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12卷25頁碼:P0798
元魏 菩提流支譯

  《金剛仙論》五 ▪第2页

  魏天平二年菩提流支叁藏于洛陽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釋言。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作一分。此摩诃般若一匣經作一分。汝于此二。欲取何者。帝釋白佛。我甯取此般若經也。然我非不敬重如來舍利。以由般若故。方有舍利。亦以般若勳修故。舍利得供養。故取經不取舍利。以不如故。不應供養說經處如塔廟想也。出經家以世人多尊敬塔廟舍利形像故。勸供養說法空地如塔廟想也。二敬能說人者。從何況有人乃至尊重似佛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者。隨凡夫聖人但能受持演說此經。若與供養者。當知是人成就是上第一希有功德。前明說四句偈處尚勸供養。得多福德。況有一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若興供養。當知此人得福轉多無量也。最上希有功德者。明供養受持經人必近得初地已上報。遠得佛果最上希有第一功德也。此最上第一希有有二種。一依世辯釋名以後釋前。又一種解。最者無有能勝也。上者。更無過也。第一者。不共下地有也。希有者。世間所無也。明盡受持人。經雲得此最上等功德故。勸供養持經人也。若是經典所在之處者。明持經人即是經取住處也。則爲有佛者。明勸供養持經人。莫問凡夫聖人。但能受持此經。勸供養者。當如佛想。所以然者。如來在世。親說此經。以化悟衆生。末世之中有人。隨順佛意受持經者。則爲與佛無異故。此人雖是凡夫不名爲佛。而流通大乘。說法化人。生解斷或。證于聖果。分同于佛。故勸供養如佛也。故經言。是中諸人亦是金剛明處人則人尊也。又解此經所表即是真極法身故。亦雲則爲有佛也。若尊重似佛者。謂菩薩也。明菩薩大士至于智慧除惑。說法化物。自他利行。亦是分有種智。片悟同佛。故雲似佛。明此持經人化物功齊菩薩故。勸供養持經人如供養菩薩。故雲尊重似佛也。叁問經名者。從爾時須菩提白佛。乃至則非般若波羅蜜也。此中所以問其經名者。須菩提心念。如來上雖歎經理重深勸受持供養說法處及恭敬持經人。然我今說欲受持流通末代化益群生。若不識經名。不知受持方法。無由得說化益群生。故問經名也。佛告須菩提。此法問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此是答問經名也。金剛者賢實也。般若者。如來果頭智慧照了一切法相也。波羅蜜者。到彼岸也。此如來智慧彼岸功德。其體堅實喻如金剛。故雲金剛般若波羅蜜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因理名經。亦名金剛般若波羅蜜故。敕須菩提。以此名字。受持化物。流通末代也。何以故者。此何以故取以而來向。須菩提既聞經名。便應問世尊。雲何名此經作金剛般若波羅蜜。但有其念。而不作問。故真言何以故也。答雲。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等。此是如來以世辨釋經名也。明此經诠說如來無爲法身彼岸智慧。唯是如來果頭所得堅固智慧彼岸功德故。雲佛說般若波羅蜜。然此智慧彼岸。唯佛境界。非二乘凡夫所知。故雲即非般若波羅蜜。以是如來境界。非余人所得故。名金剛般若耳。四十方叁世諸佛同說此經者。從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無所說法。此是一部經中第二無所說法也。上第六段中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者。明應佛不實證實說。故雲不說法。今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者。此二處經文乃同解意大果。次前經中言。何以故佛說波羅蜜即非波羅蜜。釋雲此金剛般若波羅蜜。唯是如來境界。非余人取得者。乘此生疑。爲唯釋迦如來獨得獨說而余佛不得不說。爲十方諸佛同得同說也。余人語濫故須料簡也。此中應有問答。而不作問答。直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解如來意。故答世尊如來無所說法。明此至與叁世諸佛現果證法作勝因故。叁世諸佛相與共說。我皆因受持金剛般若經故。得發菩提心。依此經故。修十地行。成叁菩提。同得同說。不多不少。不增不減。非但我釋迦獨得而說。故雲無所說法也。故大集經中佛自說言。吾從得道夜。至涅槃夜。非其中間而不說一字。然如來一代。說無量諸經。雲何乃言不說一字者。明我今所說十二部與叁世諸佛。同說不異。十方諸佛所說。我不別說一字也。又解。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更不說一字者。明證法無名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以名相往說。故言不說一字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是爲多不者。此挍量分中第叁譬喻。釋前第二恒沙譬喻。即通釋前第一叁千譬喻也。疑雲。前二種喻。既取施甚多。何故得福使少。不如受持一偈之福。受持一偈經其功甚少。所以獲福多于施福。無量無邊。以有斯疑。引此喻。釋持得多福。所以欲明施福雖多。因是有漏煩惱染塵。果是系縛叁界之法。不能出離。所以不如。明受持一偈雖少乃能出離叁界。遠招佛果。因是無漏非煩惱染塵。果非系縛故。勝施福也。是故舉微塵譬喻。釋此疑也。欲挍量持經布施二種福德憂劣不同。何故乃引外無記塵爲喻也。依世辯論。明微塵之名通記無記。直言微塵者。或名煩惱。或名爲染。或名爲縛。或名爲界。亦名爲性。亦名爲垢。亦名爲塵。亦名點汙。有種種名也。泛雲微塵者。亦是煩惱微塵。亦是地微塵。以此二名相似。又名義複同。是故引地微塵爲喻也。明前二種七寶布施得福雖多。以取相心心施。與貪等煩惱合故。是染煩惱塵。體非出離故。所以不如也。持經一偈之福。因非取相。果是出離。所以是勝也。是爲多不者。此如來問須菩提。叁千世界中所有微塵爲多不也。須菩提言。彼微塵甚多世尊。此是須菩提仰答如來。明微塵甚爲多也。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者。明地無記微塵非染煩惱微塵也。非是性空故言非。亦非全無。但非染煩惱微塵故。言非也。是名微塵者。是名叁千世界地無記微塵。亦得雲是非煩惱染微塵也。第四所以複引世界喻者。前就細爲言。此據粗而說。粗細雖異。名義名同。亦通記無記。不異塵喻也。複以世辯之名不同故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者。此何故來。前明二種布施取相之福。但得叁界天人有爲果報故。不及持經福者。然未知報佛叁十二大人相福方便之因。此十地萬行。亦是出世無漏之福。複何如持經之福也。所以然者。經中明如來自雲。我于過去。由以頭頂禮敬父母師長。今得無見頂相。以見他爲福隨喜佐助故。手中得羅網相。從叁大阿僧祇劫來。不曾妄語故。得廣長舌相。然如是等相。亦皆是無漏勝因所招。此因爲同持經之福。爲不同。以有此疑故。佛問須菩提。可以叁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故答意明何但恒沙七寶布施取相之行不及持經一偈之福。設報佛叁十二大人相福方便勝因。亦不如受持此經一偈之福也。又難然叁十二大人相因。是其了因。受持此經亦是了因。既二俱了因。何故持經功德勝大人相福。故答。所以然者。明此經故從法身中來是其一分故。還诠法身。尋此能诠。證于法身。雖言受持經教。而意在所證诠理。故受持此經者。即受法身故。勝大人相福也。非謂所持經功德了因義遣也。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者。佛問須菩提。于汝內心所解。可以報佛叁十二大人相見古今一定虛空法身如來不也。故言可以叁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也。須菩提言不也者。明法報義殊修得不修得亦異故。不可以報佛相好見法身如來也。此如來名同故爾解釋也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不可以報佛叁十二大人相見法身如來者。何故如來自說。我叁大阿僧祇修行滿足。金剛心後。顯本有法身。以爲報佛。爾時爲法報二佛則體一無差。何故乃言。不可以報佛大丈夫相見法身佛。故雲何以故也。故須菩提答。如來說叁十二大人相。叁十二大人相者。是報佛如來修得之相故。如來說爲報佛叁十二大人相也。即是非相者。明此報佛所得叁十二大人相即非古今一定法身相也。何以故。法報二佛體一無差。而不可以報佛相見者。以古今一定虛空法身。若修十地行。亦不可得以色相而見。不修十地行。亦不可得以色相而見。以此叁十二大人相非法身相故。言即是非相也。以此別相義故。不可以報佛修得之相見無爲法身佛也。上來校量持經功德勝如不同。然法報二佛。體既不殊。無憂劣之別。所以乃雲不可以報佛大丈夫相見法身如來者。此舉果。以明因有勝如不同。非謂法報二佛其體是一而優劣有異。而不可以報佛丈夫相見法身佛也。有人乘生疑難。若是叁十二大人相非法身佛者。此叁十二大人相。則一向非相故。答是名叁十二大人相。則是名報佛叁十二大人相。相亦得是名非法身相也。此就法報二佛別相義邊論。不道一義邊故。是名報佛丈夫相也

  論曰雲何成彼勝福者。論主將欲設偈釋此一段經。先作問生疑。問此一段經。雲何成上持經之福勝七寶施福也。即以偈答。而此一段經。但以一偈論釋。尊重于二處者。此一句釋人處二經。一釋尊重說法處。二釋敬重能說人。此應雲尊重于二處。因習證大體亦應言不尊重于二處。彼因習煩惱。一不尊重舍物處。二不敬重舍物人。但以偈狹故。[門@報]不論也因習證大體者。釋上尊重二處。所以但言尊重說法處人。不重舍物處人者。因受持修行此經一四句偈故。能證法身大體故。但言尊重說法人處。不言舍財處人也。又此偈中第二句。依下長行論。次第廣應釋問經名如來無所說法等二段經也。彼因習煩惱者。明七寶布施雖多取相之福是人天之因。是染縛之法故。言彼因習煩惱。不言重舍物處人也。此降伏染福者。明叁十二相因勝前取相施福也。然叁十二相福雖勝前施福。猶不如持經一偈功德也。明此持經功德非但勝有滿之因。亦勝大人相方便因。故言此降伏染福也。此義雲何等自下。釋此一偈。次第解經也。尊重于二處者。提偈中上句。釋經中第一第二與句經也。一者所說處。二者能說人等。上句雲尊重處。今數出之也。以尊重經論故。舉此人處。勸供養也。非七寶等者。以七寶施福是煩惱因故。不勸人供養。此舍財處人也。此法門。與一切證法作勝因故者。以釋偈中第二句。解第叁第四子句經文。明十方諸佛雲我皆因受持此金剛般若經故解無爲法身。證大菩提故同說也。如經以下至如來無所說法。舉經來結。然後更釋…

《金剛仙論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