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

「经集部」经文627卷15页码:P0406
西晋 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中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幼童品第四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为族姓子若族姓女欲疾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今吾睹见惧终始难。而不肯发无上正真道意。志愿声闻疾欲灭度。续在生死而有所慕。然诸菩萨通达精进。等住于法逮诸通慧为一切智。所以者何。乃往久远过去世时。不可计会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时有如来号一切达兴出于世。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佛告舍利弗。其一切达如来正觉。声闻集会有百亿众。其佛寿命住百千岁。佛有声闻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飘捷。次名大达。于时如来兴五浊世。明旦正服着衣持钵。与诸圣众眷属围绕。有大国号名闻物。入于斯城而行分卫。其大声闻智慧最尊侍佛之右。神足最上侍佛之左。智慧博闻最殊胜者随从佛后。八千菩萨而在前导。或化现身若如帝释。或如梵天。如四天王。或天子形。严治道路。佛告舍利弗。彼时如来向欲入城。见三幼童众宝庄挍璎珞其身。逍遥中路而共游戏。时一幼童遥见如来。晃然显赫威神巍巍。端正无伦诸相寂定。志性澹泊获上调顺。第一静寞降伏诸根。如仁贤龙象。如大渊渟清澄无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遍布其体。如日出时光耀奕奕。与大众俱如星中月。时一幼童谓二童曰。汝等岂见如来乎。是者则为一切之尊无上众祐。为世福田。光明灼灼炜晔难当。吾等佥然宜供养之。其进施者利庆弘大。以颂赞曰

  斯者众生尊  福田无有上

  当供俱供养  施此祚无量

  第二幼童曰

  今我无异花  亦无杂泽香

  斯圣无等伦  当何以供养

  于是一童即脱颈着珠璎价直百千。以颂赞曰

  当以此供养  无上之福田

  何所明智者  见斯有所吝

  于时二童效彼童子。各各解脱颈着珠璎。以手执持。而歌颂曰

  具供养正觉  度泛湍江波

  脱无量志意  住于平等法

  尔时一童谓二童曰。汝等以斯德本何所志求。一童子曰

  其在世尊傍  右面大声闻

  智慧尊第一  吾誓愿如斯

  二童子曰

  犹如世尊傍  左面大声闻

  神足超最尊  吾誓愿如斯

  于时二童谓一童曰。族姓子。以斯德本欲誓何愿。一童报曰

  如今者如来  至真等正觉

  普见一切达  犹若师子步

  昭耀大众会  吾身誓若斯

  三界尊第一  度脱诸十方

  时一幼童。这说此已。寻虚空中八千天子俱赞叹曰。善哉善哉。快说此言。今仁发意。天上世间悉蒙救护。佛告舍利弗。时一切达如来正觉边。有侍者名曰海意。博闻最尊而告之曰。宁见三童各执珠璎而游来乎。对曰已见。天中之天。世尊告曰。比丘。欲知中央幼童建其志性巍巍难量。一一步中超越百劫终始之患。其一举足功德之本。当更百临转轮圣王。受帝释位亦复如斯。升生梵天为梵天王亦当如是。一一举足功德之本更见百佛。时三幼童往诣一切达如来所稽首足下。以宝珠璎散世尊上。其发小意为声闻者。所散珠璎住两肩上。其一童发诸通慧心。所散珠璎在于佛上虚空之中。变为交露重阁棚帐。四峙周障庄严平等。化于其中而为床座如来处之。于是一切达如来寻而欣笑。侍者启问。唯然世尊。以何故笑。笑会有意。如来告曰。海意。汝睹于斯二童发声闻意手执珠璎散如来乎。对曰。已见大圣。又告比丘。欲知二童惧生死难。发怯弱意意求救护。犹是不发无上正真道意。欲得声闻为尊弟子。然后来世皆当得证。一者智慧最尊。二者神足无双。佛告舍利弗。卿意疑乎。时中央童发诸通慧者。则吾身是。愿右面童者。舍利弗是。愿左面童者。大目揵连是。舍利弗。观卿等本时惧生死难。虽殖德本不能发无上正真道意。心志怯弱欲疾灭度不能超速。甫因吾法而得无为。今宁睹吾诸通慧耶。汝等之友为佛弟子乃得解脱。以是之故当作斯观。假使有人。欲成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所言超速。谓诸通慧莫能过者。谛而无欺其乘第一。普安一切群生之类。则诸通慧也。为最微妙特尊无上。为无等伦无有畴匹为无双比无能出来。无挂碍乘。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是则名曰诸通慧乘。佛时说斯大乘法典。则一万众人。发无上正真道意。应时彼诸大声闻。贤者舍利弗。大目揵连。大迦叶。离越。阿难。律惒利。分耨文陀尼子。尊者须菩提等。自投于地稽首佛足。俱白世尊。唯然大圣。若族姓子族姓女发大意者。当供养之。微妙解脱处至真行。所以者何。正使百千诸佛世尊。为吾等说诸通慧行。不能堪任无有势力。发通慧心一切慧者。无所挂碍殊胜难及。宁令吾等犯五逆罪。在于无间而不。中止不舍于无上正真道意而为声闻。所以者何。设犯逆罪坠于地狱受诸苦毒。其痛会毕从地狱出而不违远。无所挂碍诸通慧心。计如今者当何所施无所堪谐。焚烧正真败坏根原于兹佛慧无挂碍智非是佛器。譬如终没之士无益亲属。吾等如是以声闻乘而志解脱。舍于一切无益众生。譬如此地多所饶润。一切群萌二足四足若多足者。如是世尊。其发无上正真道意。天上天下蒙恩获度

  无吾我品第五

  尔时世尊。说斯本末向欲竟已。王阿阇世乘驷马将四部兵象车步骑。往指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白世尊曰。唯天中天。众生所住何所依因。何缘而兴。何由得罪。佛告王曰。已住吾我人寿命者。众生由此而造罪衅。依猗贪身兴缘颠倒。群萌因斯而起灾患。又问。其贪身者根原所在。世尊答曰。其贪身者无慧为本。又问。其无慧者何所为本。答曰所念邪支则是其本。又问。所念邪支何所是根。答曰。虚伪是根。又问。虚伪何所是根。答曰。无实诸想是则为根。又问无实诸想何所是根。答曰。谓无所有无觉是根。又问。何谓无有无觉。答曰。谓无生无有是谓无觉。又问。不生不有当何计之数在何所。答曰。其不生不有彼无有计。又问。狐疑之事何因缘起。答曰。其狐疑者从犹豫起。又问。犹豫为何所是。答曰。贤圣所说诚谛之语。闻则怀疑斯谓犹豫。又问。何所贤圣何言审谛。世尊答曰。其贤圣者谓除一切爱欲诸见。其审谛者知一切法悉无所有。王阿阇世白世尊曰。所谓贤圣无所有者。实为虚伪。世尊安住从已劳尘。而造立之猗着于世间。诸贤圣所讲说者。而心犹豫获不可计殃衅之罪。我乎世尊父无愆咎。无所[革*奇]缀而危其命。贪国土故或于财宝。迷于荣贵荒于产业。耽利宰民而图逆害。持疑怵惕不能自宁。若在欢会戏乐无娱。若在中宫婇女嬉游。若坐若卧有所决正。若在独处听省国事处群僚上。昼夜忧悸不能舍却。沉吟之结不歆饮食。虽有美馔不以为甘。其目昧昧所睹瞢瞢。颜貌憔悴心恒战灼所处不安。畏寿终后坠于地狱。仰惟如来。其恐怖者能使无惧。其盲冥者惠授眼目。其沉没者而拯拔之。遭苦恼者使获大安。无所归者而受其归。其无护者而为救济。其贫穷者给施财业。其有病者消息疗治。其堕邪径示以正路。其在正路为兴大哀。其心忍劳不以为患。等恤群黎其慈坚固。究竟本末不以苦乐而有动转。如来所兴救度众生。无所遗漏不舍一人。私怙世尊。垂恩安慰除其惶懅。孤无有救惟为作救。令饥渴者而得饱满。今已虚乏而欲躄地惟蒙扶接。今无所归愿受其归。今已沉没愿加拯拔。我身得无堕大地狱至于无择。唯然大圣。如应说法决我狐疑。解散愁结令无犹豫。使其重罪而得微轻。于时世尊而心念曰。王阿阇世所说聪达而甚微妙。所入之法甚为优奥。其余人者莫能堪任。为决狐疑令无余结。其惟濡首能雪滞碍。时舍利弗承佛圣旨。谓王阿阇世。欲辨疑惑当馔肴饍。请濡首童真。则当决王虚伪尘劳狐疑之结。镇安国土及与中宫受王床榻众诸供饍。中宫婇女及诸侍从获无量福。罗阅只城摩竭大国。无数众生皆亨利议。阿阇世王。即前启白濡首童真。惟加愍哀与其营从受小飡食。濡首答曰。大王且止已具足供。于正法律未有是记。受于衣服若食饍具悕望加哀。王则又曰。当何陈露呈现丹赤。濡首答曰。假使大王。闻深妙业殊特真议。不恐不怖。不以畏懅。不以震慑。不难不惧。乃为加哀。正使大王。不想念法。亦非无想。无想不想。如是行者乃为加哀。纵使大王不想去心。亦无不想。不念来心。亦无不想。于现在心亦无所受。乃为加哀。设使大王。不堕邪见。亦不灭除。亦无所见。亦无不见。乃为加哀。王阿阇世。又白濡首曰。今之所说悉法所载。惟见愍伤当受其请。濡首答曰。王当知之。法律所载不以恩施。供养分卫衣食之饍。若使大王。不计有我。不计有人。不计有寿。不计有命。乃为加哀。为受供施。设使大王。不自爱身。不爱他人。悉无所取乃为加哀。假使大王。不摄敛心。不计因缘。不在阴种诸入之事。无有内法。无有外法。不受三界。不度三界。无善不善。无德不德。不处于世。亦不度世。无罪无福。亦无有漏。亦无不漏。亦不有为。亦不无为。不舍生死。不受灭度。是为加哀。王答曰。唯然濡首。吾当启受如斯法议。以是之故当就余请。哀垂愍伤下劣徒类。濡首答曰。王当了之。设使诸法。有所猗者。有所受者。有所得者。有所救护。则不蒙哀。不得至安。如使于法有所著者而为想念。有所立处而为放逸。皆为依着。想念有处放逸之护。设使大王究竟望毕。极至永安乃无有患。如令大王复有所作。则不荷哀不至安隐。王阿阇世又问濡首曰。受何所法而无有患至无所有。濡首答曰。若了空者。而无所作。亦无所不作。无想无愿。亦无有作。亦无不作。若使大王有所造立。而为行者。身口意行则是所作。假使不有所作。亦无所行。以身口意而无所造。则无所作。是故大王。一切诸法悉无有相。其无所行无所有者。则是其相。又问濡首。何谓所行而无所行不有所造亦无不造不增不减。濡首答曰。假能不念过去已尽。不念当来未至。不念现在而无所起。不想有常无常。是为无行亦无不行。其能等色于诸因缘而为众缘。不增不减。又问濡首。尘劳之欲为是道乎。云何与合。濡首答曰。王意云何。其曰明者与冥合耶。答曰不也。日明这出众冥[梳-木+日]灭。王宁别知冥所去处乎。在于何方积聚…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