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经疏》五 ▪第2页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识神也。形神尚离正明无我。岂有国耶者举类显国空也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得虚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斑足王所 第三闻法悟解有二。初明自行次明化他。自行有二一眷族得解二普明自证虚空等定。次明化他有五
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中偈句时斑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时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已皆证三空门定时斑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说般若波罗蜜名味句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如十王地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 即告九百下一明化余王。时斑足问诸王下二明斑足与诸王同闻法获益。即告诸王下三明悉放诸王各还本国皆弘此经。以国付弟下四明斑足出家进行得无生忍。五千下第五明五千王得益第二引证讫
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法应如是汝当受持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未来世中复有无量小国王欲护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蜜经名味句 大王十六大国下品中大段。第三劝持有三。初劝十六国王受持。二天上人中下劝六道众生受持。三无量小国王下劝诸小国王受持第三劝持讫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此般若波罗蜜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已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十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在此曾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 尔时释迦牟尼下品中大段第四。明得益有六种得益不同。初五百亿人得初地。二六欲天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在四地已上。三十八梵天得无生忍及法乐忍在七地以上。四复有先已学菩萨明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神王得十三昧者十一切入也。得二三昧者八胜处八背舍也。或云一空二无相也。又转鬼神身得天身。六现在众在此会者得自性信者四不坏信也。又得空信者入初地也。又十信名自性信种性已上名空信也。吾今下品中大段第五总结略说如此广说不可穷尽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散华品第六
正说六品为四。上三品明能护般若第二护国一品明所护国土已竟。今此品是第三示物供仪令人供养。十六国王闻上说般若得益众多。内心庆喜散华供养因以题名。故云散华品。问供养多种今何故散华。答供养虽多不出三种。一敬供养谓香华等二利供养谓衣服等三修行供养谓六度四摄等。此品多明恭供养修行供养也。此品文为六段初明十六国王闻法欢喜散华供养。时诸国王下第二发愿。佛告大王下第三如来述成。时佛下第四现神力。佛现神足下第五时众得益。谛听谛听下第六结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所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叹喜无量即散百万亿行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说般若波罗蜜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万轮华盖大众上 就初散华中有四。初散百万亿行华者地前三十心华。二复散八万四千波若波罗蜜华初地已下十地华。三复散妙觉华佛地华也四诸天人散天华。就前三十心行华中有四。初明十六国王闻上说般若欢喜即散百万亿行华。二华于空中变成一座。十方佛共坐一座说般若。三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上。四金罗华变成万轮华盖大众也。问何故一时间诸华变转自在如此。答以般若故于一无所得心内作种种名。不可以相心而求。若约劝解其事众多不可具出。下云诸华例尔也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华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说般若波罗蜜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第二地上行华文有三。初明散华变成白云台。二明台中光明王佛说般若。三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及大众也
复散妙觉华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城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众论第一义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一华台台中十方诸佛说不二法 第三佛地散妙觉华中文有五。初明散妙觉华二华于空中变作金刚城。三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论第一义谛。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佛成一华台。五台中十方佛说不二法也
及诸天人亦散天华于释迦牟尼佛上虚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华如云而下 第四诸大众天人散华有三。初散天华释迦上。二华于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三盖中天人散恒沙华。此等若就事是敬供养。若约行即修行供养。问前后四番散华变成华盖等。何故于中有佛说法有不说法者。答诸佛方便约缘不同不可定准。第一明散华供养讫
时诸国王散华供养已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蜜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蜜 时诸下品中大段第二发愿。就文有二。初时诸天国王愿三世诸佛常说般若。二愿一切受持者下愿四众所求如意常行无所得般若也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般若波罗蜜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佛告下品内大段此第三如来述成。就文有二。初述可故云如是如是。二如王所说下劝应说应受持叹般若诸圣之本。有三句是一切诸佛母一切菩萨母一切神通母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华入无量华无量华入一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吼土。一毛吼土入无量毛吼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 时佛为王下品中第四神力。现五不思议即为五别。第一华变不思议一华入无量者少能入多。无量入一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议神力也。二佛土不思议无量佛土入一佛土能变多土入一土故。三毛吼不思议少能容多故。四须弥大不思议多能入芥子故。五众生不思议无量众生入一佛身故。五种神通称不思议者无得正观之异名也
佛现神足时十方诸天人得佛华三昧十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波罗蜜有三世利益过去已说现在今说未来当说 佛现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二。初别明四种人得益。二善男子下总举波若有三世利益。别明四众内即为四别。一十方天人得佛华三昧者。此是华严三昧第十地得之。二十恒河沙菩萨得成佛身。三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初地以上。四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谓五神通也。善男子下总举般若明三世利益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谛听谛听下品中大段第六劝依三慧结劝修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师。开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因以题名故言受持品。正说六品为四。今是第四明弘经人德行相貌劝将来依凭学经。就文有二。初月光疑问从大牟尼下第二答。初问中有二。初月光从前品生疑。白佛言下第二正问末代持法人。就前疑问中初睹瑞疑念。次即发言咨请
尔时月光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而言月光者当是受法已后更立光字故云月光也。次发言者见释迦神力复见宝满如来化身佛主复见千叶上佛各各说般若。此三处佛为一为异
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是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白佛下正问。就中有二。初正问所说般若甚深无量。次云何下结问意。就前正问中有三句叹般若甚深。一过言说故云不可说言语道断故。二过相心境界故言不可解深而无尽故。三过觉观故云不可以识识非思虑境界非缘虑之所达也。云何下次结问意法相如是绝缘忘观。云何解了令一切众生得入空道。开空法道者达有本空故名开空。即空能通名道故云开空法道也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大牟尼下第二佛答有三。初正答问。佛告月光我灭度后下第二劝持。时诸大众及阿须轮王下第三明时众得益。就前正答中有三。初略答。善男子其法师下第二广答。善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总结十三法师功能。就前略答中有二。初佛答劝修观门略叹其德。文云十三观门者谓三贤十圣为十三。前四忍各有三品以为十二。寂灭下忍为十三。从习忍已下第二辨位。习忍者即习种性。至金刚顶者即第十地标初举后中间十一略具列。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种合可依止。汝等下第三劝大众如法供养。文云应如佛供养者教其重敬供养也。故二谛品云一念信般若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况十三法师不应如佛供养也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若在家婆差忧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 善男子其法师下第二广答十三忍。即为十三段。就初习忍有三。第一内凡伏忍初习忍十住也。第二善男子习忍下举失显得。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夫十善菩萨。第三是定人者下显得还结习忍位也。就初习忍有八句文。初标忍名位。文云是习种性菩萨也。第二别明四部众在家二众名优婆塞优婆夷。有本云波差优婆差外国语音不同有此异耳。此间名善宿男善宿女亦云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二众者一名比丘此名破烦恼。二名比丘尼此名为女。第三修习德行文云修行十信。十信者即前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种心。十信者一精进心乃至第十回向心。第四作六大观四大.空.识也。第五作十四根观。五情根五受根男女意命此。十四是生死根本故成实论名往来根。生死过患故菩萨先须观之。三无漏根入圣位非过不须观之。信等五根不断善根亦不观也。是故二十二根中除八根但观十四。喜乐舍意此四虽通漏无漏是染污根本。所以不除也。第六发菩提心者智度论云五种菩提。是第五无上菩提心也。涅…
《仁王般若经疏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