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仙论》五 ▪第4页
魏天平二年菩提流支三藏于洛阳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不怖。不畏者。身心毕竟不谤也。又解明此人以得闻慧解故。初闻大乘无我教。一住情安于理。故曰不惊。得思慧解故。生深信不疑。故曰不怖。既生信已得修慧之解故。修不毁谤。故曰不畏也。当知是人甚为希有者。如来重举述成上文。不异前释也
何以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明第六段。论释名胜余修多罗也。然此何以故者。总以下第六第七第八段。通释成前五章门义也。云何释。上释云。何以故舍恒河沙身命布施。不如受持此经一四句偈之福。复次须菩提既得慧眼。何以故未曾得闻此经。名为希有。又复此经。何以故。非凡夫二乘测量境界。又复何以故。受持此经。能生实相之解。二乘法中无也。又复何以故。要得我法二空解人。能信此经受持修行。得为第一希有。上五章门义。何以故如此等。故答。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等。以此经是如来果头第一彼岸功德胜余修多罗故。复以此经能与佛果作大因故。复非但与佛现果作其胜因。乃与十方诸佛作胜因。故得释成也。又复一解。直以第六章门。释前五章门也。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明佛果彼岸前胜功德。故云说第一波罗蜜也。泛明波罗蜜。有于三阶。一是地前相似波罗蜜。二是登地以上真实波罗蜜。斯二皆是因中之行也。今言第一波罗蜜者。乃是果头法身常住彼岸功德。故云第一也。依论释名胜余修多罗者。明理本胜于教本故。言教非无为法身。故云非第一波罗蜜。又复非者。非前二波罗蜜也。又复非者。非二乘境界。亦云为非也。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此第七段论名大因。大因者正因也。正因者。即清净法身广大理也。明释迦如来自云我由受持此经故。解无为法身。证得佛果彼岸功德。故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也。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者。此第八论名清净也。前云第一波罗蜜能与如来现果为大因。为当唯释迦如来受持此经独证独说以为大因。十方诸佛皆说我因受持此经故。证得佛果。因行因说以为大因也。故答云。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明彼十方诸佛皆言我因受持此经。解无为法身。故说于佛果。非我独行独说名为大因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通结上三句。为果头第一彼岸功德也。以此经中有上八种功德故。胜舍身福也
论曰自下经文重明彼福德中此福转胜者。论主将欲作偈释此一段经故。无略解经中所明持经福德转胜之义也。上以引三千恒沙无量珍宝布施挍量不如持经福德。明舍外财则易故。未是显胜中之上。今明舍于内财以身命布施则难。虽难而能舍。犹亦及持经之福。岂非显转胜之义也。此中以二偈作八章门。释此一段经也。苦身胜于彼者。释经中佛言须菩提以下至涕泪悲泣。明舍外财则易。舍内财则难。以众生多于己身爱恋情重。若舍则有大苦。以为法故。虽苦而能舍。是故舍身胜彼舍外财也。然虽胜舍舍外财。犹不如持一偈之福。故言胜于彼也
希有者。释经中扪泪而白佛至得闻如是法门。明此金刚般若果头甚深法界唯是如来所得。须菩提虽得罗汉具十智等功德。而未曾闻此甚深法门。故言为希有也。及上义者。其彼智[垢-口+ㄒ]难量。同释一经故。钩锁入第三分。复及成第二希有。上虽云须菩提未曾有闻。未知何故不闻。以此法是如来果头彼[垢-口+ㄒ]功德第一上义。非二乘境界。所以不闻。以不闻故。名为希有。故云及上义也
彼智[垢-口+ㄒ]难量者。正释经中第三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此与上义。文同而意异故。别为第三段。彼智[垢-口+ㄒ]者。胡言般若波罗蜜。汉言智慧彼岸也。难量者。明此智岸是如来果头彼岸。而此绝于下地二乘图度境界。故云彼智[垢-口+ㄒ]难量也
亦不同金法者。释经若复有人信心清净至实相实相等。此经明如来法身常住实相之理。二乘外道法中所不明。小乘外道法中既所不明。亦不生信。故云亦不同余法也
坚实解深义者。释经世尊我今得闻至甚为希有。明我空法空经文。所以名坚实者。以此菩萨登于初地。现前得二空理中。真解不可岨坏。故云坚实。此解所以不可岨坏者。以解二种无我深义故也
胜余修多罗者。释经中何以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等。修多罗者。此是西域之名。汉翻为本。明此经所诠证理既胜故能诠之教亦胜。以胜于二乘理教故。云胜余修多罗也。又更有一解。泛明本义。理教俱有。以所诠法身无名相理。能与十二部经言教为本。亦云能生有善故名为本。能诠言教修多罗亦与诠法为本。诠于法身。能生万善。故名为本。以理本胜于教本故。云胜余修多罗也
大因及清净者。此一句通释前第七第八段经文。大因者。正释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明此经所诠无为法身佛性之理。能与诸佛妙果作其正因。胜于了因。故云大因也
及清净者。释经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等。明诸佛同说此法名字句义。不增不减。以共说故。说必当理。无有差理之共。故名清净。又复一解。彼无量诸佛皆说。我因此佛性平等自性清净之理。证于佛果。故云清净也
福中胜福德者。以此经所辨有如上功德故。持一偈之福。胜于舍身等福也。此二偈说何义。示一段长行诠一一提偈中章门次第解已。然后举经来结可知也。就中若文有隐者。则超释之也
何以故者。有疑难云。若舍恒沙身命者。得福甚多。何故不及持经一偈之福也。即释云。彼舍身命。苦身心故。明此人当舍身时。有取相心。故身心苦恼。后得果亦苦。以因果俱不清净。所以不如。明持经之福因不取相得果清净。故胜舍身也。何况为法舍者。明直世间果报舍身命者。不如持经之福。可小。何况。复为无上菩提法故。取相心舍。亦不及持经福也。又复纵令令初地已上为菩提法舍身。虽非取相。犹亦不及。故言何况为法舍也。经中但引舍身福德不如持经一偈之福。不云取相舍。故所以不如。以此义隐难解。论主释云以彼舍身若恼身心是取相故。虽多舍身命。而不如持经是不取相也。因此彼舍身苦身心故。乘出经中玄疑。发起下忍辱波罗蜜经。生疑法用。如下经中生起不异也。释第四章门中云。以是义故者。以是除佛法余处无实未曾有未曾生信义故。唯佛大乘法中。明此无为法身实相之理。小乘法中不辨有此实相之理。故云不同余法也。如来为须菩提说如是义者。此释如来述成经文。从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以下。说此段经未也。彼珍宝擅等已下。通结上来舍内外财挍量不如持经之福也。彼珍宝擅等。无如是功德者。明前内外二种施中无如上来经中所辨八种功德也。是故彼福德中。此福胜者。是内外舍中无此八种功德。依此经中有八种功德故。故此持经之福。胜向舍身财等福也
论曰自下经文复为断疑等者。此是论主生序疑者意。生起下经。但生疑法用。不异经中。故不委释也
佛说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金刚仙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