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九
无著菩萨造 /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供养品第十八
释曰。已说业所聚集诸行。未说供养如来。此供养今当说。偈曰
依物缘回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供养 供养诸如来
释曰。略说供养如来有八种。何谓为八。一者依供养。二者物供养。三者缘起供养。四者回向供养。五者因供养。六者智供养。七者田供养。八者依止供养。问此八义云何。偈曰
现前不现前 衣服饮食等
深起善净心 为满于二聚
常愿生佛世 三轮不分别
成熟诸众生 最后十一种
释曰。此二偈八句显示前八义。应知现前不现前者。谓依供养。依现在及过去未来诸佛而供养故。衣服饮食等者。谓物供养。以衣服等而供养故。深起善净心者。谓缘起供养。以深净信心而供养故。为满于二聚者。谓回向供养。为满福智二聚而供养故。常愿生佛世者。谓因供养。由有宿愿愿生佛世。令我有益不虚供养故。三轮不分别者谓智供养。设供受供供具三事不可得故。成熟诸众生者。谓田供养。众生为田。教彼供养令种善根故。最后十一种者。谓依止供养。此依止有十一种。一者依止物。由依财物而供养故。二者依止思惟。由依味思惟随喜思惟希望思惟故。三者依止信。由信大乘发菩提心故。四者依止愿。由发弘誓愿故。五者依止悲。由怜愍众生故。六者依止忍。由难行能行故。七者依止行。由诸波罗蜜故。八者依止正念。由如法不倒故。九者依止正见。由如实觉了故。十者依止解脱。由声闻烦恼灭故。十一者依止真实。由得大菩提故。问供养种差别云何。偈曰
因果及内外 粗细与大小
亦远近差别 是名供养种
释曰。世等差别为供养种差别。彼过去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为因未来为果。如是因果谓去来今。应知内者自供养。外者令他供养。粗者利供养。细者随顺供养。小者劣供养。大者胜供养。有慢者为劣。无慢者为胜。三轮不分别故。远者欲后时供养近者即今时供养。复次隔世供养者为远。无间供养者为近。复次发愿于未来欲供养者为远。发愿于现在即供养者为近。问何等供养如来为最上供养。偈曰
供养诸如来 最上由自意
信心通方便 和合五胜故
释曰。五种自意供养如来。应知此供养为最上供养。何谓为五一者净信。二者深心。三者神通。四者方便。五者和合。净信者。于大乘法说供养处生净信故。深心者此心有九种。一味心。二随喜心。三希望心。四无厌心。五广大心。六胜喜心。七胜利心。八无染心。九善净心。此九心如修诸波罗蜜中说。神通者。谓依虚空藏等诸三摩提故。方便者。谓无分别智方便摄故。和合者。谓一切诸大菩萨和合一果入一切果故。供养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第十九
释曰。已说供养如来。云何亲近善知识。偈曰
如前供养佛 略说有八种
亲近于善友 应知八亦然
释曰。应知亲近善知识亦有依等八种。问此中八义复云何。偈曰
调静除德增 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说法 悲深离退减
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偈曰
敬养及给侍 身心亦相应
愿乐及以时 下心为缘起
释曰。此偈上半显示物亲近。下半显示缘起亲近。物亲近有三。一者财。谓恭敬供养。二者身。谓随顺给侍。三者心。谓给侍时身心相应。缘起亲近亦有三种。一者愿乐。二者知时。三者除慢。偈曰
为离于贪着 为求随顺行
随顺如所教 以此令彼喜
释曰。此偈上半显示回向亲近。下半显示因亲近。回向亲近者。不为贪着利养故。但为随顺修行故。因亲近者。菩萨如所教授随顺修行。为亲近善知识因。何以故。菩萨以此随顺令彼善知识心生欢喜故。偈曰
善解于三乘 自乘令成就
成生及净土 为法不为财
释曰。此偈显示智田依止三种亲近。善解于三乘自乘令成就者。显示智亲近。善解三乘者由智故。成生及净土者。显示田亲近。田有二种。一众生田。二佛土田。问此二云何名田。答自所闻法于众生相续中而建立故。随所住佛土修清净因故。为法不为财者显示依止亲近。菩萨但以法利具足为依止。是故亲近善知识。不以财利具足为依止故。问亲近善知识种差别云何。偈曰
因果及随法 内外与粗细
胜劣亦远近 是谓种差别
释曰。因果差别者。谓过去亲近为因。现在亲近为果。现在亲近为因。未来亲近为果。随法差别者。谓善知识所流法门。随其差别而修行故。内外差别者。自亲近为内。令他亲近为外。粗细差别者。自听为粗。内心思惟为细。胜劣差别者。有慢亲近为劣。无慢亲近为胜。远近差别者。现在趣中亲近为近。生报趣中亲近为远。复次生报趣中亲近为近。后报趣中亲近为远。复次无间亲近为近。隔世亲近为远。复次愿于现在亲近为近。愿于未来亲近为远。问何等亲近善知识得为最上。偈曰
亲近善友胜 自意五如前
信心通方便 和合等别故
释曰。如前供养诸佛。由五种自意故得为最胜。谓净信深心神通方便和合。此中亲近善知识最胜亦尔。由净信者。于大乘经说。亲近处生净信故。由深心者。心亦九种。谓味心乃至善净心。亲近修行故。由神通者。谓依虚空藏等三摩提而亲近故。由方便者。谓依无分别智摄故。由和合者。诸大菩萨以一果入一切果故。亲近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梵住品第二十
释曰。菩萨所修四梵住此云何。偈曰
梵住有四种 一一有四相
治障与合智 转境及成生
释曰。梵住者。谓四无量。即慈悲喜舍。此中应知菩萨四无量。一一各有四种相。一治障。由所治断故。二合智。得无分别智对治胜故。三转境。由众生缘法缘无缘故。四成生。由作胜业成就众生故。问何等众生为众生缘。何等法及无缘为法缘及无缘。偈曰
乐苦喜烦恼 如是众生缘
法缘说彼法 无缘即彼如
释曰。四种众生聚是众生缘。一求乐众生聚。二有苦众生聚。三有喜众生聚。四烦恼众生聚。慈者于求乐众生聚起与乐行。悲者于有苦众生聚起拔苦行。喜者于有喜众生聚起不离行。舍者于诸受起烦恼众生聚起令离行。是名众生缘。法缘者。即是说彼四种梵住法。说名法缘。无缘者。即是彼如以无分别故。说名无缘。偈曰
及彼如义故 忍位得清净
身口业所摄 亦尽诸烦恼
释曰。彼四种行应知。无缘慈者。以如缘故。八地无生法忍时得。一切善根亦得圆满。彼清净故。及慈所依身口二业所摄者。诸烦恼亦尽。如烦恼所缘。说意自体诸烦恼断。断所缘故。如是修多罗中说。问彼四梵住何等行差别。偈曰
有动及不动 亦啖及不啖
应知四梵住 如是行差别
释曰。彼四梵住应知。有四种行差别。一者动。二者不动。三者啖。四者不啖。动者退分。可退故。不动者。住分及胜分。不可退故。啖者染污。贪着乐味无大心故。不啖者。不染污也。此退等行。是梵住差别。诸菩萨住不动及不啖中。不住于动及啖中。问梵住种差别云何。偈曰
前六及前二 下地亦下心
相似等为下 翻下则为上
释曰。下上差别者。彼不定地自性。前六品为下。一切定地前二品亦为下。谓软软软中下地亦为下。谓下七地菩萨观上地故。下心亦为下。谓诸声闻故。相似亦为下。谓未得无生法忍菩萨故。如所说下翻此下则为上应知。问此四梵住能得几果。偈曰
所生欲界报 满聚亦成生
不离及离障 具足五为果
释曰。菩萨住诸梵住为因具得五果。一者欲界众生中生。是果报果。二者二聚圆满。是增上果。三者成熟众生。是丈夫果。四者一切生处不离梵住。是依果。五者所生之处恒离彼障。是相离果。问此梵住中有何等事是菩萨相偈曰
设遇重障缘 及以自放逸
欲知菩萨相 梵心无退转
释曰。菩萨有二事。梵心不动应知。是为菩萨相。一者设遇重障因缘心终无异。是菩萨相。二者设自放逸谓能治不现前时心亦无异。是菩萨相。况无量现前时。问梵住障碍云何。偈曰
四梵有四障 嗔恼忧欲故
菩萨具此障 多种过失起
释曰。彼四梵所对治具有四障。如其次第。一嗔二恼三忧四欲。由如此障梵无体故。若有此四复生多种过失。问多失云何。偈曰
如是诸烦恼 起则有三害
自害亦害彼 及以尸罗害
释曰。此偈显示三害过失。一自害。谓自苦思作。二他害。谓他苦思作。三尸罗害。谓俱苦思作。偈曰
有悔亦失利 失护及师舍
治罚并恶名 如是六呵责
释曰。此偈显示得六种呵责过失。一者自呵责。由有忧悔故。二者他呵责。由失利养故。三者天呵责。由失拥护故四者大师呵责。由大师所舍故。五者梵行呵责。由智慧梵行人如法治罚故。六者十方人呵责。恶名流出故。偈曰
后身诸难堕 梵住今亦退
心数亦苦得 复次三过生
释曰。此偈显示后得三种过失。一者堕难。由此恶业得。后世恶报故。二者退行。由已得退及未得退退失现在未来梵住故。三者苦生。由心数法从彼生大忧苦故。问已说过失。何者是功德。偈曰
善住梵住人 远离彼诸恶
生死不能污 不舍济群生
释曰。住梵住者得二功德。一者舍烦恼。如前所说过失悉远离故。二者不舍众生。为成熟众生生死不能污故。问已知功德。此功德云何知最尊最上。偈曰
如人有一子 有德生极爱
菩萨于一切 起梵胜过彼
释曰。由过此譬则显示菩萨四种梵住最尊最上。问大悲以何等众生为所缘。偈曰
炽然及怨胜 苦逼亦闇覆
住险将大缚 食毒并失道
复有非道住 及以瘦涩者
如此十众生 大悲心所缘
释曰。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为境界。一是炽然众生。谓…
《大乘庄严经论九》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