經淨土者。此爲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念想不移。以專誠故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

  第二無量壽觀經淨土者。爲一分未信法空實理衆生樂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國。此權非實

  第叁維摩經淨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暫現還無。是實報土未具陳廣狹。是實未廣

  第四梵網經淨土者。雖說一大華王而有千華。一一華上有百億化佛。教化百億四天下衆生。然彼千華及彼華王。爲叁乘菩薩見未廣故分示報境。未成圓滿。是權未實

  第五摩醯首羅天淨土者。如來于彼坐寶蓮華座成等正覺。以爲實報。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成正覺者是化。此爲叁乘中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說。言此閻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羅天是無漏故。爲存染淨彼此未亡。此爲權教。未爲實說

  第六涅槃經所指淨土者。雲如來有實報淨土在西方過叁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爲叁乘權教一分染淨未亡者言。此叁千大千世界總是穢土。權推如來報境淨土在西方。此權非實

  第七法華經叁變淨土者。此爲叁乘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言。移諸天人置于他土。非實是權

  第八靈山會所指淨土者。此引叁乘中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穢恒淨。諸衆信可未能自見。是實非權。信而未見

  第九唯心淨土者。自證自心當體無心。性唯真智不念淨穢。稱真任性心無恚癡。無貪嗔癡。任大悲智安樂衆生。是實淨土。以自淨故教化衆生令他亦淨故。是故維摩經雲。唯其心淨即佛國淨。欲生淨土當淨其心

  第十毗盧遮那所居淨土者。即十佛刹微塵數蓮華藏佛國土。總含淨穢。無穢無淨。無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無相障隔。略言十佛刹微塵數國土。爲知無盡佛國不出一塵。爲無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爲界。不限邊際。相海純雜色像重重。此爲實報非是權收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新華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