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华严经论》

「经疏部」经文1739卷36页码: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华严经论》十四 ▪第3页

  长者李通玄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熟。法身资行。使令无染。行资法身。使令纯熟。五位中各各立十个佛果十个菩萨。明随位进修中约自行得处佛果菩萨行果立名故。非他佛号。非他菩萨而立其名。随智佛果。随其行果。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共为一百。通本五位有五个因果。共为一百一十城之法门故。此答前菩萨问四种佛刹中佛住佛刹庄严法性清净佛刹。从此二佛刹上。得示成正觉佛刹神通自在佛威德佛刹。是故前会世主所问是他毗卢遮那佛得自在之果。此第二会菩萨所问是自修行者佛刹菩萨行之因果。从之已后直至如来出现品。是五位胜进菩萨加行自力一终之位。明此品。是信心进趣之果。至出现品是修行位极之因果之相。于自心根本佛智上而生信进修行故。此不动智是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之地。以此智故而作众生。以此智故随迷作众生时。于六道中。随天上人间及恶道中。皆有随众生依正之果报也。随业粗细不同。以此智故随觉悟时。成就三乘及法果圆满一乘佛果依正妙报。若无此智无是虚空。亦非众生。亦非诸佛故

  问曰。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何故不自应真常净。何故随染

  答曰。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中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因执取故号曰末那。以末那执取故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故不能知苦。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以宿世先已知苦发心。信解种强者。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名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系常系断名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故。新长短处所之相终不可得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有。故体无本也。如空中响。思之可见

  三举世界名色者。世界名金色。为明金体白净无染。举之况喻法身无性体无垢染故。如世间西方金为白色也。体白色黄。明应真菩萨内契白法外现黄相。黄色者。是应真之气。许父云。五色之中黄色为最。人面如黄瓜。内有贤行。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又明金色世界者。明信心之位。虽信自身心是法身智身白净本来无染。为信是生灭有漏心故。是色心也。举东方为首者。明东方是初。明为万物发生震动之首故。故取之表法。况喻十信之初首也。在方无方。但举其法以况其理。表其体用故。如牛王龙王等况佛德也

  问曰。以东方表法况喻十信初首者。如金位在西方。何故东方为金色世界。以表法身为金色。显根本智为不动智

  答曰。此问甚彰道理如经所说。以信心为胎。至十住之位名初生佛家。今以东方为金色世界者。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已五月养于午六月冠带于未七月相八月王。明十信如胎故。以东方金胎表之。以次南西北四维上下。表十信心修进增胜故。以托事况之。令易解故。如此品文殊师利云。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方便及地位等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后诸学者。以能观察。皆是说此方隅以表法故。当知藉网求鱼鱼非网也。若无网者。亦不可得鱼故。以义思之。至理方成信也。又经云。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师利者。明法身遍一切众生身心故。总不动智佛总文殊师利故。应如是知如是信解也。明金色世界是信心者。所信之理以为世界之名。亦是因此信故。还当报得所生无染。所居无著。即如西方莲华色世界是其义。如金色世界此是举十信初因。如南方妙色世界西方莲华色世界等。是十信进修之胜用故。此中有十因十果故。十果者。十智佛是。十因者。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是修行之因。因中得益。即因中之果。即不动智等十个智佛是。十个世界是所修之法门

  四举佛名号不动智佛者。此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体。今先举之以成初信。此明答前佛住佛刹余九个智佛总是从此根本不动智上。进修之名非是他有。十方诸佛。皆同此名号之迹。而起信进修行。经历五位得示成正觉佛刹及佛威德。佛刹者。如来神通是也。余意如前已述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名文殊师利。即是十方诸佛无性之中择法妙慧。一切诸佛皆从此慧简择正邪而成正觉故。号文殊为十方一切诸佛之师。亦云佛母。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生故。若无此慧设修解脱。但得二乘及净土菩萨。非是乘如来乘而成正觉。是故乘此不动智体。文殊妙慧法身妙理大智。从信心上而经历五位。不离不动智佛文殊妙慧。而成正觉故。号为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最胜乘无上乘而成正觉故。亦号文殊师利为小男为童子。明一切诸佛从此妙慧善知正法而初生佛家故。故号为童子菩萨。如来去世。文殊师利犹在世间。后当化缘以毕于香山顶上示入涅槃。此是三乘教说。此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即明一切处众生等共有之。今于此经信心之首举其名号明信心者。信自心妙择之慧一同于此不移古迹。此是一切诸佛及以众生根本妙慧凡圣等有。更无异性。如大王路。法则常然。但是诸经但有文殊为问答之首者。皆明法身妙慧之门。以普贤为问答之首者。皆妙智之万行体用。如二士。是一切诸佛理智妙用万行之门。依其法门立其名号。现身成化以利众生故。一切众生发心之者。皆悉同修。皆悉自有自利利他之行。以为常范。今于教中推在东北方清凉山。文殊师利并一万菩萨于中住者有三义。一令此界一切众生忻心有趣善根不绝。二菩萨常住世间。三明随方显法示法易解故。前二门可知。第三随方显法者。明东北方者取此阎浮一境。东北方此清凉山是也。经推在震旦国。亦曰支提那国。此云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度故。以立其名。即是汉国也。表法明东北是艮卦艮为小男为童蒙。丑寅之间是初明故。像文殊师利菩萨。常以发起凡夫入正信及初见道之童蒙令妙慧明生故。又如蹬山之顶至相尽处故。明如初入正信者创信诸法空故。能信法空妙慧生故。以丑如初信。以寅如初证见道故。卯辰已为进修。午为中道。未申酉戌亥以为同事利生。子为师位。以坎卦为君。为师处愚立范制。法利生故。是故为北方为君为师尊者所居。以明德而治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有十佛刹微尘数。为明身行遍故。一佛刹尘尚自周遍。何况十佛刹尘。明身无尽重重之遍故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明师弟法则敬顺之仪

  八明随方化座者还在于东方故

  九明座之名目者。名莲华藏师子之座。于此分中义分为三。一莲华是无染义。此依行之报得也。以法身之行性无染世间故。能开敷理智之果转明净故。明因果相资令纯熟故。明开敷菡萏庄严事法有可观故。以此法行之华感招此报。莲华为座。二藏者含藏义。为明以法身理智处世随行利生普含法界饶益一切多功德。名之为藏。三名师子者。依主得名也。为以法性大智无生灭身处世利人生死无畏。又以正智光明辩才无畏乃至无五怖畏等如师子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其座以法界为座体。明以从凡契法界体故。以为信进修行方成信故。此是一切十方诸佛果座也。明初信心顿信佛果以为自行所行法故。方成信也。于此段中复为二。一明座广狭。二明菩萨云何安坐。一明座广狭者。如法界品云。其师子座包含法界等。如文具明。大意以心性无依定乱体以为座体故。二明菩萨如何安坐者。云结跏趺坐。以会世间众缘为一法界。名之为结。以一法而称多缘。名之为跏。及跏趺坐者。是安静不动威仪之相故。此位主檀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二南方已下可四行经。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佛刹方面。二举佛刹远近。三举世界名色。四举佛名号。五举上首菩萨之名。六明大众之数。七明大众来已致敬。八明随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众升座而坐

  一举佛刹方面者。如经云。南方表法。中南者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为离中虚故。即明为缘十信进修了诸法虚无渐增明也。是故文殊觉母启蒙令信。即逐根。于觉城之东善财入道进修。即南巡诸友。表其南方为正为日为明为虚无之理。是故礼佛皆云南无。明南方虚无也。但虚无之理。是南方之义。是一切处南方。但创首生信。即是一切处东方义也。是故四谛。东西配苦集。南北配灭道。然法无方所。化蒙生解起信。不尔即法性难明。如此品下文云。世尊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乃至种种信解等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具如经说。又南无者。为明正顺。正顺虚无之理故号南无。某甲佛者。即是了虚无之智人。故称南无某甲佛

  二举佛刹远近者。云十佛刹微尘数义如前释。迷云外入法云来

  三举世界名色者。名妙色。为第二信。渐增妙故。胜前信心故。为达法虚无即法自妙故

  四举佛号无碍智者。明以不动智体进修信心增。明智即无碍。总明自心信位之佛也。非他佛故。佛心众生心自心。总为一心一性一法界一智慧始成信故

  五举上首菩萨之名者。为觉首。为明以文殊妙慧善简正邪能自觉故。亦于自所觉法觉他故。此位菩萨所觉何法。于此位中其觉为三。一觉自身心本是法界白净无染。如前金色世界是。二觉自身心分别之性本无能所本来是不动智佛。三觉自心善简择正邪妙慧是文殊师利。于信心之初觉此三法。名为觉首。即明是信心之中善觉之行名为觉首菩萨。总须自悟是自所行之法门方成信故。信他而有自无其分不名信故

  六明大众之数者。有十佛刹尘义如初释

  七明大众来已致敬者。如前可知

  八明随方化座者如前可知

  九明座之名目者。为明入信成就得于生死之中能无畏故。依主得故。余义如前

  十明大众升座而坐者。义如前释。此位主戒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新华严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