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九
無著菩薩造 / 大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供養品第十八
釋曰。已說業所聚集諸行。未說供養如來。此供養今當說。偈曰
依物緣回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供養 供養諸如來
釋曰。略說供養如來有八種。何謂爲八。一者依供養。二者物供養。叁者緣起供養。四者回向供養。五者因供養。六者智供養。七者田供養。八者依止供養。問此八義雲何。偈曰
現前不現前 衣服飲食等
深起善淨心 爲滿于二聚
常願生佛世 叁輪不分別
成熟諸衆生 最後十一種
釋曰。此二偈八句顯示前八義。應知現前不現前者。謂依供養。依現在及過去未來諸佛而供養故。衣服飲食等者。謂物供養。以衣服等而供養故。深起善淨心者。謂緣起供養。以深淨信心而供養故。爲滿于二聚者。謂回向供養。爲滿福智二聚而供養故。常願生佛世者。謂因供養。由有宿願願生佛世。令我有益不虛供養故。叁輪不分別者謂智供養。設供受供供具叁事不可得故。成熟諸衆生者。謂田供養。衆生爲田。教彼供養令種善根故。最後十一種者。謂依止供養。此依止有十一種。一者依止物。由依財物而供養故。二者依止思惟。由依味思惟隨喜思惟希望思惟故。叁者依止信。由信大乘發菩提心故。四者依止願。由發弘誓願故。五者依止悲。由憐愍衆生故。六者依止忍。由難行能行故。七者依止行。由諸波羅蜜故。八者依止正念。由如法不倒故。九者依止正見。由如實覺了故。十者依止解脫。由聲聞煩惱滅故。十一者依止真實。由得大菩提故。問供養種差別雲何。偈曰
因果及內外 粗細與大小
亦遠近差別 是名供養種
釋曰。世等差別爲供養種差別。彼過去爲因。現在爲果現在爲因未來爲果。如是因果謂去來今。應知內者自供養。外者令他供養。粗者利供養。細者隨順供養。小者劣供養。大者勝供養。有慢者爲劣。無慢者爲勝。叁輪不分別故。遠者欲後時供養近者即今時供養。複次隔世供養者爲遠。無間供養者爲近。複次發願于未來欲供養者爲遠。發願于現在即供養者爲近。問何等供養如來爲最上供養。偈曰
供養諸如來 最上由自意
信心通方便 和合五勝故
釋曰。五種自意供養如來。應知此供養爲最上供養。何謂爲五一者淨信。二者深心。叁者神通。四者方便。五者和合。淨信者。于大乘法說供養處生淨信故。深心者此心有九種。一味心。二隨喜心。叁希望心。四無厭心。五廣大心。六勝喜心。七勝利心。八無染心。九善淨心。此九心如修諸波羅蜜中說。神通者。謂依虛空藏等諸叁摩提故。方便者。謂無分別智方便攝故。和合者。謂一切諸大菩薩和合一果入一切果故。供養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親近品第十九
釋曰。已說供養如來。雲何親近善知識。偈曰
如前供養佛 略說有八種
親近于善友 應知八亦然
釋曰。應知親近善知識亦有依等八種。問此中八義複雲何。偈曰
調靜除德增 有勇阿含富
覺真善說法 悲深離退減
釋曰。此偈顯示第一依親近。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叁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調伏者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與定相應由內攝故。惑除者。信念與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惓故。經富者。得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離退者。于一切時恭敬說故。偈曰
敬養及給侍 身心亦相應
願樂及以時 下心爲緣起
釋曰。此偈上半顯示物親近。下半顯示緣起親近。物親近有叁。一者財。謂恭敬供養。二者身。謂隨順給侍。叁者心。謂給侍時身心相應。緣起親近亦有叁種。一者願樂。二者知時。叁者除慢。偈曰
爲離于貪著 爲求隨順行
隨順如所教 以此令彼喜
釋曰。此偈上半顯示回向親近。下半顯示因親近。回向親近者。不爲貪著利養故。但爲隨順修行故。因親近者。菩薩如所教授隨順修行。爲親近善知識因。何以故。菩薩以此隨順令彼善知識心生歡喜故。偈曰
善解于叁乘 自乘令成就
成生及淨土 爲法不爲財
釋曰。此偈顯示智田依止叁種親近。善解于叁乘自乘令成就者。顯示智親近。善解叁乘者由智故。成生及淨土者。顯示田親近。田有二種。一衆生田。二佛土田。問此二雲何名田。答自所聞法于衆生相續中而建立故。隨所住佛土修清淨因故。爲法不爲財者顯示依止親近。菩薩但以法利具足爲依止。是故親近善知識。不以財利具足爲依止故。問親近善知識種差別雲何。偈曰
因果及隨法 內外與粗細
勝劣亦遠近 是謂種差別
釋曰。因果差別者。謂過去親近爲因。現在親近爲果。現在親近爲因。未來親近爲果。隨法差別者。謂善知識所流法門。隨其差別而修行故。內外差別者。自親近爲內。令他親近爲外。粗細差別者。自聽爲粗。內心思惟爲細。勝劣差別者。有慢親近爲劣。無慢親近爲勝。遠近差別者。現在趣中親近爲近。生報趣中親近爲遠。複次生報趣中親近爲近。後報趣中親近爲遠。複次無間親近爲近。隔世親近爲遠。複次願于現在親近爲近。願于未來親近爲遠。問何等親近善知識得爲最上。偈曰
親近善友勝 自意五如前
信心通方便 和合等別故
釋曰。如前供養諸佛。由五種自意故得爲最勝。謂淨信深心神通方便和合。此中親近善知識最勝亦爾。由淨信者。于大乘經說。親近處生淨信故。由深心者。心亦九種。謂味心乃至善淨心。親近修行故。由神通者。謂依虛空藏等叁摩提而親近故。由方便者。謂依無分別智攝故。由和合者。諸大菩薩以一果入一切果故。親近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梵住品第二十
釋曰。菩薩所修四梵住此雲何。偈曰
梵住有四種 一一有四相
治障與合智 轉境及成生
釋曰。梵住者。謂四無量。即慈悲喜舍。此中應知菩薩四無量。一一各有四種相。一治障。由所治斷故。二合智。得無分別智對治勝故。叁轉境。由衆生緣法緣無緣故。四成生。由作勝業成就衆生故。問何等衆生爲衆生緣。何等法及無緣爲法緣及無緣。偈曰
樂苦喜煩惱 如是衆生緣
法緣說彼法 無緣即彼如
釋曰。四種衆生聚是衆生緣。一求樂衆生聚。二有苦衆生聚。叁有喜衆生聚。四煩惱衆生聚。慈者于求樂衆生聚起與樂行。悲者于有苦衆生聚起拔苦行。喜者于有喜衆生聚起不離行。舍者于諸受起煩惱衆生聚起令離行。是名衆生緣。法緣者。即是說彼四種梵住法。說名法緣。無緣者。即是彼如以無分別故。說名無緣。偈曰
及彼如義故 忍位得清淨
身口業所攝 亦盡諸煩惱
釋曰。彼四種行應知。無緣慈者。以如緣故。八地無生法忍時得。一切善根亦得圓滿。彼清淨故。及慈所依身口二業所攝者。諸煩惱亦盡。如煩惱所緣。說意自體諸煩惱斷。斷所緣故。如是修多羅中說。問彼四梵住何等行差別。偈曰
有動及不動 亦啖及不啖
應知四梵住 如是行差別
釋曰。彼四梵住應知。有四種行差別。一者動。二者不動。叁者啖。四者不啖。動者退分。可退故。不動者。住分及勝分。不可退故。啖者染汙。貪著樂味無大心故。不啖者。不染汙也。此退等行。是梵住差別。諸菩薩住不動及不啖中。不住于動及啖中。問梵住種差別雲何。偈曰
前六及前二 下地亦下心
相似等爲下 翻下則爲上
釋曰。下上差別者。彼不定地自性。前六品爲下。一切定地前二品亦爲下。謂軟軟軟中下地亦爲下。謂下七地菩薩觀上地故。下心亦爲下。謂諸聲聞故。相似亦爲下。謂未得無生法忍菩薩故。如所說下翻此下則爲上應知。問此四梵住能得幾果。偈曰
所生欲界報 滿聚亦成生
不離及離障 具足五爲果
釋曰。菩薩住諸梵住爲因具得五果。一者欲界衆生中生。是果報果。二者二聚圓滿。是增上果。叁者成熟衆生。是丈夫果。四者一切生處不離梵住。是依果。五者所生之處恒離彼障。是相離果。問此梵住中有何等事是菩薩相偈曰
設遇重障緣 及以自放逸
欲知菩薩相 梵心無退轉
釋曰。菩薩有二事。梵心不動應知。是爲菩薩相。一者設遇重障因緣心終無異。是菩薩相。二者設自放逸謂能治不現前時心亦無異。是菩薩相。況無量現前時。問梵住障礙雲何。偈曰
四梵有四障 嗔惱憂欲故
菩薩具此障 多種過失起
釋曰。彼四梵所對治具有四障。如其次第。一嗔二惱叁憂四欲。由如此障梵無體故。若有此四複生多種過失。問多失雲何。偈曰
如是諸煩惱 起則有叁害
自害亦害彼 及以屍羅害
釋曰。此偈顯示叁害過失。一自害。謂自苦思作。二他害。謂他苦思作。叁屍羅害。謂俱苦思作。偈曰
有悔亦失利 失護及師舍
治罰並惡名 如是六呵責
釋曰。此偈顯示得六種呵責過失。一者自呵責。由有憂悔故。二者他呵責。由失利養故。叁者天呵責。由失擁護故四者大師呵責。由大師所舍故。五者梵行呵責。由智慧梵行人如法治罰故。六者十方人呵責。惡名流出故。偈曰
後身諸難墮 梵住今亦退
心數亦苦得 複次叁過生
釋曰。此偈顯示後得叁種過失。一者墮難。由此惡業得。後世惡報故。二者退行。由已得退及未得退退失現在未來梵住故。叁者苦生。由心數法從彼生大憂苦故。問已說過失。何者是功德。偈曰
善住梵住人 遠離彼諸惡
生死不能汙 不舍濟群生
釋曰。住梵住者得二功德。一者舍煩惱。如前所說過失悉遠離故。二者不舍衆生。爲成熟衆生生死不能汙故。問已知功德。此功德雲何知最尊最上。偈曰
如人有一子 有德生極愛
菩薩于一切 起梵勝過彼
釋曰。由過此譬則顯示菩薩四種梵住最尊最上。問大悲以何等衆生爲所緣。偈曰
熾然及怨勝 苦逼亦闇覆
住險將大縛 食毒並失道
複有非道住 及以瘦澀者
如此十衆生 大悲心所緣
釋曰。菩薩大悲略以十種衆生爲境界。一是熾然衆生。謂…
《大乘莊嚴經論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