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长阿含十报法经》

「阿含部」经文13卷01页码:P0233
后汉 安世高译

  《长阿含十报法经》下 ▪第2页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是令不相便者令安。从是生恼。是为九恼

   第六九法。当思惟除九意恼。何等九。或时行者。是为我令亡。令我他有。令我无有乐。令我不安隐。已施我恶。持是恶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一

   或时行者。是为我令我亡令我有他。令我无有乐。令我不安隐。见作我恶持是恶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二

   或时行者。是为我令亡令我有他。令我无有乐。令我不安隐。会作我恶。持是恶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三

   或时行者。有时是意生所我有亲厚令亡令有他令无有乐。令不安隐。已施恶持是恶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四

   或时行者。有时是意生所。我有亲厚。令亡令有他。令无有乐。令不安隐。为见作恶。持是恶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五

   或时行者。有时是意生所我有亲厚。令亡令有他。令无有乐。令不安隐。为会作恶。持是恶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六

   或有时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恶念。令不安隐。念令不吉。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乐令安隐。已作持是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七

   或有时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恶念。令不安隐。念令不吉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乐令安隐。见作持见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八

   或有时行者。有是意生所。我不相便所。我念恶念。令不安隐。念令不吉。为令我怨有利令安令乐令安隐。欲作持是恼意向。若行者向念是。是为九

   第七九法。难受九依住。何等九。若行者得信依住。能舍恶受好。是为一依住。若行者意着行舍不欲行。是为二依住。若行者起精进舍不起精进。是为三依住。若行者闲处自守舍不守。是为四依住。若行者能堪依住。如是依得住已得正校计。是为五依住。若行者舍一法。是为六依住。已舍一法便晓一法。是为七依住。已晓一法便受一法。是为八依住。已受一法便行一法。是为九依住

   第八九法。起包九次定。何等九。意止初禅为一定。从一次二禅竟为二定。从二次三禅竟为三定。从三次四禅竟为四定。从四次禅竟空定为五定。从空次竟度识为六定。从识次竟度无有欲为七定。从无有欲次竟度无有思想为八定。从无有思想次竟度灭为九定。第九九法。当知九不应时人不得行第九行不满。何等为九。一或时人在地狱。罪未竟不令应得道

   二或时在畜生。罪未竟不令应得道

   三或时在饿鬼。罪未竟不令应得道

   四或时在长寿天。福未竟不令应得道

   五或时在不知法义处。无有说者。不能得受。不令应得道

   六或时在聋不能闻不能受。不令应得道

   七或时在喑不能受。不能讽说。不令应得道

   八或时在闻不能受。不令应得道

   九或时未得明者。无有开意说经。不令应得道

   第十九法。自证知无灭。何等为九。一灭名字苦。二灭六入。三更受灭。四痛灭。五爱灭。六受灭。七有求灭。八生灭。九老死灭。是为行者九十法。是不非是不异。有谛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观

   第一十法。多增道能守法者。有救法者。何等为十。一者若有道弟子从如来受。随信本生立。无有能坏者。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亦余世间

   二等净戒行摄守律。能晓行处随畏见罪见如教诫学

   三为有慧知识。有慧相随。有慧相致

   四为独坐思惟。行牵两制。制身制意

   五为受精进行。有瞻有力。尽行不舍方便净法

   六为意守居最意微妙随为远所作所说能念能得意。

   七为慧行。从生灭慧。随得道者。要却无有疑。但作令坏苦灭

   八为受好语。如好法言随行

   九为喜闻法。喜闻法行。但乐数说法

   十为所有同学者。共事能作精进身助。是为十救法。从后缚束信戒慧独坐思惟。行者精进意慧。受好言欲说经。身事如等不止。是名为救

   第二十法。可作十种直。何等为直。一为直见。行者便邪见行得消。亦从邪见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见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二为直思惟计。消邪计。亦从邪计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思惟计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三为直言消邪言。亦从邪言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言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四为直行消邪行。亦从邪行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行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五为直业消邪业。亦从邪业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业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六为直方便消邪方便。亦从邪方便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方便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七为直念消邪念。亦从邪念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念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八为直定消邪定。亦从邪定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定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九为直度消邪度。亦从邪度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度因缘非一。若干好法致从行具行

   十为直慧消邪慧。亦从邪慧因缘非一。若干弊恶行生能得消。亦从直慧因缘非一。若干好法得足具行

   第三十法。当了知十内外色入。何等为十一为眼入。二为色入。三为耳入。四为声入。五为鼻入。六为香入。七为舌入。八为味入。九为身入。十为粗细入

   第四十法。可舍十内外盖。何等为十。一为内欲盖。二为外欲盖。具足从是无有慧。亦无有解。亦不致无为度世

   三为恚。四为恚。相设恚是亦盖。设恚相是亦盖。具足从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无为度世

   五为睡。六为暝。设睡是亦盖。设暝是亦盖。具足从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无为度世。七为恼。八为疑。设恼是亦盖。设疑是亦盖。具足从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无为度世。九为或净法中疑。十为或恶法中疑。设净法中疑是亦盖。设恶法中疑是亦盖。具足从是不致慧。亦不致解。亦不致无为度世。第五十法。可令减十事。恶行何等为十。一为杀。二为盗。三为犯色。四为两舌。五为妄语。六为粗语。七为绮语。八为痴。九为嗔。十为邪意

   第六十法。行令多十净行。何等为十。一为离杀从杀止。二为离盗从盗止。三为离色从色止。四为离两舌从两舌止。五为离妄语从妄语止。六为离粗语从粗语止。七为离绮语从绮语止。八为离痴从痴止。九为离嗔从嗔止。十为离邪意从邪意止

   第七十法。难受了十德道居。何等为十。一为已舍五种。二为六正道德。三为守一。四为依四。五为自解不复待解。六为已舍求。七为所求已清净。八为身行已止。九为口语已行止。十为意行已止。意最度慧最度行具足。名为最人

   第八十法。令竟十普定。何等为十。一为在比丘为地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二为在行者比丘为水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三为在行者比丘为火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四为在行者比丘为风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五为在行者比丘为青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六为在行者比丘为黄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七为在行者比丘为赤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八为在行者比丘为白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九为在行者比丘为空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十为在行者比丘为识普上下遍不二无有量

   佛十力。何谓为十力。一者佛为处处如有知当尔不尔处不处如有知从慧行得自知。是为一力

   二者佛为过去未来现在行罪处本种殃如有知。是为二力

   三者佛为一切在处受行如有知自更慧行得知是。是为三力

   四者佛为弃解定行亦定知从是缚亦知从是解亦知从是起如有有知。是为四力

   五者佛为如心愿他家他人如有知。是为五力

   六者佛为杂种无有量种天下行如是有知。是为六力

   七者佛为他家他根具不具如有知。是为七力

   八者佛为无有量分别本上头至更自念如有知。是为八力

   九者佛为天眼已净过度人间见人往来死生如有知。是为九力

   十者佛为已缚结尽无有使缚结。意已解脱从慧为行脱见法自慧证。更知受止尽生竟行所行已足。不复往来世间已度世如有知。是为十力

   第九十法。自证知十足学不复学。何等为十。一为直见。已足不复学直见

   二者直思惟计已足不复学直思惟计

   三者直言已足不复学直言

   四者直行已足不复学直行

   五者直业已足不复学直业

   六者直方便已足不复学直方便

   七者直念已足不复学直念。

   八者直定已足不复学直定

   九者直得度世已足不复学直得度世

   十者直慧已足不复学直慧。是为学行者百法。法百说是不非是不异。有谛如有不感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观

   所上说学者听说法。上说亦净。中说亦净。已竟要说亦净。有利有好足具净竟行已见。是名为十报法。如应是上说为是故说。舍利曰已说竟。诸受着心蒙恩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本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经文阅读已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