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昙心论经》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51卷28页码:P0833
高齐 那连提耶舍译

  《阿毗昙心论经》二 ▪第2页

  业品第三 别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想。作欲杀意欲害命方便。彼业究竟是名杀生不与取者。于他物中作他物解。不与想欲劫夺意。取属于己是名不与取。邪行者。于所行处非道非处非时。于非所行处行是名邪行。妄语者。异想诳他想言说是名妄语。两舌者。秽污心欲破坏他语业是名两舌。粗恶语者。以嗔忿心。他不爱语说是名粗恶语。软见贪等被踬顿。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贪者。爱他资产恶欲是名为贪。嗔者。增上恼他坏他心过恶是名为嗔。邪见者。谤无因果是名邪见。此为十不善业道。与此相违名善业道。余业不名业道。谓此业道后方便。及饮酒打拍等恶行。礼拜等善行离饮酒思。如是等是业非业道。问曰业道有何义。答曰。是业是道故名业。道又业之道故名业。道业道业道故名业道。七业亦业亦道是思之道故。三是业道此非业义。问曰。何故诸烦恼中。此贪等三说是业道非余。答曰。增上恶故自烦恼他故。此极过恶余不如是。彼对治不贪等白道。于此业道摄不摄业。略说二种。谓定不定。定有二种。报定时定。时定有三种。问曰云何。答曰

  谓现法果业  次受于生果

  后果亦复然  当知时各定

  若业于此生作。即此生熟名现法受业。若业次生熟者名生受业。过次生后余生熟者名后受业。此等三种名时决定。报决定者。报决定熟非时决定。若得因缘便熟。余名不定。问曰。如世尊说乐受等三业。云何差别。答曰

  欲界中善业  及色界三地

  是说为乐受  此亦定不定

  欲界中善业及色界三地是说为乐受者。欲界中善业能生与乐俱行报。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地中。亦生与乐俱行报。彼总说乐受。问曰。此业亦时定耶。答曰。此亦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此四地中善业悉名乐受。此是乐受所摄果报。故名乐受

  生不苦不乐  彼在于上善

  若受于苦报  是说不善业

  生不苦不乐彼在于上善者。若第四禅及无色界善业名不苦不乐受。彼业能生不苦不乐俱行报故。若受于苦报是说不善业者。谓不善业名为苦受。彼业能生苦受俱行报。故此业亦定不定。问曰。如世尊说。黑黑报等四业。云何分别。答曰

  若色中善业  是白是白报

  黑白欲界中  二黑说不净

  若色界中善业是白是白报者。色界中善业是白。一向无恼故。彼报亦白。一向可爱故。黑白欲界中者。欲界善业杂于不善故名黑白。彼无一业黑白二报杂受。问曰。若报非黑云何名黑。答曰。以不爱故名之为黑。爱者名白。二黑说不净者。不善业名黑。不可爱故。彼黑还生黑报

  若思能破坏  彼诸成就业

  无碍道相应  是说第四业

  若道能断彼三种业。谓无碍道摄十七学思。是第四业此不可呵故名不黑。无有染着故名不白。与流转相违故名无报。彼见道中法智分摄。相应四思及离欲界八无碍道相应八思。此十二思断黑黑报业。第九无碍道相应一思断黑白报业。初禅离欲乃至第四禅离欲第九无碍道摄。相应四思断白白报业。余非报业。无色善业此中不数。何以故。无二白事。谓鲜洁白可憙乐白。故不说白。此经中世尊说中有。问曰。如世尊说。身口意业曲过涩等何者是耶。答曰

  谄生谓为曲  过从嗔恚生

  欲生谓为涩  世尊之所说

  谄生谓为曲者。方便谄他覆藏己事心曲名谄。此在欲界梵世非上地。彼在意地修道所断。若业从谄起以果成因。故世尊说。曲彼非曲性。过从嗔恚生者。从嗔生业以果成因。故世尊说过。欲生谓为涩者。若业从欲生。果中说因。故世尊说涩。问曰。如世尊说。三种清净三种寂静。彼相云何。答曰

  一切妙行净  无学身口净

  所谓意净者  即是无学心

  一切妙行净者。所有身口意有漏无漏妙行一切说净。问曰。有漏妙行不净处所云何说净。答曰。与烦恼不净相违故。彼少分净能引道第一义净故。问曰。云何名净。答曰。无学身口净。无学身口妙行。名身口净。所谓意净者即是无学心。彼无学心名为意净。得牟尼相离烦恼语言。断三界辫发。揃依有顶烦恼髻。身有起作意不寂静。是故不说牟尼。牟尼者是寂静义。为断乐水洗净等教是故说净。为断牟尼教故说身口意牟尼。已说业和合差别。业果差别今当说

  善业不善业  是俱说二果

  善或成三果  余一果当知

  善业不善业是俱说二果者。善业有二种果。彼有漏善有依果报果。依果者前生后生界地自分善。报果者无记。无漏断烦恼业有依果解脱果。依果者前生圣道后生圣道。一切相似增长不减。解脱果者。谓无碍道断诸烦恼。彼不善业亦有二果。依果报果。善或成三果者。若有漏善断烦恼者。彼有三果。依果报果解脱果。如世俗断结道。余一果当知者。谓无记业及余无漏不断结者。彼有一果。所谓依果。问曰。彼身口业造色自性四大所起。彼何者业何四大造。答曰

  自地若有大  身口业所依

  无漏随力得  是还依彼力

  自地若有大身口业所依者。若欲界身口业。彼但欲界四大造。色界亦如是。无漏随力得是还依彼力者。无漏身口业随力所得。还依彼地。如是四大生。若欲界无漏道起。彼还依欲界。如是四大造无漏身口业应当知。如是色界还依彼地。如是四大造无漏业应当知。问曰。若生无色界。舍于学戒得无学戒。彼舍依何地戒。得依何地戒耶。答曰。随依彼地生随依彼地灭。依彼地过去戒。及依五地未来戒等皆悉舍之。更得依五地未来戒。五地者。谓欲界四禅。问曰。如世尊说三障。是相云何。答曰

  无间无救业  广生诸烦恼

  恶道受恶报  障碍应当知

  有三种障。所谓业障烦恼障报障。障碍圣道及圣道方便故名为障。业障者五无间业。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作此业已必定次生无间地狱故名无间。杀母杀父弃背恩义故堕无间地狱。其余三种坏福田故。烦恼障者。谓勤烦恼及利烦恼。勤烦恼者数行烦恼。利烦恼者增上烦恼。现行烦恼名之为障非成就者。何以故。一切众生平等成就诸烦恼故。报障者随所住报。非圣道器报过恶故。问曰。彼何者是。答曰。一切恶道北郁单越无想众生。一向是凡夫地故。问曰。此三业中何者最为大恶。答曰

  妄语破坏僧  当知极过恶

  有顶世中思  善中最大乘

  妄语破坏僧当知极过恶者。一切业中破僧妄语最为极恶。彼得阿鼻地狱经一劫住。十三聚火围绕其身。何以故。彼法非法想非法法想。亦破坏见法想破僧起异道故破坏法轮。是故此业一切业中最为极恶。有二种破僧。谓破法轮及破羯磨。破羯磨者同一界内别处布萨作羯磨等。问曰。何者善业得最大果。答曰。有顶世中思。善中最大果有顶正受思。一切善中得最大果。彼八万劫极寂灭故。果报因缘故有顶中思说为大果。余金刚喻相应思一切大果。彼一切结究竟尽果故

  使品第四

  业及烦恼因缘流转已广说。业彼业烦恼力故。受种种生非离烦恼。是故师欲分别烦恼。作如是说

  一切有根本  业侣生百苦

  九十八种使  牟尼说当思

  一切有者。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此等三有九十八使以为根本。何以故。此为业侣。能生种种受生等苦。彼业由于烦恼力故受生有。力非离烦恼。是故欲求解脱者应当知之。知已远离。何以故。如不识怨则为所害。经中佛说有七种使。彼界行种分别为九十八使。所谓贪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五界种。分别为十五。慢无明使亦复如是。嗔使界分别为一种。分别为五。疑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四界种。分别为十二。见使界分别为三种。分别为四。行分别为五。行种分别为十二。身边二见同见苦断故为一种。戒取见苦见道断故为二种。邪见见取为四种。如是为十二使。界行种分别为三十六使。是故有九十八使。问曰。云何知耶。答曰

  一切诸使品  当知立二分

  谓见道断分  及以修道断

  见道所断乃至修道所断。唯有此等诸使更无有余。见者视也。彼为见所断故名见道断。此言为忍所害义也。修者是数习义。为修所断故名修道断。此说为得性道所断义也

  烦恼二十八  当知障见苦

  彼当见苦时  断尽无有余

  彼见道修道所断九十八使中。二十八使障于见苦故。见苦断此后当说

  见集断十九  当知灭亦然

  增三见道断  十说修道灭

  见集断十九者。十九使障于见集故见集断。当知灭亦然者。当知见灭亦断十九使也。增三见道断者。二十二使见道所断。十说修道灭者。当知十使修道所断。已说使种差别。彼界差别今当说

  最初烦恼种  欲界当知十

  二中各有七  八种见道断

  最初烦恼种欲界当知十者。如前所说初见苦断烦恼种类。彼中十使系在欲界。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慢疑无明。二中各有七者。如前所说见集灭断烦恼种类。彼中各有七使亦系欲界。当知于此十中除身见边见戒取为七。八种见道断者。此欲界系七中增于戒取

  欲界应当知  四是修道断

  谓余上二界  当知同可得

  欲界应当知四是修道断者。谓贪嗔慢无明等如是彼三十六使。系在欲界应当知。谓余上二界者。余六十二使系在色无色界。当知同可得者。如是三十一使系在色界。三十一使系无色界。三十六中除五嗔使。已说使数种界差别。使自性今当说

  所谓有身见  边见及邪见

  二取应当知  此五见烦恼

  此五烦恼皆是见性。身见者彼于五受荫中。执我我所是名身见。边见者于彼计着断常是名边见。邪见者诽谤四谛。审尔计着是名邪见。戒取者于自在等自性丈夫中间智等。彼非解脱苦因中妄执为因。取戒等此中除等名取戒故名戒取。见取者于有漏法执为最胜。取见等此亦除等名故名见取。此智慧性故说名见。此等五见摄一切见。此一邪见邪执着故。以行差别故说五种

  贪欲及疑嗔  慢无明非见

  境界差别转  说有种种名

  贪欲及疑嗔慢无明非见者。贪者彼于有中爱想乐着是名为贪。疑者于谛实义计以为实。或谤实义彼中犹豫是名为疑。嗔者若他侵陵。不能容忍便生恶欲。于众生所极作逼迫破坏。非处生心恼彼是名为嗔。慢者于自地中称量心举是名为慢。无明者于谛相中不知不净是名无明。此五烦恼非慧性故。使不说见。如是一切烦恼境界差别转说有种种名者。此十烦恼随于境界。差别转故立种种名。此中若缘苦转说见苦断。如是见集断等亦尔

  不苦于一切  离三见二转

  道除于二见  上界不行嗔

  下苦于一切者。欲界中苦是名下苦。彼一切十使与见苦相违。问曰。云何相违。答曰。世间不能观察。彼于苦阴不如实知。闻说阴苦不喜不乐。此不观察是名愚痴。以愚痴故于中生疑。为但是阴为有我耶。起如是心是名为疑。疑故邪说或本习故。谤言无阴是名邪见。计有于我是名身见。见彼相似相续不断故生常见。见彼因果相续坏灭。以迷惑故生于断见。执于断常故名边见。于此见中取以为净是名戒取。于此见等取为最上是名见取。若爱己见是名为贪。若恚他见是名为嗔。以此自高是名为慢。如是次第此十烦恼与苦相违。离三见二转者。除身见边见戒取。其余七使集及灭转。彼于苦因不知是名无明。痴故生疑疑于苦因。为有为无是名为疑。疑故邪说或因本习。谤无苦因是名邪见。于彼取胜是名见取。余如前说。如是于灭谛涅槃不知是名无明。以愚痴故迷惑涅槃为有为无。是名为疑。余如前说。道除于二见者。道除身边二见余八种转。于彼不信受道是名无明。余一切如前说。戒取者于此诸见。牛戒等中信以为净。问曰。彼身见等何故不于集灭道中转耶。答曰。身见于果中行我我所转。无有作如是解。于此苦因及灭道等计于我者。是故身见于苦中转。故见苦实悉断无余。边见从身见生。是故苦缘。若见断身见者。彼缘彼见亦断边见。问曰。若戒取不信于因。计自在因为道。彼云何见苦断耶。答曰。彼愚于果。计自在等阴名而起彼常分别。于自在等以作因想。彼时能以无常等行观察苦谛。计自在等因想即断故见苦断亦不信道彼计非道为道。为道故见道断见真道故灭中无此。何以故。如是因道灭中无故。上界不行嗔者。色无色界除嗔。余如欲界说。何以故。彼无损害相故。有善欲故。性寂静故。心滋润故。是故无嗔。已说诸使自性差别。缘差别今当说

  普遍在苦因  疑见及无明

  是使一切品  谓在于一地

  见苦见集所断品中。疑见及相应无明不共无明。此十一使当知界。界自界地中一切遍。此于自地一切五品中缘使上不使下。何以故。离欲性故。下不使上。何以故。非境界故。故说使于自地。问曰。一切遍义云何。答曰。缘一切有漏事义故名一切遍义。彼一切一切众生。一切有漏事中。本来起故。是名一切遍义。无有一有漏法。若凡夫人本来不取执我我所等者。问曰。何故见苦见集所断品中。说一切遍非灭道耶。答曰。一切有漏缘故。同一意故。是以坚固一切有漏事苦集谛摄。见灭见道所断诸使。少分有漏缘少分无漏缘。非同一意故。非坚固亦非一切缘。问曰。何故贪嗔慢等非一切遍。答曰。此是自相使故。于一众生少分亦生。一切遍使则不如是。一切遍者缘一切界一切地故。贪等作意起求贪欲。具一切遍者但于他现生恶行犹如河流。已说自界地一切遍。他界地一切遍今当说

  初烦恼五种  四说为第一

  于上境界转  普遍智所说

  前说十一一切遍中。除身边二见余九烦恼。他界地中说一切遍。彼欲界见苦所断邪见。谤色无色界苦果。见取取胜戒取于非苦因取为苦因。疑彼中犹豫无明迷惑。如是欲界见集所断邪见。谤色无色界阴。因见取于因事取胜。疑于因事犹豫无明迷惑。如是色界邪见谤无色界苦果。如是应广说。地亦如是。初禅地谤第二禅苦。如是应广说。乃至不用处谤非想非非想处。复次无色界异彼无他界一切遍。何以故。上无界故。非想非非想处无他地。一切遍上无地故。问曰。何故身边二见。非他界地一切遍耶。答曰。非异界地生。于异界地阴生我我所无此理也。无二身事行此非现见故。彼无我故。无生我所理也。边见者于己阴中计存断常

  邪见及与疑  俱生独无明

  见灭道二断  当知无漏缘

  见灭断邪见谤于灭谛。疑者疑于灭谛。彼二相应无明及独一无明。无明不见相于灭处转。此三烦恼缘灭谛故。是无漏缘道中亦尔。如是三界有十八使定无漏缘。问曰。何故见灭所断。贪等烦恼非无漏缘。答曰。如其无漏缘者。则不见贪过。是故贪使非无漏缘。若贪灭道者。是善法欲非贪使也。非嗔者毁呰相不生故。自性柔软作故。无漏非可慢也。清净最胜是涅槃道故非二取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阿毗昙心论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