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七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八明攝化境界者。夫佛境無邊順機各異。隨情廣狹。見有差殊。非是如來分其量數。情微即境狹。量廣即境寬。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彌綸法界。或見閻浮爲化境。或見四洲以濟生。或見形滿大千。或見報身十海。如是種種器有萬端。設教不同千差萬別。啓蒙始學憑准何依。略示五門識其權實。使得舍枝條而從本。返末而還源。速證菩提無令稽障。一人中見佛境界。二諸天見佛境界。叁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四權教菩薩見佛境界。五實教菩薩見佛境界

  第一人中見佛境界者。但見化一閻浮提衆生

  第二諸天見佛境界者。但應自見境見佛亦然。隨自見廣狹故。如帝釋梵王及諸天王。即是菩薩位。即依菩薩位。配所見佛攝化境界廣狹。不可依諸凡夫天人之類。如帝釋即是二地菩薩位。乃至漸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薩位也。或時以佛神通力成就衆生。亦令人天中凡夫及二乘並小菩薩。總得見佛報土境界故。即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所現淨土是也。或時以佛神力亦令人天總得相見故。即如大集經中所說寶坊處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衆。總在其中如彼經說

  第叁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者。如大羅漢。以天眼力。得見佛攝化叁千大千之境界也。即如阿那律雲。我以天眼見釋迦牟尼佛土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如小羅漢即不定。或見佛攝化一閻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斷結使。未有定力。亦名斷結。未有力通變等事。如以此羅漢。或見佛攝化四洲及上叁界境界也。此廣說在小乘諸部中

  第四權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百佛。二地千佛。叁地萬佛境界。以漸增如叁乘大乘教說

  第五實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菩薩即見多百佛即是無盡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薩即見多千佛等。即是無盡之千故。叁地菩薩即雲多千萬等。以實而論。諸地菩薩皆悉齊見。如帝網等。叁賢菩薩亦然。非但十佛刹微塵數蓮華藏爲其報境。法界虛空總皆平等。爲十住初心。初見道時即已無大小見故。即總見佛化境。皆如法界。不分大小約行布之中寄位階降。如此經。初地見多百佛境界者。即明滿義故非如叁乘單百之百。此多百者。即齊無盡之數故。如叁乘教。化佛即攝一四天下。報佛即雲攝化千百億四天下爲一釋迦報境。如梵網經所說。如華嚴經所說毗盧遮那攝化境界。且約立一大蓮華藏世界海。廣大無際與虛空法界等。但爲化衆生故約陳形狀。令衆生心廣大發開狹劣心故。于此大蓮華中。總言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爲教文有限。且立其百二十一個世界種中心有十一個世界種。上下各且二十重蓮華藏世界。最下重中有一佛世界微塵數廣大世界圍繞。次上第二重。二佛世界微塵數。次上第叁重叁佛世界微塵數。此十一個世界種皆悉如是。從下向上轉轉倍增。最上重中具足二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刹。一一刹各有十佛刹微塵數諸小刹圍繞。其十一個二十重世界外。有一百個一重世界種。圍繞十一個二十重世界。此一百個世界種外。近金剛山複有十個四重世界種。其中國刹重重之內。如上所說。于金剛山內圍繞如上諸世界種等。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如來所化周遍其間。淨穢純雜諸世界海等。如叁乘中所說世界種者。數叁千大千之刹。至一恒河沙。爲一世界性。數性世界至恒河沙。爲一世界海。數海世界至恒河沙。爲一世界種。如此經世界。並數一佛刹微塵二佛刹微塵叁佛刹微塵。如是倍增至最上重中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如是上下通數總二百一十佛刹微塵數廣大刹。始成一世界種。非爲恒沙以限其數。叁乘之中多取恒河沙數爲量。如此經中。常取一佛刹塵十佛刹塵。爲表無盡爲其數。如是增廣令小狹劣衆生知佛攝化境界發菩提心。其佛攝化境界一一塵中境界與法界虛空界等。不言獨化叁千大千世界。于中表法。至後釋華藏世界品廣明

  第九明因果延促者。夫法界圓寂無始無終。理智虛空非因非果。但爲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絕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盡名亦自真。今以無名之真名。談無果之真果。以無說之真說。說無因之真因。啓蒙之士。不可以滯其名。始學之流。不可以廢其說。滯名則名立。廢說則言生。當可任情隨緣起唯法起。若無緣者滅唯法滅。有此法者性不相知。今談因果延促。如空中鳥迹。如石女之子。但爲衆生情有愚智。隨心照義。或遲速不同。劈竹蹬梯稱機各別。因茲之類延促不同。非謂日月與作時分。教不自施因機故起。教隨根應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約立十門因果延促。使得啓蒙之士後學無疑也

  第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

  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

  第叁小乘叁生得阿羅漢果

  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

  第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

  第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

  第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叁僧祇劫得成佛果

  第八依法華經實教會叁歸一令龍女一刹那際成佛。破叁乘經于多劫方始成佛

  第九華嚴經說兜率天子叁生得十地果

  第十善財童子一生成佛。如上所說。皆是叁乘及一乘聖教。依根約器所說各各。依諸聖教自有和會。今欲廣引諸義文句煩多。根有萬端依根教別。今以略分十種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令知權向實不滯虛乘入真實門速成佛道。如龍女。破叁乘之定劫。成刹那之實門。涅槃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者。破闡提之無性說。越叁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之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爲不修故。設入地獄中亦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蹬十地位。一如隨好光明功德品說。舉此一事意令信此諸佛所乘。以難信故。信即必定成種。爲信解內熏必至成佛。設暫著樂遇苦便修。若至十住初心。位齊十地更無退轉。如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者。明于十住初心一刹那際情亡想盡叁世一念更無所生名爲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時分之生。如是無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爲一生。還同龍女。一刹那際情盡時亡名之爲佛

  第十明會教始終者。夫慧日世尊。稱法界而遍照。智周萬有。與凡聖而同。真理事互融。體用相即。四十品之勝典。終始交羅。百萬頌之妙言。前後參映。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刹十身。若鏡像之相入。舉一門。衆門俱發。談一品。諸品齊麾。道樹始成九天同屆。普光一集十處鹹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不離一位。便分五位之門。一行之中。乃建塵沙行海。法界體上。安立訓俗之诠。果德性齊。施設引生之教。文殊以贊明法體。普賢爲成備行修。二人悲智參光。使得雲滋寶澤。法界品內。複令善財重修。仿此一部之經。一一行其行相。菩薩接生之軌。各各次第分明。發心求進。師資差別具陳法則。令使童蒙易解。學者不枉功程。一念與道相應。便得超過永劫。今分十法以約紀綱。教體參差略知分齊

  第一明毗盧遮那始成正覺。第二明示果勸修。第叁明信心成備。第四明入真實證。第五明發行修行。第六明理事相入。第七明蘊修成德。第八明隨緣無礙。第九明因果位終。第十明令凡實證

  第一明毗盧遮那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一品經是。言始成正覺者。已自身心證盡叁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無久近相。于一念中而亦不壞衆生叁世久近劫智及種種衆生差別知見智。如經智入叁世而無來往。如是有十種智。具在經說。如是上下前後四十品經。總于始成正覺時。于一刹那際。以法界海智印叁昧門。一時頓印。身色言音說諸佛法及一切塵中諸國刹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不移一時一際一性皆是。法如是故。前佛後佛古今如是。總在一時。隨諸衆生現差別法。古今相徹。名之爲始。契法如是。名之爲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爲正。智達斯理。名之爲覺。此經在晉朝之譯。有叁十四品。今于唐朝再譯。爲叁十九品。又檢菩薩璎珞本業經雲。佛子。吾先于第六天說十地道化天人。今故略開衆生心地。汝等受行。又下文。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又此下文。佛子。吾先于第叁禅中集八禅衆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叁昧定說百萬億偈。今以略說一偈之義開衆生心。汝等受持。此品即在十地品後。是十一地等覺位。計此品名還名佛華品。爲依法爲名故。又下文。佛子。吾先在此樹下說法界海時。有八萬無垢菩薩現身得佛。故今爲此大衆略開佛果行處。汝應頂受。如璎珞本業經。即是說華嚴經竟。化諸叁乘衆生。詣菩提樹下。二重敘初成正覺時所說華嚴五位法門。具如彼經說。爲華嚴經少十一地一品經。今將彼配勘方知次第。後有聞者不須生疑。但取彼經勘驗可知皂白。今以第叁禅中說十一地佛華品。即總有十處十會四十品。並在始成正覺時。以一刹那際海印法門一時頓說。以依本法無前後故。爲法本如是故。以本身本智示本法故。無重會普光明殿及叁會等事故。若重重重重無盡之重。不論叁會。以其法界海門總收叁世。一念前後並是一時。亦無往彼重來入此。如來但以本智對現色身海印門故。一時普示。今言于普光明殿重重叁會者。此非如是。總是一時頓印之法。如經雲。如來于一言說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但從法門品類爲表法故。菩薩名殊。非是先來後來之衆。于法界海內。不可以情作前後之想。違本法故。于一念之內現叁世事者。爲衆生故。非于本法而有叁世。此爲明本法。不可從末。前已覆車後須改轍。不可直推先德以爲龜鏡。檢參經意都無重會之名。以文字敘致法門似有重意。不觀品中經意。總是敘其前後通括一時一際一法界之智用法門。如十定品離世間品。皆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普光明殿入刹那際叁昧者。但隨法位菩薩名別。非是如來去已重來。以普光明殿爲法界果智體故。于一時之際會其理事。不離無作定門以十定門是法界體故。以普賢行是法界用。即離世間品是也。會此二品。不離普光明殿果德大宅智之本都。如此叁度之說。總是一處一時一法界一會之說。非是如情所見前後往來。通余九會。總在一會一時一法界一智海法門。重重一時隱現無障無礙。今于一法界內。隨其進修方便行相門中。寄處表法。以分其十處。十會者

  第一菩提場會…

《新華嚴經論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