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法集经》四 ▪第2页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名为如境界法者。名为修行成就法者。名为实法者。名为直法者。名为实清净法者。名为救众生者。名为大慈悲者。名为常寂静境界者。名为常归依法者。名为常自净行法者。复次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如来说僧非唯一种。所谓世谛僧。第一义谛僧。惭愧僧。无惭愧僧。圣人僧。调伏僧。不退转僧。又善男子。菩萨于世谛僧摄受修行。于第一义谛僧供养修行。惭愧僧令得解脱修行。无惭愧僧诃责修行。圣人僧供养恭敬亲近修行。调伏僧如佛如是修行。不退转僧说法修行。复次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僧者名为不断佛种。以佛子故。僧者能与所乐果报。以其福田故。僧者离烦恼。以无畏故。僧者舍一切所著。以得解脱故。僧者名为寂静。以调伏心故。僧者名为不杂。以无烦恼故。僧者远离恶法。以有惭愧故。僧者名为随顺语。以可化故。僧者名为知自身。以无憍慢故。僧者名为寂静。以无高心故。僧者名为知足。以无颠倒心故。僧者名为断绝分别。以无病故。僧者名为到妙洲渚。以得无畏处故。僧者名为见实。以不放逸故。僧者名为彼岸。以能到彼妙洲彼岸故。僧者名为不恶。以行阿兰若行故。僧者名为快。以毕竟趣道场故。僧者名为知三学。以修行弟子行故。僧者名为行于四念境界。以胜诸念修行者故。僧者名为修行四正勤境界。以修行精进故。僧者名为修行四如意足境界。以不疲倦故。僧者名为修行五根境界。以不破坏故。僧者名为修行五力境界。以降伏诸烦恼刺故。僧者名为修行七觉行。以无障碍故。僧者名为修行八圣道境界。以正见故。僧者名为修行实谛境界。以得归处故。僧者名为修行诸禅境界。以定心故。僧者名为修行因缘集境界。以能转法轮故。僧者名为大慈悲。以不退转处故。僧者名为一切功德聚集。以一生得大菩提故。又善男子。菩萨如是念僧已作是思惟。僧者如是无量功德。我皆欲得。亦令一切众生毕竟成就。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僧处
善男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念戒。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所有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彼诸果报皆因持戒而得。何以故。依因净戒根本力故。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丛林依地为根本。如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妙果依戒为根本。菩萨摩诃萨住于持戒。能与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复能满足施者功德。善男子。菩萨住于持戒生欢喜心。心欢喜故不生忧恼。不忧恼故心得踊悦。得踊悦故得身心倚。身心倚故心得乐心。心得乐心故而得三昧。得三昧故得如实知。以如实知故。菩萨于一切众生生大慈悲。菩萨作是思惟。我今以此如实三昧法门如实知。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是菩萨以大慈悲心熏修。依彼大慈悲心。修持增上戒增上三昧增上慧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修持妙戒。不动不放逸。我忆念一切众生而修持戒。何以故。若菩萨不忆念一切众生持戒则非菩萨戒。是故我今为令一切众生得安隐乐。修持净戒。复次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菩萨出家修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世务之事。菩萨着于染衣。则能满足舍一切所爱之物。菩萨受持净戒。则能满足身口意清净。菩萨爱念持戒。则能满足六通。菩萨宴坐持戒。则能满足菩提分法。菩萨闻于妙法修持净戒。则能满足四无碍智。菩萨推求多闻智慧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自高心。菩萨亲近善知识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一切功德。菩萨修持施波罗蜜戒。则能满足一切智智。菩萨如所闻法如说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为大法师。菩萨如所闻法思惟持戒。则能满足得陀罗尼。菩萨念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超过一切诸恶得满足戒。菩萨不生害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菩提心。菩萨不失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三宝心。菩萨作是思惟。若有能护修持戒者。世间所有可护之者皆悉能护。是名菩萨摩诃萨念戒。善男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念舍。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所有一切可舍之法。皆悉摄于二种舍中。谓法舍财舍。善男子。菩萨资生施者。悉能满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菩萨法舍者。亦能满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能断烦恼及以烦恼习气。复次善男子。菩萨于资生能舍悭心。舍法因缘能过声闻辟支佛地。复次舍财者能清净生身。舍法者能清净法身。复次舍财功德能舍父母生身。何者有此舍力。唯除初地菩萨。一切世间所无。舍法者能成就为意通力。谁有此力。唯除诸佛如来及住地菩萨。一切世间所无。复次舍财能教化众生。施法能令得解脱。复次舍财能得聚集功德。施法能令到于彼岸。复次舍财能施半。施法一切舍。复次施财能得断烦恼解脱。施法能成就离智障解脱。复次舍者若能舍于虚妄分别。此舍中最胜第一。谓舍虚妄分别之心。何以故。菩萨舍于虚妄分别。是故名为清净。菩萨问曰言虚妄者此说何法。答曰善男子。言虚妄者。说不实戏论法。问曰云何名为不实戏论。答曰若人如是思惟。我贪我嗔我痴我染。我净我不净。我行世间我入涅槃。如是等一切皆是不实虚妄分别戏论之法。何以故。一切唯是因缘。而为无我无我所无众生无人无命无我无寿者无作者无教者。彼诸因缘自性空寂。远离心心意识。彼诸因缘。不能思惟不能分别。不能染不能净。不能行世间不能入涅槃。是故菩萨。能知如是虚妄法。不能作是思惟。是其实有。舍如是心故名为舍。菩萨若能念如是法。名为念舍。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三种舍。谓舍大舍增上舍。何者是菩萨摩诃萨舍。谓饮食糓米仓库衣服骑乘灯明香熏华鬘涂香末香幡盖幢帐车舆璎珞帐首冠金银珍宝。诸如是等。不为恼害众生之具。唯除能害众生之事。余一切物无有不舍。是名菩萨摩诃萨舍。何者是诸菩萨摩诃萨大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舍已。能舍所爱妻子男女大小奴婢仆使臣佐吏民舍宅园观国土王位。是名菩萨摩诃萨大舍。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增上舍。善男子。菩萨成就于舍及以大舍故。成就增上之舍。所谓能舍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筋骨唇舌牙齿连肤爪发。如是一切悉皆能舍。是名菩萨摩诃萨增上舍。又善男子。菩萨念如是舍大舍增上舍。我当毕竟成就舍大舍增上舍。尔时得名念舍菩萨。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念舍
善男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念天。善男子。菩萨念清净天。所谓念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如来。云何念。念彼修行。念功德。念不生。念所受境界。念始行。念修行。念成就。是名念天。复次善男子。菩萨念诸天。云何念诸天。修善业行得胜果报。何者是善业行。所谓十善业道。远离不善业道。以此善业因缘。得彼诸天色妙乐清净诸根胜妙果报。又菩萨于彼胜妙果报。起随喜心而生大慈。以彼妙乐果报。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作是念。欲令众生得天妙乐。复为成就彼诸善根。发大精进于生恶道众生起大悲心。菩萨作是思惟。我应教一切众生修行善业。令生天上即于天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作是念已。教诸众生修善生天。令不退失彼天妙果。即从彼乐得无上乐。所谓如来寂静妙乐。是名菩萨念天。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念处。尔时无所发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见苦为苦 以见苦即空
若不离于苦 空法不可得
欲得见空者 应见于苦义
以苦为空义 彼空无为故
苦无有作者 以苦非作法
离苦谁作者 而亦无前后
无有实集者 若能实集苦
此中何处集 以苦非作者
苦无所从来 去无所至处
与何法共合 离苦何处有
说爱以为集 若能集于苦
爱实无有爱 离爱云何集
以苦无所来 是谁得未来
说灭以为定 离于去来法
诸法自性灭 根本清净明
诸法同寂静 以离前后际
法若是先生 后则应有灭
离灭云何生 离生无彼灭
如是求智慧 说名无漏道
说道如筏喻 以必舍筏喻
若聚集舍法 彼法何应乐
舍道住妙洲 是名得解脱
说得解脱相 不诤于诸法
以于一切法 证真如道故
发毛及爪齿 脂肤血肉骨
涕唾大小便 肝胆以脑膜
心肺大小肠 聚积名为身
虚妄分别宅 智者如是观
无有实作者 及离于受者
犹如空聚落 如是虚妄身
说受名为受 彼受谁能受
受者离于受 差别不可得
智者如是念 彼智者观受
其相如菩提 寂灭清净明
身中不见心 心中不见心
是人离热恼 虽离而不喜
见法唯是心 远离于分别
不舍真如行 以得无障境
诸法不自生 亦复非他生
离诸数尽相 平等如虚空
如实知此法 智者无去相
知法亦不住 以住于平等
若能如是念 于诸法不动
是人到彼岸 如诸佛福田
知诸法名佛 一切处无垢
聚集清白法 安隐诸众生
念寂及妙色 亦念诸功德
菩萨满诸法 必得无上道
是菩萨供养 三世诸如来
法中念不动 以常定境界
善缚坚固铠 念妙法境界
得无上菩提 菩萨坚固行
如法我亦然 若作如是念
此念法应知 所谓诸菩萨
离我及我所 如法我亦然
若能如是念 名修妙法念
诸佛弟子僧 是无上福田
必得佛菩提 常念如是人
如海不可量 我念如是人
回此诸功德 令一切成佛
善修不退戒 我念彼戒行
所有诸功德 尽欲与众生
回向无上道 令得毕竟乐
如是名念戒 能与众生乐
舍资生及法 亦舍诸烦恼
有福为众生 回向无上道
如是成舍念 不住于二道
离相自然行 所在如日照
一切凡圣人 皆从善业得
以彼诸因果 大悲施一切
如是诸妙行 为与增上乐
即于彼天中 成无上正觉
尔时无所发菩萨摩诃萨。奋迅慧菩萨摩诃萨。是二大士及无量眷属。俱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绕百千匝。奉承尊意退坐一面。并诸眷属亦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二人。于胜楼阁妙宝台上说法集时。诸佛如来。于一切法。悉知见觉无有障碍。世尊。我等二人所说法集。随顺佛意不耶。尔时佛告二菩萨言。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于一切法。悉知见觉无有障碍。善男子。汝等二…
《佛说法集经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