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华严经论》

「经疏部」经文1739卷36页码: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华严经论》三十 ▪第2页

  长者李通玄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自他相入一多自在。由根本智故。多入一中。如影智故一现多境。各身色相状差别故。如世界所因者。今生修是来世因。世界建立者。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则故。世界同住者。一世界中有多类众生同住。世界光色者。或有众生于佛光中住故。如此日月星。是帝王及人中众生。共业所化精光升上。复有天住。居其中故。世界往来者。于虚空中持转往来。此菩萨悉知。如八部神名。如初会中已释补特伽罗法者。数取趣。明数取恶法趣于苦果。摩纳婆法者。教儒童法。余如经自具

  第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于此段中约有三门。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随文释义。一释三昧名者。何故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遍周。则智用自体遍周。以智用自体遍周。则神通遍周。此明约理智自体遍周。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往来彼此延促。以此立名。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二释三昧体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为体。以根本智起如幻智为用。此如幻智如空谷响应物成音自无体故。以此二智以法性为体俱有德用而无所依。乃至一切众生心本来如是故。但为智自无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以止观二门照之。迷解依本此约法身为止体。约观十二缘生。成智体用。明定能发慧观能起智三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段中长科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神通有一行半经。普贤重举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至于究竟有十六行半经。明入三昧延促自在无所分别于诸法不忘失分。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三行半经。明举日天子照临四天下昼夜无生灭喻分。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经。明都举已上总结其三昧之分。已上文义自具不烦更释

  第四清净深心行三昧者。于此段中三门如前。一释三昧之名者。何故名为清净深心行三昧。以菩萨已修空无相之理智。得身如理智遍周之身。起前理智遍周之身。以善巧智加行深心供养。随所供养一切诸佛香华盖等十事而心不坏。法身智身无作无想是故以立其名。二释三昧之体用者。以法身根本智为体。起方便善巧智兴十事供养等众生数佛为用。三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段中科为四段。一佛子已下有一行经。明普贤菩萨重举三昧之名。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槃相有十八行半经。明以香华盖等十事供养等众生数诸佛分。三佛子如日中阳焰已下至皆是想心之所分别有七行经。明举日中阳焰喻菩萨得知如来出兴灭度分。四佛子此三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经。明入三昧如梦中所见境界忆念不忘为人善说喻分。四随文释义者。其义如文自具但入观者善得其宜。先须入无思无心定。得法身之理。称虚空之性。方可于根本智方便智兴供养心。起止俱亡须得自在称理智而为之也。若但修空无相法身。即于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一一经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者。于此段中三门如前。一释三昧名者。何故名为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此菩萨入此定中。能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诸佛出现法门。以严自心根本智具差别智。以此成名为前之三昧。兴其供养。于定中须知劫刹诸佛出兴之次第法门。二释三昧之体用者。以根本智为体。知劫刹次第差别智为用。已下如文自具。三随文释义者。三轮者。神通记心正教。是三轮清净明此三昧得神通善记不忘善说诸法。如歌罗逻者。此云薄酪。谓初受胎如薄酪。自余如文自具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明此菩萨能知未来一切诸劫中所有诸佛。若已说法若未说法皆能悉知故。智光明藏者。不离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为藏余义如文自具。于中八部王等名。初会已释此不表法。但以供养恭敬法。故亲近如来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者。明此菩萨能遍入十方一切世界。见一切诸佛所有教化庄严。悉能见尽及承事供养。及所闻法普入诸趣等总尽故。因立名也。于中文义经自具明

  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者。明入此三昧能现佛身等众生差别身。皆随其类现故立其名也。又能入同异顺逆三昧故。以立其名。余义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明此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三昧。自然能知诸世间及知世间法。及十方虚空界一切世间法。悉皆知尽。乃至佛菩萨大众亦皆知尽何以故。以智称法界故。以智无中边大小量故。如虚空故。智体性明白故。于一毛孔中虚空无大小量。即等虚空界。悉能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此不可以情识筹量能知。当可以亡思方便定显发之后理智现前。方可堪为此乃定尽想亡无思无心以无作智印方会故。名法界自在三昧。不存情作。任智遍知故名法界自在。此经云。如虫食芥子孔中虚空无损减。以无思之智可见。以思知之者即乖。身边见尽。即十方与身量同一性。无表里故。情存则隔。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者。准经说。香山顶上有阿耨池。其池四方各流出一河。东面私陀河。师子口中流出金刚沙。东入震旦国。便入东海。南面恒伽河。从象口中流出银沙。流入南印度。便入南海。西面信度河。从牛口中流出黄金沙。流入信度国。便入西海。北面缚刍河。从马口中流出琉璃沙。入波斯拂林国。便入北海。其池纵横五十由旬。随方面口各一由旬。于中表法经自具明。优钵罗华。此云青莲华。波头摩华。此云赤莲华。拘物头华。此云小白华。其华未开时华叶都蹴然。因立其名。芬陀利华。此云百叶莲华。如阿那婆达多龙王者。阿言无也。那婆达多者。熟恼也。言此龙永离龙中之热恼故。于中文义表法。一一如经自具

  第十无碍轮大三昧者。轮者。譬如轮王千辐金刚轮毂辐辋轫悉圆满明坏生死行圆。表此菩萨悲智万行神通道力满众生界断众生惑悉圆满故。明自己佛果已成菩萨智悲愿行无有休息。不离一念满三世劫。不离毛孔等周十方法界众生界。悲智行云一时普覆。是故名无碍轮三昧。摩那斯龙王者。摩那意也。斯云慈。谓此龙王兴云降雨从慈心起故。伊啰钵那象王住金山胁者。伊啰钵那。此云香叶。以于宝窟边多有香叶树。以此为名。又以化作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莲华。以取所化莲华。其叶香洁因此为名。住居第一金山之胁以知帝释欲游行时。于此没而天上出。送帝释至园游观时。化其自身与天人相似。帝释还宫还作象身。送帝释还宫。便于天上没于宝窟中出。此举喻明此菩萨虽已成佛位不坏方便行也。如彼象王虽能化身作天而常不失象之本位。自余广义如经备文。已上十定有十段文意。明从初发心成道始终出生入涅槃。总以此刹那际为体。乃至古今一切诸佛亦总同时成佛故。有情延促生。约真无终始。又明此一会十一品经。总明至随位佛果不坏方便行普贤之道。如十信已来乘如来根本智起普贤行愿。并教化众生。及自资自智轮令明净。如作十度炼真金喻者。是亦不离此定体。今至十一地已去。自智炼磨已终。即乃纯是利益众生普贤之行故。此十定品初会从初发心已来。及无始来诸佛成佛。时劫不迁。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无始终时劫身心作用满十方不出毛孔时不离刹那不迁故。一切古今三世岁劫。皆以此十定品该收。众生迷之妄作延促。迷解还源。此十定品为本体。不延促之。常道本来如是

  十通品第二十八

  将释此品两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为明前有十定品。此明以定起用即有十种神通。二随文释义者。即明已下有十种神通。其十通名。具如下列如文具明第一初一段有十三行半经。明都举十种通之数并举初他心智通之大用。第二段有十一行经。明天眼智通之大用。第三一段有二十四行半经。明宿命随念智通大用。第四一段有十八行经。明知尽未来际劫智通。第五一段有十三行半经。明天耳圆满智通之大用。第六一段有二十行半经。明住无体性神通起十三种神通大用。第七一段有十三行经。明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大用。第八一段有四十一行经。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大用。第九一段有二十二行半经。明以一切法智通大用。此明于根本无作智起一切差别智故。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经。明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大用。此一段明于法性寂灭理中常起大智大悲大用利生恒圆满故。阎魔王者。此曰遮止。谓遮止诫勖罪人能离苦故。此已上十通皆以不思议无作无碍无限大自在智。起无限寂用。入因陀罗网境界重重自在法门。皆不可作三乘有限量见故。如阿那律。我以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等。如权教菩萨。见自他佛国往来彼此皆有量故。此约法身。无限无表里。中间智身亦尔。总无限故。处帝网重重大用故。总约第一义天一切智天。非如世间上界诸天眼耳通及三乘声闻缘觉净土菩萨通故。以住无体性神通。身恒不离本处。而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一切众生国土。皆悉现自在身及以毛孔。而眼耳鼻舌身心无不共同一体一性。如因陀罗网众像互容无往来自他之性。此十通体。如是遍周如是通彻。名为神通。以智遍通与物同性而知物故。名为神通。非是往来自他是故。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终入于生死。利众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余义如文自具

  十忍品第二十九

  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明此品通初发心之始自位升进行之门。亦通佛果后利众生成行之方便。以随行之忍依行立名。若以权教菩萨地前为伏忍。地上见道方入顺无生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声忍。亦名顺无生忍。但为随行名异故。但约十住初生佛智慧家。约名顺佛正智慧无生忍。以十行中名以佛智慧随行无生忍。以十回向中以约理智之中。以无畏大愿起大慈悲门。和融理智大悲大慈使令均调。名和融大愿大悲大智寂用无生忍。此是地前随行随顺无生忍。从初地至三地总取地前三位。总作一法修行名长养智悲使令惯习成满。以初地依地前十住…

《新华严经论三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