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疏》

「经疏部」经文1767卷38页码:P0041
隋 灌顶撰

  《大般涅槃经疏》二十二 ▪第3页

  隋章安顶法师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大涅槃。凡十一。复次由来人引此中初文云。般涅言不。槃那言织。将此为翻。文中了无槃那之语。又是织识二字。经本不同。余之十文。文相可见。三结如文(云云)。释第八功德有三。标释结。初如文。次释中有九事。文为二。先明功德。后论义。初为二。先列九事章门。后次第释列章门如文。释初除断五事。即是五阴。而菩萨实未全除五阴。而复不为阴之所盖。初释阴中二。先总释。次别释。初总言阴盖及重担等。虽见阴下。第二别释色阴。五根五尘以为十色。皆是因缘故言无性。受有百八有二释。一云。受阴之中无百八语。但行阴中。有诸烦恼九十八使。及以十缠足为百八。二依释论。只受阴中自有百八。通约六根。一根有三。即成十八。就一根中复有善不善。即成三十六。复约三世合成百八。云何远离下。释第二章门。谓离五见。又云。因是五见生六十二两解。一云。合我边二种为六十二。我见有五十六。边见有六。我见五十六者。欲界五阴。各有即离四见。为二十。色界亦尔。为四十。无色但有四心。各四见为十六。足前为五十六。边见有六者。三界各有断常为六。二云。但结边见为六十二。不论身见。约三世辩。现在有我无我四见。约五阴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过去如去不如去为二十。即有六十。俱不离断常。以断常足为六十二。中论观涅槃品。明佛灭度后依佛起于断常二见。约过去未来。不明现在计。如来如去不如去。约五阴为二十。常无常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断常足之为六十二。云何成就下。释第三章成就六念。与梵行品同。但小不次第。云何修习下。释第四章即修习五定。前是四禅后是般若。知定即初禅。以有觉观故。寂定即二禅。无觉观故。亦名圣默然故名为寂。受快乐即三禅。乐受极故。无乐定即四禅。已断苦乐是舍受故。首楞严者。自有通别。通则亘于十地乃至地前。别则于十地中。更修百八三昧方得此定。云何守护下。释第五章门。谓护菩提之心。随所修善皆菩提行。有法譬合。云何亲近下。释第六章即四无量心。云何信顺下。释第七章门。即是一乘一乘为实。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云何心善下。释第八章门。心慧异者二解。一冶城云。缘俗谛心无复贪恚。是心解脱。缘真谛心无复无知。是慧解脱。二云。断贪恚等故心解脱。断除无明故慧解脱。引论云。烦恼趣心无明趣慧。云何慧善解脱下。释第九章门。如上释。所言因慧解脱昔所不闻等三句者二解。一云。闻即天耳。见即天眼。至即身通。二云。九地为闻。见佛性十地为眼。见佛性具足明了。今因慧解脱至第九地。是不闻而闻。因九地至十地。即不见而见。因十地至佛地。为不至而至。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论前第八章心解脱。先问。次答。初问有三。先就本无夺难。次就本有纵难。三就不定难。皆令缚解。初文者又二。先领旨仰非。次正问。问中意者。若心本有烦恼此亦不可。本无烦恼此亦不可。定有烦恼此亦不可。定无亦不可。就初立本无难中。有九世尊。为三意。初一双明心无缚无脱。次有五偏明无缚。后三偏明无脱。此即初文正难无缚无脱。若心本性下。第二五中偏明无缚又二。前四明无所缚。后一明无能缚。举安橛譬木卓空中无因倚住(云云)。若心无贪下。第三三者偏明无解为三。初明无解。二明无得解者。三明无得解道。世尊贪亦是有下。第二据本有作纵问。又二意。一明若本有者应善心中有贪。二譬如钻火下。明应前境中有贪。初中又二。先法说。次举二譬。初法说中意者。若言心本有贪是亦不可。本有则不从因缘。既借他色而生贪者。当知非有。又心本有贪不可令无。应不得脱。心应常贪。次以境对心亦如是难。世尊心亦不定下。第三据不定为难又三。初明心不定。次明贪不定。三明贪及境亦俱不定。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答。有云。即次第答前三问。即为三别。初答本无之问。有诸外道下。答第二本有之问。善男子诸佛终不定下。答前第三不定之问。又谓不然。次第安处似相主对。亦观文意全不相关。但随义为三。先据正义。第二破执。第三广辨因缘。中道此即第一明心体非有非无。非心非不心。非贪非不贪。事事双非两舍。宁非中道正义。次有诸外道下。第二破于定执又二先破计有。次破执无。汝若谓心定有贪定无。贪则同尼干。初文又二。先广出所计。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下。二结过诃之。有诸凡夫下。第二破其执无亦二。先出所执。如是等辈下。正是诃责结过。有法说譬说。善男子诸佛菩萨下。第三广说中道因缘之义无所定执。又二。一明因果诸法非有非无因缘故有。第二明心之有贪亦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初文为三。一明离于四句。若言因中先定有果下。第二定执为非。诸佛菩萨下。第三正显中道之法。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下。第二章。正明心之有贪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又二。第一明心性本净不定非有非无。第二明心性本净无有和合。初文有三。一标。二释。三结。释中又三。先唱章门。从缘生贪从缘解脱二章门。因缘有二下。第二释两章门。有因缘故下。第三四句料简也。三以是义故下。因缘结。善男子是心不与下。第二明心性本净故无和合又二。先明无和合。次明因缘和合故有缚脱。此即初文。明毕竟清净故无和合。诸佛菩萨下。第二明因缘和合得有缚脱又二。先明缚脱之境。次明缚脱之人。就境中又二。先标。次释。标出境章。除贪欲是解境。有贪欲是缚境。次譬如雪山下。释二章门又二。初释缚境。先譬。次合。初譬中。山譬八正道悬险难行苦行。人譬魔。猕猴譬外道。俱不能行悉不修圣道。猕猴能行。即是得上界定外外道。人不能行。即魔住欲界。二俱能行。即五尘六欲俱能行之。猎师者还譬魔邪。黐胶譬爱欲之境。置案上譬五欲置果报上以诳众生。手触譬眼耳等触色声等。黏手者。于行心中以起系着。五处皆著者。五根起染。杖贯之者。魔邪化行。负还归者。将入三涂。合譬如文。譬国王下。第二释得解境。即四念处。云何系属下。第二明缚脱之人为二。先明缚人。次明脱人。缚人为四。一起到故缚。二取相故缚。三我见故缚。四非法故缚。如文。最后文中云悭惜他家者。此家与我最为亲厚。不许他往。称誉者。唯应称我不许称他。若有不受下。第二明得解之人。文略但一后结如文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般涅槃经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1】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