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12卷25页码:P0798
元魏 菩提流支译

  《金刚仙论》五 ▪第2页

  魏天平二年菩提流支三藏于洛阳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释言。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作一分。此摩诃般若一匣经作一分。汝于此二。欲取何者。帝释白佛。我宁取此般若经也。然我非不敬重如来舍利。以由般若故。方有舍利。亦以般若勋修故。舍利得供养。故取经不取舍利。以不如故。不应供养说经处如塔庙想也。出经家以世人多尊敬塔庙舍利形像故。劝供养说法空地如塔庙想也。二敬能说人者。从何况有人乃至尊重似佛也。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者。随凡夫圣人但能受持演说此经。若与供养者。当知是人成就是上第一希有功德。前明说四句偈处尚劝供养。得多福德。况有一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若兴供养。当知此人得福转多无量也。最上希有功德者。明供养受持经人必近得初地已上报。远得佛果最上希有第一功德也。此最上第一希有有二种。一依世辩释名以后释前。又一种解。最者无有能胜也。上者。更无过也。第一者。不共下地有也。希有者。世间所无也。明尽受持人。经云得此最上等功德故。劝供养持经人也。若是经典所在之处者。明持经人即是经取住处也。则为有佛者。明劝供养持经人。莫问凡夫圣人。但能受持此经。劝供养者。当如佛想。所以然者。如来在世。亲说此经。以化悟众生。末世之中有人。随顺佛意受持经者。则为与佛无异故。此人虽是凡夫不名为佛。而流通大乘。说法化人。生解断或。证于圣果。分同于佛。故劝供养如佛也。故经言。是中诸人亦是金刚明处人则人尊也。又解此经所表即是真极法身故。亦云则为有佛也。若尊重似佛者。谓菩萨也。明菩萨大士至于智慧除惑。说法化物。自他利行。亦是分有种智。片悟同佛。故云似佛。明此持经人化物功齐菩萨故。劝供养持经人如供养菩萨。故云尊重似佛也。三问经名者。从尔时须菩提白佛。乃至则非般若波罗蜜也。此中所以问其经名者。须菩提心念。如来上虽叹经理重深劝受持供养说法处及恭敬持经人。然我今说欲受持流通末代化益群生。若不识经名。不知受持方法。无由得说化益群生。故问经名也。佛告须菩提。此法问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此是答问经名也。金刚者贤实也。般若者。如来果头智慧照了一切法相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此如来智慧彼岸功德。其体坚实喻如金刚。故云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因理名经。亦名金刚般若波罗蜜故。敕须菩提。以此名字。受持化物。流通末代也。何以故者。此何以故取以而来向。须菩提既闻经名。便应问世尊。云何名此经作金刚般若波罗蜜。但有其念。而不作问。故真言何以故也。答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等。此是如来以世辨释经名也。明此经诠说如来无为法身彼岸智慧。唯是如来果头所得坚固智慧彼岸功德故。云佛说般若波罗蜜。然此智慧彼岸。唯佛境界。非二乘凡夫所知。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以是如来境界。非余人所得故。名金刚般若耳。四十方三世诸佛同说此经者。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无所说法。此是一部经中第二无所说法也。上第六段中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者。明应佛不实证实说。故云不说法。今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者。此二处经文乃同解意大果。次前经中言。何以故佛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释云此金刚般若波罗蜜。唯是如来境界。非余人取得者。乘此生疑。为唯释迦如来独得独说而余佛不得不说。为十方诸佛同得同说也。余人语滥故须料简也。此中应有问答。而不作问答。直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解如来意。故答世尊如来无所说法。明此至与三世诸佛现果证法作胜因故。三世诸佛相与共说。我皆因受持金刚般若经故。得发菩提心。依此经故。修十地行。成三菩提。同得同说。不多不少。不增不减。非但我释迦独得而说。故云无所说法也。故大集经中佛自说言。吾从得道夜。至涅槃夜。非其中间而不说一字。然如来一代。说无量诸经。云何乃言不说一字者。明我今所说十二部与三世诸佛。同说不异。十方诸佛所说。我不别说一字也。又解。如来从得道夜。至涅槃。更不说一字者。明证法无名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名相往说。故言不说一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是为多不者。此挍量分中第三譬喻。释前第二恒沙譬喻。即通释前第一三千譬喻也。疑云。前二种喻。既取施甚多。何故得福使少。不如受持一偈之福。受持一偈经其功甚少。所以获福多于施福。无量无边。以有斯疑。引此喻。释持得多福。所以欲明施福虽多。因是有漏烦恼染尘。果是系缚三界之法。不能出离。所以不如。明受持一偈虽少乃能出离三界。远招佛果。因是无漏非烦恼染尘。果非系缚故。胜施福也。是故举微尘譬喻。释此疑也。欲挍量持经布施二种福德忧劣不同。何故乃引外无记尘为喻也。依世辩论。明微尘之名通记无记。直言微尘者。或名烦恼。或名为染。或名为缚。或名为界。亦名为性。亦名为垢。亦名为尘。亦名点污。有种种名也。泛云微尘者。亦是烦恼微尘。亦是地微尘。以此二名相似。又名义复同。是故引地微尘为喻也。明前二种七宝布施得福虽多。以取相心心施。与贪等烦恼合故。是染烦恼尘。体非出离故。所以不如也。持经一偈之福。因非取相。果是出离。所以是胜也。是为多不者。此如来问须菩提。三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为多不也。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此是须菩提仰答如来。明微尘甚为多也。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者。明地无记微尘非染烦恼微尘也。非是性空故言非。亦非全无。但非染烦恼微尘故。言非也。是名微尘者。是名三千世界地无记微尘。亦得云是非烦恼染微尘也。第四所以复引世界喻者。前就细为言。此据粗而说。粗细虽异。名义名同。亦通记无记。不异尘喻也。复以世辩之名不同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者。此何故来。前明二种布施取相之福。但得三界天人有为果报故。不及持经福者。然未知报佛三十二大人相福方便之因。此十地万行。亦是出世无漏之福。复何如持经之福也。所以然者。经中明如来自云。我于过去。由以头顶礼敬父母师长。今得无见顶相。以见他为福随喜佐助故。手中得罗网相。从三大阿僧祇劫来。不曾妄语故。得广长舌相。然如是等相。亦皆是无漏胜因所招。此因为同持经之福。为不同。以有此疑故。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故答意明何但恒沙七宝布施取相之行不及持经一偈之福。设报佛三十二大人相福方便胜因。亦不如受持此经一偈之福也。又难然三十二大人相因。是其了因。受持此经亦是了因。既二俱了因。何故持经功德胜大人相福。故答。所以然者。明此经故从法身中来是其一分故。还诠法身。寻此能诠。证于法身。虽言受持经教。而意在所证诠理。故受持此经者。即受法身故。胜大人相福也。非谓所持经功德了因义遣也。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者。佛问须菩提。于汝内心所解。可以报佛三十二大人相见古今一定虚空法身如来不也。故言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也。须菩提言不也者。明法报义殊修得不修得亦异故。不可以报佛相好见法身如来也。此如来名同故尔解释也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不可以报佛三十二大人相见法身如来者。何故如来自说。我三大阿僧祇修行满足。金刚心后。显本有法身。以为报佛。尔时为法报二佛则体一无差。何故乃言。不可以报佛大丈夫相见法身佛。故云何以故也。故须菩提答。如来说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人相者。是报佛如来修得之相故。如来说为报佛三十二大人相也。即是非相者。明此报佛所得三十二大人相即非古今一定法身相也。何以故。法报二佛体一无差。而不可以报佛相见者。以古今一定虚空法身。若修十地行。亦不可得以色相而见。不修十地行。亦不可得以色相而见。以此三十二大人相非法身相故。言即是非相也。以此别相义故。不可以报佛修得之相见无为法身佛也。上来校量持经功德胜如不同。然法报二佛。体既不殊。无忧劣之别。所以乃云不可以报佛大丈夫相见法身如来者。此举果。以明因有胜如不同。非谓法报二佛其体是一而优劣有异。而不可以报佛丈夫相见法身佛也。有人乘生疑难。若是三十二大人相非法身佛者。此三十二大人相。则一向非相故。答是名三十二大人相。则是名报佛三十二大人相。相亦得是名非法身相也。此就法报二佛别相义边论。不道一义边故。是名报佛丈夫相也

  论曰云何成彼胜福者。论主将欲设偈释此一段经。先作问生疑。问此一段经。云何成上持经之福胜七宝施福也。即以偈答。而此一段经。但以一偈论释。尊重于二处者。此一句释人处二经。一释尊重说法处。二释敬重能说人。此应云尊重于二处。因习证大体亦应言不尊重于二处。彼因习烦恼。一不尊重舍物处。二不敬重舍物人。但以偈狭故。[门@报]不论也因习证大体者。释上尊重二处。所以但言尊重说法处人。不重舍物处人者。因受持修行此经一四句偈故。能证法身大体故。但言尊重说法人处。不言舍财处人也。又此偈中第二句。依下长行论。次第广应释问经名如来无所说法等二段经也。彼因习烦恼者。明七宝布施虽多取相之福是人天之因。是染缚之法故。言彼因习烦恼。不言重舍物处人也。此降伏染福者。明三十二相因胜前取相施福也。然三十二相福虽胜前施福。犹不如持经一偈功德也。明此持经功德非但胜有满之因。亦胜大人相方便因。故言此降伏染福也。此义云何等自下。释此一偈。次第解经也。尊重于二处者。提偈中上句。释经中第一第二与句经也。一者所说处。二者能说人等。上句云尊重处。今数出之也。以尊重经论故。举此人处。劝供养也。非七宝等者。以七宝施福是烦恼因故。不劝人供养。此舍财处人也。此法门。与一切证法作胜因故者。以释偈中第二句。解第三第四子句经文。明十方诸佛云我皆因受持此金刚般若经故解无为法身。证大菩提故同说也。如经以下至如来无所说法。举经来结。然后更释…

《金刚仙论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