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经》二十四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劝受世利品下
尔时菩萨。又告王言。如王前说。仁者比丘。身体柔软。莫住兰若空闲林中。眠卧坐止草铺之上。大王当知我在自宫。以妙种种诸宝为床。偃亚而坐。既厌离已。弃舍出家。所以者何。大王须识。此身危脆。败坏无常。非牢固形。是破散法。随有地处。舍之而行。犹如泥抟。一种无异。又复大王。若有智人。既掷死尸。可还拾不。若欲更收。终无是处
又复大王。如王前言。若于我边。生怜愍者。应须随喜而忽嫌我乞食活命。此事不然。大王当知。慈爱我者。莫作是心。何以故。我今欲过生老病死苦患之海。行行入道。是故作此比丘之形。为求寂灭安乐处故。要须受此毁好服形。又未来世。欲除一切诸过患故。大王当知。若复有人。于现在世。受彼五欲功德果报。深着于爱。彼等诸人。事须怜愍。若当有人。于现世中。不得寂定安乐之心。其未来生。决受诸苦。彼等众生。心须怜愍
又复大王。我今惊畏烦恼之苦。故舍出家。欲求寂定涅盘真实。假使我得帝释天宫。意亦不乐。况复人间粗弊果报。而说偈言
我被烦恼箭所射 欲求寂灭膏药涂
设使得天帝释宫 意犹不贪况王位
菩萨复言。大王当知。如王前言。凡天下人。在于世间。一切须取三时利者。如我意观此。则非是真利益言。所以者何。求财得多。会必有尽。求欲转欲。无厌足时。若言求法。此是真利。利有深浅。要必须求。求之则有功能五种。而说偈言
若无生老病死患 此是真实大丈夫
求财嗜欲悉世情 我舍二求唯取法
菩萨复言。大王当知。如王前言。但且治民。取于王位。乃至未老。正少年时。且可受彼五欲法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若少年时。是常住者。一切众生。应无有老。在在处处。应不为彼死命之鬼念念所牵。以诸众生。寿命无定。是故智人。若求寂定解脱法者。不可得取世间王位五欲之乐。是故一切。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复老年。但须速求应所办者。早令得办。欲求解脱。或求于禅。莫使淹迟。宜速疾作
又复大王。如王前言。须依家法。作于祭祀。及行布施。随意规求彼未来世诸果报者。大王当知。我今不取如是之乐。若苦来逼。为切故求。而得乐者。此非真乐。凡夫求于后世果报。祭祀诸天。并及火神。必须杀害他众生命。此则非理。所以者何。若人行慈。应不损害他身命根。假使祭祀一切诸天及于火神。杀害众生。得彼常乐定果报者。犹尚不可杀害于命而用祭祀。况复一切所得果报。皆是无常。破坏尽灭。非牢固法
又复大王。凡人欲行解脱法者。无有别利。或无行行。或无持戒。或无禅定。犹尚不可损害他命。而求未来利益果报。又诸凡夫。在于世间。以杀生故。假使得于安乐果者。此亦不善。所以者何。以无慈故。况复未来望得善报。终无是处。而说偈言
假使人生在世间 杀害他命以得乐
智者称说此非善 况复来世求人天
尔时摩伽陀国。频头娑罗王。闻于菩萨如是语已。便生希有奇特之心。在菩萨前。以慈悲故。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沙门瞿昙。大有难行苦行之德。于世间中。能舍诸欲。仁者比丘。从于何方。忽然而来。何聚落生。是何种姓。父母何处。自名字谁。作是语已。至心谛听
尔时菩萨。正心直视。温和言气。而报王言。大王当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大聚落。名曰释种。彼有一城。名为迦毗罗婆苏都(隋言黄头居处)。彼城有一释种之王。号名净饭。是我之父。我是其子。母名摩耶(隋言幻)。我名悉达(隋言成利)
时频头王。闻此语已。泣涕悲啼。经少时顷。拭面泪已。白菩萨言。希有比丘。既生如是大种姓家。云何在此林内独行。诸兽猛恶。可畏可怖。此林不善。独自娱乐。无有伴侣。云何得住坐起自安
尔时菩萨。报频头言。大王当知。我今不畏。诸恶禽兽。亦复不惊。不怖不怯。设欲来者。亦复不能动我一毛。大王当知。我今唯畏生老病死之所逼切故来在此。诸恶兽中惊畏林内。独一无伴。而自娱乐
大王当知。老最可畏。所以者何。老来逼时。能夺年少。盛壮将去。摧折身形。腰脊伛偻。不能行步。犹如枯树。谁喜乐看。此最可畏
又复大王。其病来者。是名可畏。所以者何。平健之时。不知不觉。一朝痛切。宛转呻吟。花色充鲜。忽然悴减。烦冤楚毒。眠坐不安。当于是时。谁能代者。卧在床枕。势不从心。以是因缘。病最可畏
又复大王。死最可畏。所以者何。死来之日。减我寿命。忽撮将去。虽复力能统四天下。金轮摧伏。七宝导前。利刃强兵。不能遮制。争夺可得。以是义故。死最怖人
尔时频头娑罗王。复更重问于菩萨言。大圣太子。仁今求何。菩萨报言。摩伽大王。我今求者。唯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当转无上法轮。是故求耳
时频头王。白菩萨言大圣太子。如我所见。仁心勇猛。勤劬精进。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有疑。又决能转无上法轮。善哉太子。我今见仁。善哉太子。我闻仁名。善哉太子。仁善出家。仁释种子。我从今日。当常承事。大圣太子。我今请仁。恒常日日。来至我宫。愿数见我。仁之所须四种事者。我当供养不令乏少。时频头王。作是语已。菩萨报言。大王当知。我今不久。从此移去。更诣余方
时频头王。闻是语已。合十指掌。自菩萨言。大圣太子。仁心所求。唯愿莫有诸魔障碍。所规获者。愿早成办。仁释种子。愿仁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我于仁边。恭敬供养。见仁身已。即当为仁作于声闻如法弟子。即便说偈。而赞叹言
我频头王合掌赞 唯愿太子道速成
若所作办忆今言 为诸众生赐怜愍
尔时菩萨。闻此语已。即报王言。善哉大王。愿如王言。所作誓愿。彼此俱善。时频头王。合十指掌。一心顶礼白菩萨言。善哉太子。今可为我受于忏悔。我以无智。恼乱大圣。太子离欲。以为不净。我心染欲。以欲为净。唯愿恕量。除我此罪
尔时菩萨。熙怡微笑。报频头王。作如是言。善哉大王。如是如是。我以受王清净忏悔。愿王安乐。少病少恼。谨慎身心。更莫放逸。恒行善法。舍离非法。若如是者。王得安隐。多受吉利。是时菩萨。慰喻频头娑罗王心。法义说故。令其欢喜。劝请教示。显说宣扬。从座而起。渐行余处
时频头王。即前顶礼菩萨二足。围繞三匝。立地而住。面向菩萨。观嘱少时。即从彼处。回还到宫。而有偈说
菩萨印可频头说 我得成道当度王
思惟大圣行喜欢 不觉从山还本国
佛本行集经精进苦行品第二十九上
尔时菩萨。从般茶婆山林而出。安庠徒步。向伽耶城。既到彼已。登上伽耶尸梨沙山(隋言象头)。欲摄身心。灭除诸恶。上彼山已。选平整处。在一树下。铺草而坐。是时菩萨。内心思惟三种譬喻。悉是世间希有之事。未曾闻说。未曾睹见。未曾证知。何等为三。一者所谓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虽复身体不行于欲。而其彼等所有欲中。一切心意。欲爱欲恼欲热欲着。而灭不尽。未得正定。犹有我相。自度一身。彼等沙门。及婆罗门。恒受苦恼。意不喜者。心不乐处。不能知见。又复不得上仁之法。亦不能证无畏之处。然其彼等。虽无我相。不独度身。不受苦恼。虽不受意。不喜不乐。而犹不能知见证法及无畏处
譬如有人取生湿木。并及湿粪。置于水上。就中攒火。有人故从彼岸而来。就其乞火。然如是人。从生湿木湿粪水上。出力攒火。有能得火与彼人不。若能得者。终无是处。火既不出。彼人从求于何而得。如是如是。若有沙门。及婆罗门。虽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见证法。此即是初第一譬喻。世未曾有。亦未曾闻
尔时菩萨。复更第二思惟念言。若诸沙门。及婆罗门。虽禁制身不行于欲。彼等所有欲中。意贪热恼及着。而灭不尽。未得正定。犹有我相。自度一身。徒受苦恼。不喜不乐。不能知见证上仁法无畏之处。又复彼等。虽无我相。不独度身。不受苦恼。及不受心。意不喜乐。不能知见证上仁法及无畏处。譬如有人。取生湿木。置于地上。欲攒出火。亦复有人。来从乞火。向其此人。从生湿木。攒欲求火。能得于火与彼人不。若能得者。无有是处。如是如是。是诸沙门。婆罗门等。虽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见证法。此第二喻。世未闻有。尔时菩萨。复更第三思惟念言。若诸沙门。及婆罗门。虽禁节身不行于欲。彼等所有欲中。意爱恼热及着。灭尽正定。此等沙门婆罗门等。虽得自利及以利他。心中喜乐。能知能见得上仁法证无畏处。譬如有人。取干燥木及以干粪。置于地上。欲攒出火。亦复有人。还从此岸。向其乞火。而其是人。用少功夫。即便得火。持与彼人。如是如是。若有沙门。及婆罗门。离欲而行。彼等设有欲中意爱恼热皆灭。乃至得彼上仁之法。证无畏处。此是菩萨第三譬喻自意念生悉是世间未曾闻见
尔时菩萨。从彼伽耶尸梨沙山下。来摩伽陀聚落内。次第而行。借问人言。此处有何功德可行。有何非法宜须除断。我今欲求最上寂定最妙音辞。如是前行。至伽耶南。有一聚落。其聚落。名优娄频螺。及至彼处。日以食时。菩萨着衣入彼聚落。诣一陶家。从乞瓦器。得已手持。历彼聚落。次第乞食。到一村主长者之家。然其长者。名难提迦(隋言自喜)。至彼家已。却立一面。默然而住。其难提迦。自喜村主有一善女。名须阇多(隋言善生)。彼女端正。可喜无双。为诸世人之所乐见。其善生女遥见菩萨手持瓦器默然立住欲乞求食。善生见已。从其二乳。自然汁出。时善生女。问菩萨言。最胜仁者。仁是谁子。是何种姓。名字云何。父母何处。今欲何求。仁者云何。有何神异。今我一见。使我两乳汁自然流
尔时菩萨报言。善姊我名悉达。此名是我父母所立。我今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当转无上法轮。时善生女。闻是语已。从菩萨手。而取瓦器入自家中。满盛香美甘味饮食。并及种种饼果羹臛。溢瓦器中。即出胡跪。奉授菩萨。口作是言。最胜仁者。我愿恒常供养仁者。衣服饮食。卧具汤…
《佛本行集经二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