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十七 ▪第2页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说为一。如有颂曰
俗邪见难除 由恒执异见
道邪命难护 由资具属他
有余师执。缘命资具贪欲所生身语二业方名邪命。非余贪生。所以者何。为自戏乐作歌舞等。非资命故。此违经故。理定不然。戒蕴经中观象斗等。世尊亦立在邪命中。邪受外境虚延命故。正语业命翻此应知。如前所言果有五种。此中何业有几果耶。颂曰
断道有漏业 具足有五果
无漏业有四 谓唯除异熟
余有漏善恶 亦四除离系
余无漏无记 三除前所除
论曰。道能证断。及能断惑。得断道名。即无间道。此道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有漏道业具有五果。异熟果者。谓自地中断道所招可爱异熟。等流果者。谓自地中后等若增诸相似法。离系果者。谓此道力断惑所证择灭无为。士用果者。谓道所牵俱有解脱所修及断。增上果者。谓离自性余有为法。唯除前生。即断道中无漏道业唯有四果。谓除异熟。余有漏善及不善业亦有四果。谓除离系。异前断道故说为余。次后余言例此应释。谓余无漏及无记业。唯有三果除前所除。谓除前所除异熟及离系。已总分别诸业有果。次辩异门业有果相。于中先辩善等三业。颂曰
善等于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后二三三果
论曰。最后所说皆如次言。显随所应遍前门义。且善不善无记三业一一为因。如其次第对善不善无记三法辩有果数。后例应知。谓初善业以善法为四果除异熟。以不善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无记为三果。除等流及离系。中不善业以善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不善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无记为四果。除离系。等流云何。谓遍行不善及见苦所断余不善业。以有身见边执见品诸无记法为等流故。后无记业以善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不善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等流云何。谓有身见边执见品诸无记业。以诸不善为等流故。以无记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已辩三性。当辩三世。颂曰
过于三各四 现于未亦尔
现于现二果 未于未果三
论曰。过去现在未来三业一一为因。如其所应以过去等为果别者。谓过去业以三世法各为四果。唯除离系。现在业以未来为四果如前说。以现在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未来业以未来为三果。除等流及离系。不说后业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后业果故。已辩三世。当辩诸地。颂曰
同地有四果 异地二或三
论曰。于诸地中随何地业以同地法为四果。除离系。若是有漏以异地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若是无漏以异地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不堕界故不遮等流已辩诸地。当辩学等。颂曰
学于三各三 无学一三二
非学非无学 有二二五果
论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三业一一为因。如其次第各以三法为果别者。谓学业以学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无学法为三亦尔。以非二为三果。除异熟及等流。无学业以学法为一果。谓增上。以无学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非二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非二业以学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无学法为二亦尔。以非二为五果。已辩学等。当辩见所断等。颂曰
见所断业等 一一各于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后有一二四 皆如次应知
论曰。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三业一一为因。如其次第各以三法为果别者。初见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以修所断法为四果。除离系。以非所断法为一果。谓增上。果修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修所断法为四果。除离系。以非所断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等流。后非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一果。谓增上。以修所断法为二果。谓士用及增上。以非所断法为四果。除异熟。皆如次者。随其所应遍上诸门。略法应尔。因辩诸业应复问言。如本论中所说三业。谓应作业不应作业。及非应作非不应作业。其相云何。颂曰
染业不应作 有说亦坏轨
应作业翻此 俱相违第三
论曰。有说。染业名不应作。以从非理作意所生。有余师言。诸坏轨则身语意业亦不应作。谓诸所有应如是行。应如是住。应如是说。应如是着衣。应如是食等。若不如是名不应作。由彼不合世俗礼仪。与此相翻名应作业。有说。善业名为应作。以从如理作意所生。有余师言。诸合轨则身语意业亦名应作。俱违前二名为第三。随其所应二说差别。为由一业但引一生。为引多生。又为一生但一业引。为多业引。颂曰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论曰。依我所宗应作是说。但由一业唯引一生。此一生言显一同分。以得同分方说名生。若尔何缘尊者无灭自言。我忆昔于一时于殊胜福田一施食异熟便得七返生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转轮圣帝。最后生在大释迦家丰足珍财多受快乐。彼由一业感一生中大贵多财及宿生智。乘斯更造感余生福。如是展转至最后身生富贵家得究竟果。显由初力故作是言。譬如有人持金钱一。展转贸易得千金钱。唱如是言。我本由有一金钱故获大富乐。复有说者。彼于昔时一施食。为依起多胜思愿有感天上。有感人中。刹那不同熟有先后。故非一业能引多生。亦无一生多业所引。勿众同分分分差别。虽但一业引一同分。而彼圆满许由多业。譬如画师先以一色图其形状后填众彩。是故虽有同禀人身。而于其中有具支体诸根形量色力庄严。或有于前多缺减者。非唯业力能引满生。一切不善善有漏法有异熟故皆容引满。以业胜故但标业名。然于其中业俱有者能引能满。随业胜故。若不与业为俱有者。能满非引。势力劣故。如是二类其体是何。颂曰
二无心定得 不能引余通
论曰。二无心定虽有异熟。而无势力引众同分。以与诸业非俱有故。得亦无力引众同分。以与诸业非一果故。所余一切皆通引满。薄伽梵说。重障有三。谓业障烦恼障异熟障。如是三障其体是何。颂曰
三障无间业 及数行烦恼
并一切恶趣 北洲无想天
论曰。言无间业者。谓五无间业。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如扇搋等。烦恼数行难可伏除故说为障。上品烦恼虽复猛利非恒起故易可伏除。于下品中数行烦恼虽非猛利而难伏除。由彼恒行难得便故。谓从下品为缘生中。中品为缘复生上品。令伏除道无便得生。故烦恼中随品上下。但数行者名烦恼障。全三恶趣人趣北洲及无想天名异熟障。此障何法。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又业障中理亦应说余决定业。谓余一切定感恶趣卵生湿生及女人身第八有等。然若有业由五因缘易见易知。此中偏说。谓处趣生果及补特伽罗。于诸业中唯五无间具此五种易见易知。余业不然故此不说。余障废立如应当知。此三障中烦恼与业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内亦不可治。毗婆沙师作如是释。由前能引后故后轻于前。此无间名为目何义。约异熟果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此唯目无间隔义。或造此业补特伽罗从此命终定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彼有无间得无间名。与无间法合故名无间。如与沙门合故名沙门。三障应知何趣中有。颂曰
三洲有无间 非余扇搋等
少恩少羞耻 余障通五趣
论曰。且无间业唯人三洲。非北俱卢余趣余界。于三洲内。唯女男及造无间业。非扇搋等。所以者何。即前所说彼无断善不律仪。因即是此中无逆所以。又彼父母及彼己身。如次少恩少羞耻故。谓彼父母于彼少恩。为彼缺身增上缘故。又由于彼少爱念故。彼于父母惭愧心微。以无现前增上惭愧可言坏故触无间罪。由此已释。鬼及傍生虽害母等而非无间。然大德说。若觉分明亦成无间。如聪慧马。若有人害非人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已辩业障唯人三洲。余障应知五趣皆有。然于人趣唯北俱卢。在天趣中唯无想处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阿毗达磨俱舍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3】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