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论经》三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可得 故非不相应
为心作烦恼者。若使决定心不相应者。不应为心作烦恼。应如色等境界。然为心作烦恼。如说贪欲秽心。以此言故当知相应。障碍者。若使心不相应者。善智生时不应障碍。应如虚空不作障碍。今为障碍故知相应。净相违者。若使与心不相应者。便应与善不相违。不相违故则应非过。然为过故当知相违。若相违者故知相应。诸妙善可得者。若汝使与善相违心不相应者。使恒相续于中善应不能得起。现见善法能得起故。是故诸使非不相应。是相应也
贤圣品第五
已说流转次第。不流转次第今当说
贤圣弃如此 烦恼众怖犷
精进方便智 彼方便善听
贤圣者。于人天中应受供养故名贤圣。弃者舍离义也。如者若方便如是义。此者次第说使辨其相貌。烦恼者。相续烦劳众生故名烦恼。众怖犷者。谓是一切苦恼因义。正精进者。如法精进义也。方便智者。谓舍摩他制发舍时智义。方便者。谓彼方便义也。善听者。谓至心听。听智摄持义。方便者据始业。地人乃至无学地人。戒等所作方便行者。始业今当说
始于身一分 行者系自心
系缚于识足 为杀智慧怨
始于身一分行者系自心者。问曰。何处系耶答曰。若鼻端若眉间。不净阿那波那。界入三方便观故。自身分中说系心非外法。虽有外缘方便不说。问曰。何故系心。答曰。系缚于识足心。性躁乱动转不住。如惊猨猴。此是系一缘中义。问曰。何故系一缘中。答曰。为杀智慧怨。实智怨者。所谓烦恼。为断彼义是故一心得观。如实非乱心也。见如实故能断烦恼以是义故作如是说
此方便于身 真实相决定
诸受及自心 法亦随顺观
心系一缘故观身实相。身实相者。谓不颠倒相如义也。问曰。何者是身实相。答曰。自相及共相。彼自相者。谓十色入及法入中少分色也。彼共相者。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是等义不乱心。行者三方便中随意现前。方便行次第身实相得决定。此行者观微尘色念念散坏。是时身念处观满。如畦水流法入受念处。无色法中受是最粗。故观身后次观于受。是人观受自相共相。尔时受念处满。彼受依心。是故受后次观于心。此处亦自相共相。决定意解心念处满。尔时为观其余法故。入法念处。其余法者。所谓二荫及无为法。彼亦观于自相共相。尔时法念处满
入法中总观 得法真实相
此四是无常 空无我非乐
入法中总观得法真实相者。入余法念处已。行者知分齐缘念处修方便。于一切法余共相坏缘念处。数数惯习修身受缘共相法念处。如是身心缘如是三二。当知如是坏缘。数数惯习修已。一切身受心法念处一来总观。问曰。云何。答曰。此四是无常空无我非乐。总观一切有为诸法。无常等如是义。彼念念展转坏灭故是无常。虚无故空。不自在故无我。三苦常随逐故非乐。彼人欲坏烦恼觅其元首。如所见法因果差别。分别于谛彼中二种。因果有漏无漏。彼有漏者集因苦果。彼无漏者道因灭果。彼人如是分别谛已。初发趣次第闻思。念处自相共相。摄取分齐缘谛中分布。彼时坏缘法念处四谛中。思惟十六行观
从是名为暖 于觉法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观察四圣谛
从是名为暖于觉法而生者。行者思惟共法念处。次后最初修事。共法念处相续建立。圣者名暖善根。问曰。彼法几行何境界。答曰。十六行等起观察四圣谛。行者以十六行观察四谛。彼以四行观察苦谛。此苦本无今有已有还离故无常。三苦随逐故苦。内离人故空。不自在故无我。如是亦以四行观察集谛。此集生相似果故因。能生流转故集。能牵一切生死故有。能和合不相似事故缘。亦以四行观察灭谛。此灭与一切生死相违故灭。离一切烦恼火故止。于一切法中胜故妙。能舍生死故离。亦以四行观察道谛。此道能至非品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足所履处故迹。出过生死故出。问曰。暖有何义。答曰。智于所知。如钻燧相研能穷尽诸有。生无漏智火。暖为相故名暖
是法增长已 生顶及于忍
次世第一法 依于一刹那
是法增长已生顶及于忍者。行者入正精进故得善助道。随顺众具增长胜进力故。暖得增长成就已。彼人修一切苦法念处。生胜善根名顶。问曰。顶是何义。答曰。不动善根。彼住此顶时。离诸过故能入忍中。彼若不者还退住暖。如人登山。若不至顶则堕四边。行者如是。正方便相续。顶增长已次生善根名顺谛忍。是修一切共法念处。胜进彼二法以十六行观察四谛。问曰。忍有何义。答曰。彼于四谛无常等行。乐欲增长是故名忍。是故说顺谛忍。能除四谛增上愚。暖顶能除四谛下中愚。非增上忍增长已。次世第一法依于一刹那。忍增长已一切共法念处胜进。故生如是一切世间功德中最胜善根。彼初开圣道门故名世第一法。有说。世间中最胜故名世第一法。此法一刹那起。此行者开涅槃门已。灭与苦法忍次第缘故。一念暖顶忍及彼最上功德。此一切善根皆五阴性。问曰。汝言世第一法与圣道作次第缘。云何是五阴性。答曰。心心数法与次第缘色心不相应行。随顺一果。是故非过。问曰。此世第一法何缘。答曰。苦谛。彼缘苦谛义也。问曰。几行。答曰。四行。若苦谛境界四行如上所说彼行此行。问曰。几地所摄。答曰。六地生。当知未来中间根本四禅。问曰。余达分善根几地所摄。答曰。余亦依六地彼亦六地。如世第一法。问曰。何故达分善根六地所摄。答曰。从彼能生见道。彼地有见道有见道处即有此等。何以故。见道眷属故。是故如是
世间第一法 次必起于忍
忍次生于智 能觉于下苦
世间第一法次必起于忍者。暖等次第生如上因分。乃至能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第生无漏法。欲界见苦断十使对治名苦法忍。昔所未见法欲知乐名忍。此最初无漏无碍道。忍次生于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脱道自性。问曰。此忍智何缘。答曰。能觉于下苦。下苦谓欲界苦。此二种缘如是义
谓色无色苦 集灭道亦然
此法无间等 从于十六心
谓色无色苦者。色无色界苦亦如是。生忍无碍道智解脱道。圣者亦说苦比忍苦比智。集灭道亦然者。集灭道亦如是生四种。异义二忍为无碍道。二智为解脱道。此法无间等说于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须成就无间等。无间等。是见义。此十五心须是见道。最后一心是修道摄。从此名修地乃至金刚喻定。此后名所作已办地。略说三地。谓见地。修地无学地随此地建立人今当说
随法行利见 此在于十五
随信行非利 当知亦在中
随法行利见此在于十五者。见道所摄十五心人。若利根者说随法行。智慧随法行故名随法行。此障不信于他义也。随信行非利。当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软慧者说随信行。是信他法得行义也。彼人信现在前慧随顺。与彼相违说法行
未离欲界欲 趣向于初果
第二舍于六 第三九无垢
未离欲界欲趣向于初果者。此随信行随法行人。先未离欲具一切缚。至决定。分名向须陀洹果。第二舍于六者。欲界修道所断烦恼分别九种。所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彼信行法行人在凡夫地。已刬六种烦恼后入决定。是时说向斯陀含果。第三九无垢者。若刬九种烦恼后入决定。是时说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说住于果
软见信解脱 净见说见到
若至十六心是说信于果者。在十六心道比智相应彼起。若利根若软根俱说信果。先未离欲须陀洹果。离六种欲斯陀含果。离九种欲阿那含果。软见信解脱者。若软根者向地中名信行。彼住三果名信解脱。净见说见到者。彼利根者住果名见到
未尽修道断 当知七往来
家家有三尽 彼住须陀洹
未尽修道断当知七往来者。此人住果未断修道断故当知七生死。彼人中受七生。欲界天中受七生。及中阴二十八生俱受七生。故名七生。如七叶树。如七处善。家家有三尽者。若住果若凡夫人。欲界修道断中三种尽。上上上中上下。彼说家家。家家者从家至家往来而入涅槃。故名家家。人中二三家天中二三家往来。此有二种。谓人家家及天家家。以业根断烦恼差别故名家家。业者于凡夫分作受二三有集业。根者得无漏根。断烦恼者。断三四种烦恼。彼住须陀洹者彼七往来。及家家说住须陀洹果。问曰。何故名须陀洹。答曰。须陀名圣道流。洹名为入若人相续初见修道入彼流中。又是人得须陀洹果。故名须陀洹。如裹孕女儿。以法名人
六尽斯陀含 离八一种子
九品尽不还 已出欲泥故
六尽斯陀含者。若人断六种尽。谓上品三种中品三种是斯陀含。从此命终生于天上。复生人中而般涅槃。名斯陀含。离八一种子者。一生种子义。彼人余唯一生。若人若天有一种一种子。谓人一种子天一种子。或烦恼差别名一种子。彼余唯一有未尽故名一种子。是人为阿那含果向。当知斯陀含果中胜道摄。九品尽不还者。若人欲界一切九种烦恼断名阿那含。不还来欲界生故名阿那含。问曰。何故不还来。答曰。已出欲泥故。出爱欲泥。是故不复还来欲界
如是九烦恼 在于上八地
彼双道所断 世尊之所说
如是九烦恼在于上八地者。如是欲界修道断烦恼如前说。九种烦恼下下乃至上上。当知八地亦如是。谓四禅四无色定彼双道所断。世尊之所说者。彼三界烦恼。当知无碍解脱道断。无碍道断结得解脱道证。解脱下下道断上上种。乃至上上道断下下种。此略说一百七十八道及见道。问曰。云何决定出世间道。断烦恼为当不耶。答曰。不也。问曰。云何。答曰。
有垢无垢道 俱能胜八地
住彼说身证 谓得灭正受
有垢无垢道俱能胜八地者。有垢者世间道无垢者无漏道。彼八地欲界四禅三无色定。世间出世间道能过彼有顶。中必出世间道能过彼世俗道。亦无碍道解脱道。彼无碍道三种转。谓苦粗障解脱道亦三种。谓上妙出世间道。如前所说无常行等。住彼说身证谓得灭正受者。彼八地离欲中住学人。若得灭尽定者。彼名身证。身证涅槃相似法故。是名身证
金刚喻三昧 次必生尽智
生意我生尽 罗汉离诸…
《阿毗昙心论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