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疏》三十一 ▪第2页
隋章安顶法师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中又二。初出体。次明能生诸漏。此初一行余出体。从无明即一切下。第二明能生诸漏。文有三。倡释结。迦叶言如来下。第二番问答。先问何以异说。如是二法下佛答有三。初倡两章门。一互因果。二互增长。不善思惟下。第二释章门。先释互为因果。其能生长下释增长。如子生牙下第三譬结。迦叶白佛下。第三番问答。问意言佛前说第三漏云是无明。今复云何从无明生。佛言如我所说下。佛答又三。先倡有两无明。若说无明下。第二释两无明又二。先明无明漏是内无明。次解从生是外漏内心不了。是一无明而外复生烦恼是外无明。若说无明漏下。第三结两果。言无明漏名无始终者。谓得无始无终果。十二因缘无明最初。而能生于行识等果。如是因缘三世轮转名无始终。若得中观能焦因缘成有始终。翻彼生死归涅槃终。从无明生阴入等者。谓从无明生于诸漏亦招阴果。迦叶白佛下。第二观漏因有两番问答。此即初问。智者当观下。佛答有四。此初明外因。何缘转下作中下。第二明内因。菩萨作是观时下。第三明为观得道。是故我于下。第四引证。迦叶言众生一身下。次番问答。初问。次如一器中下佛答。先譬次合。初譬中言如一器者譬一神明。有种种子者譬成就诸惑。得雨各生者。谓得取相各自相生。若取好相生贪。取恶相生嗔。次合譬云。爱因缘故生烦恼者。还复取相名之为爱。或复说爱未必明取相。迦叶言下。第三观漏果亦两问答。此初问答中又二。先明报果。次明习果。就报果中有三种苦及三无常者二解。一云。三苦即苦苦行苦坏苦。三无常者一生灭二流动三大期。二云。此谓三界为三苦。三无常者即是三界皆无常也。迦叶言佛有无漏下。第二番简无漏果报。问中有二。初略次广初略问又三。一倡有无漏果。二明智者断果。三问断无漏果不。诸得道人下。第二广问亦三。此初倡有无漏之果。如其智者下。第二明云何言断。如其断者下。第三问云何言有。问意云。有有漏果复有无漏果。圣人若当断无漏果者。云何能得圣人果报。然佛答有二意。一云当体为言。即无漏无有果报。今言有者是因中说果。佛答有三。初举因果互说。次明无漏无果。三明无烦恼果。前文三句。初倡如来有两种说。如世间人下。第二明世人之说。我亦如是下。第三出如来之说。言身从心至梵天边者。是因中说果。谓色界为身初禅之定为心。定是意业所以名心。所以常谓色界为心。生身是为定心。心实非身。但能得身故名为身。即是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可见。一切圣人下。第二明无漏无果。果谓三界中但以漏业得报。故云无无漏果。下句复云无漏果者。此是因中说果。因此无漏能得佛果。因实非果。能得果故名因为果。有智之人下。第三明无烦恼果又二。初明断惑。次智者下明修道。圣道者下第四结观智
迦叶品之五
起卷是第三单明生善两番问答。初为三。一缘起。二正问。三结问。缘起中法譬合(云云)。若从是义下二正问。用烦恼为众生众生复是烦恼。烦恼为众生即是因苦而无善。众生复是烦恼即是果苦不善。若尔俱不善云何而得生于善法。何得复有妙药王耶。若言下三结问。佛答为三。初叹问。次合前譬。三结能修之人即佛性力。初叹如文。雪山下次合前譬。然前妙药譬于佛性。今云药王即净梵行。在言少异。若有众生下三结如文迦叶白佛下第二问答。正出所生之行此更问前意。何等众生有清净梵行。佛答为二。初总答所问。次别答。初总中先譬次合。佛答意者。众生亦不尽具有此梵行。如世果子其已是果。但此果不必并生于子。鸟食火烧水烂则不能生。不被三事即能生子。众生亦尔。不能修者是烦恼果。而于果上复生惑因。若修善者即但有惑果无有惑因。即此众生身中有清净梵行。众生观受下第二别答明修观解。文为五。一观受。二观想。三观欲。四观业。五观十二因缘。此之五观但成两科。前四观五阴。后一观因缘。观五阴中何故不观识色两阴。识初起时未别苦乐。论人云。识得实法想得假名。未能分别是故不观。色阴粗浅故亦不观。三阴猛盛所以观之。于三阴中受想不开。行阴开二。谓欲业是。所以然者行阴过重是故开之。观中一一例皆有四。一观受体。二观受因。三观受果。四明修道。初观受体。夫受心者只是果报。言近因者以受是五果之末。从于此处复起三因生诸烦恼名触因缘。言因缘者触名不定无别自体。亦可说识为触。亦可说想为触。此是次第因缘。言无明触即是烦恼前心。言明触者即是无漏前心。言非明无明触者即是有漏诸善前心。复当更观下第二观受因。前讨受因无所从生。后明从和合生。次观果报下即第三观果。若人能作如是下第四修道。文云触有三种。一无明触者。若行心作恶即识想受三名无明触。行心起善即前三心名为明触。行在无记非善非恶。即前三心名非明无明触。又一解如次。文云明触即入圣道。余之二触增长诸恶。复次善男子下。第二观想例前为四。此言想者非谓想阴。以行心中别有想倒。又思惟中名想倒心倒。见谛之中名为见倒。今乃总论不得名见通名为想。又云无色界为一切想者。无色界中乃有不用处非谓一切。但前二是一切故以为名观想体中又二。先正观体。次问答(云云)。初问中云灭受想名解脱者。数人云。得解脱者不止灭。此二心灭一切心乃得解脱。今偏言二心者过患多故受心修禅想修无色。受心味禅想计无色以为涅槃。论家不尔。缘世谛名想受。缘真谛名慧心。世谛想心可灭得脱。真谛慧心不可灭。与数大同。故迦叶难云。灭一切法名为解脱。岂灭两心得解脱耶。佛答须灭一切方得解脱。佛或时总说即摄一切。或时别说。今说受想二灭即得解脱。此则总论已说一切。文中初云。因众生说闻者解法者。即是因于众生说善恶等法闻即得解。又云。因法说众生众生得解者。先说善法须近。恶法须舍。众生闻此即能得解。此两意正酬前问。次观想因亦二。先正观因。次两番问答。三观果四修道悉如文。复次智者观欲下。第三观欲即是烦恼门。亦例有四。此初观欲。体正是内心。今但举外尘者。能生心欲故名尘为欲。此即因中说果。倒想因缘便生于受下。第二观欲因。次观下三观果报。是故下四修道。复次智者下。第四观业亦为四。先观体。文云。受想触欲是烦恼者。数论二解。一云。受想触欲心王起时数即随起。此中云受想者。即是十通。心数中四数。受即痛数。既属通心俱通善恶。心数起善即名为善。心数起恶即名烦恼。今据起恶言之。论云无王数异。此中云受想四者。即是四心但无色阴。触即是识。欲即行阴。若行起善即名为善。若行起恶即名烦恼。此中正明作恶义也。又言能作生业不作受业者二释。一云。由此烦恼因缘不绝故云生业。而不能分别五盖果报诸受差别。故不作受。二云。由此烦恼润业得生。故言能作生业。而不能招。舍受二舍中容舍心。既是烦恼云何能润生。于受乐受正是乐心。复不能润。此并论润业生义。与业共行则有二种者。欲出业体比论业时。犹有于惑故言与业共行。而业法不同故具为生受二业。又云身口二业亦名为业亦名果者。其能造作即名为业。复畅口意即名为果。意但是业无自畅义故不名果。又云正业是意。以意正是业体故也。期业为身口业者。以身口自然符会。有若期契故云期业也。第三观果报又二。初正解四业。次两番问答料简。初如文。初番问如文。答中云无漏名果不名报者。或时云果报不异。此中判别。私谓无漏是习果。故但云果不得云报。次番问如文。答中云又言十不善法有上中下。重苦入地狱。轻苦入饿鬼。不重不轻在畜生。十善有四报在四洲。阎浮年命果报最劣下业之果。而言上上者。取其修道行善边胜。四有智之人下修道。复次智者观业烦恼已下。第五是观十二缘。文亦有四。谓烦恼业有苦。但今文准前受想等皆具四门。今文但云烦恼等。私云十二缘中体因果报三义具足。能观之智即是修道。且依现文即是果报。以此文推烦恼得苦。业亦得苦。不应云烦恼不能招报。十地经分十二因缘为三道。谓烦恼业苦。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是业道。识等及老死是苦道。此中为四长出于有。即指现在五果为有。生死为苦。苦之与有此亦无定。而上文明八苦。不取识名色但取老死。故作此说。然此四句若具存其相。一从烦恼生烦恼。二从烦恼生业。三从烦恼生有。四从烦恼生苦。次更约业。一从业生业。二从业生惑。三从业生有。四从业生苦。后两句亦尔。即应十六句。今文但九句。亦有经本说十二句者。但九句少十二句多。准理应有十一句。何者十二因缘次第相生。如因无明生行因行生识乃至因生生老死。老死不知更生何等。若尔只十一句。但出经者安十二时。意欲彰于十二因缘。今此不足只是广略不同。夫相生者有前生后后逆生前。复有跨节相生。且作初句烦恼生烦恼。无明是本。即是烦恼而生爱取。烦恼生业即是无明生行。烦恼生有者即是无明生识等。烦恼生苦即生老死。第二句从业生业者从行生有。从业生烦恼者行生无明。从业生有者行生识等。从业生苦者即是行生老死。第三句从有生有者识生六入等。从有生烦恼者即识生无明。从有生业者识生行。从有生苦者即识生老死。第四句从苦生苦是从生生老死。从苦生烦恼者从老死生无明。从苦生业者即老死生行有。从苦生有者即识等五果。文云。内外爱则有爱。苦者经有二文。一云受苦。二云爱苦。爱义稍弱义解皆通。言受者由此受故则受于苦。言爱苦者经中多言恩爱为苦。就观因缘。今亦准前四观不同。体中为四。一明因果相生。二观五道皆苦。三观三界皆苦。四观八苦。初又二。初正辨相生。后结十二义。相生九句并相关如文。有智之人观地下。第二观五道苦。就五道中具有十二因缘。中烦恼等四。地狱即是苦。烦恼即是烦恼。业即是业体即是有。例余道亦然。智者深观三界下。第三观三界皆苦。然三界未必皆苦。唯三涂是苦。人天至第三禅皆乐。第四禅是舍。此且一边。若依如来初成道时。手指上下三界皆苦。智者若…
《大般涅槃经疏三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